風波后的「太古里」:知識付費的地下江湖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互聯網是有話題文化中心的,成都太古里就是其中之一。

在知乎,這裡是中國城市商業步行街的優秀設計典範;在淘寶,這裡是潮牌時裝店主最好的外拍背景板;在快手,這裡是尋找個性生活的最合適取景地;在微信公眾號,這裡以「來成都必去的XX」的姿態多次佔領朋友圈。

跨越產品壁壘、跨越訴求邊界,幾乎所有和互聯網有關的故事都能在這裡發現蹤跡,也很好地解釋了「互聯網文化中心」的定義:源源不斷地給社交網路輸送著熱門話題,也源源不斷地將互聯網文化投射到線下。

只不過,「文化中心」的作用是雙向的:這裡既可以代表著某種文化的繁榮,也可以催生文化繁榮下的極端。就像那段誕生於此「主播變魔術襲胸」的小視頻——不僅是太古里的一次風波,也給互聯網行業露出了「PUA」,一個有關「知識付費」的地下江湖

「風波太古里」,里世界的知識付費形態

單純根據事件表象來解讀,「太古里魔術襲胸」並沒有什麼噱頭。

這倒不是說襲胸事件的性質不惡劣,而是在於經歷了電鑽吃黃瓜、大鎚砸豪車、睡覺露內衣、皮皮蝦和黃鱔之後,網路主播秀下限博關注已經成為了互聯網文化中,一個周期性出現的固定欄目。

所以即使發生在光鮮亮麗的太古里、即使是有魔術作為包裝、即便被襲胸的女生數量不少,也很難有人會對這件事進行區別對待:「又是個秀下限博關注的主播嗎?我們才不讓他得逞。」

然而這並不是一個可以簡單歸類為「主播秀下限」的負面事件,因為在標籤化的快速傳播過程中,人們忽略了兩個非常重要的細節:一個「搭訕大師TV」的LOGO,一段講課式代的開場白。

倘若你不是很理解這兩個細節的重要性,大可以打開QQ的「查找群」頁面。只要搜索「搭訕」或者「PUA」這些關鍵詞,就可以發現許多少則上限500多則上限2000、以泡妞、戀愛、「泡學」為標籤、以美女為頭像的活躍QQ群。

這些QQ群存在的意義會直觀地寫在群簡介或者群空間里:如果你感到寂寞卻無人陪伴,如果你追求許久卻毫無效果,如果你暗戀多時卻無從下手,這裡會有專門的「導師」為你答疑解惑,甚至還會帶你進行實戰練習,對你進行全方位的包裝——當然,除了通過直播進行炫技式的教學,剩下的一切都不是免費的。

在國外,這種文化現象被稱作PUA,即通過系統化學習、實踐、不斷自我完善情商以提高搭訕異性成功率的一種獨特學科。

中國自有國情在此,PUA隨之發生了一些進化: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社交網路的繁榮,PUA逐漸成為了一定程度上的剛需,在行業之下的里世界里同樣實現著「知識付費」模式的繁榮。

所以,其實咱們對於「變魔術襲胸」這個事件的定性似乎有些操之過急了:這哪裡是一次主播相關的孤立事件,這是一次亞文化圈反饋線下的必然事件。

所以,被扭送派出所反而是一個不錯的結局:至少人們口誅筆伐的是一個耍流氓的主播,絲毫沒有影響作為一名學科導師的身份。

導師、學員、成功之路

雖然走腎的元素讓PUA這個話題自帶流量,但PUA社群絕不是一個適合卧底的地方。

在其他亞文化圈卧底的體驗中,你可以收穫獵奇帶來的快感,或者在感受到階層鴻溝之後帶來的優越感,但在pua社群內你可能接受到的衝擊,不僅限於社群中的大尺度照片帶來的生理不適,還有其「荒誕卻不廉價」的魔幻色彩而產生的心理不適。

好在PUA社群的結構比較純粹。在陸陸續續經歷了22個QQ群后,我逐漸找到了組成PUA社群的三元素:導師、學員、成功之路。

首先,導師的角色類似一家互聯網公司中的用戶預約。這些導師的任務是每天為「搭訕不利」的用戶們提供免費的諮詢服務(每天定時定量)、定期展示優秀學員的學習成果(以提高大家的積極性)、組織並帶領大家完成定期的線下活動(引導完成付費行為),是與用戶接觸的一線人員。

其次,每一個社群都會有幾名「身經百戰」的優秀學員。幾乎每天都有優秀學員在QQ群里,炫耀他們在各種社交軟體中收穫的戰利品。這些戰利品可能是聊天記錄的截圖,也可能是大尺度的姑娘照片,除了引得其他用戶們的一陣熱議之外,也會被導師們採納,作為吸引新學員的最新教材,上傳到團隊官方網站/群公告內。

再次,每一個社群都為用戶提供了解決需求的方案,也是變現的核心環節。PUA的導師們總結了一套高搭訕成功率的標準,對有需求的用戶進行針對性包裝,形式包括且不限於:拍攝社交網路上展示頁的照片(高端房車表)、線下實戰練習(KTV、酒吧聚會)、線下課堂教學,價格為200-500單次不等。

在這三要素的相互協作下,即便PUA的生存狀態近乎於暗網般的存在,但一個容量500的QQ群,基本上只需要半個月的時間就能填滿。按照每周一次5-10人線下活動的頻次計算,一個中等規模的QQ群每月盈利上萬並不在話下,而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魔幻卻不廉價的知識

按照一個創業項目的標準來判斷,PUA擁有讓投資人青睞的一切要素:精準洞察了人們的需求(性or情感方面的宣洩),擁有非常清晰的引流思路,擁有問題的全套解決方案,還有可以給核心業務加分的增值服務。

但當人們真真切切接觸到PUA文化圈的時候,卻很難將其當做一個創業模式看。甚至當你時刻代入「2017年」這個大的時空設定后,PUA的存在會顯得更加魔幻:

人們以為屌絲文化已經開始邊緣化、以為殺馬特早已沒有了讓他們落腳的經濟基礎、以為物化女性早就是路人皆知的紅線,以為互聯網可以實現無數人曾經夢想過的「理想國」……可web3.0時代的網路熱點換過一茬又一茬,「D8」、「搖人」、「漂流瓶」這些上古關鍵詞依舊煥發著難以想象的生命力。

更矛盾的是,PUA存在似乎正契合了人們所追逐的「知識付費」——這個詞語代表著人們脫離物質層面的更高追求、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消費升級、甚至可以成為跨越中產階級門檻的敲門磚。

所以每當我和朋友聊起這事兒的時候,朋友總是很配合我的忍耐力:「PUA這種東西,即使公司報銷卧底費用我都覺得虧。」

這句話可能來自於互聯網人的天生驕傲,但根本原因或許是「知識付費」這個行為的定性,已經綁架了人們對於「知識」的認知

在表世界的知識付費領域主要呈現兩種趨勢:第一種試圖幫助人們提升工作技能,以此在職場中換取更高的收入;另一種試圖輸送給付費者們常識之外、有較高接觸門檻的內容,以此在生活中得到更高調性的評價和話語權。

但同樣不能被忽略的是,「為知識付費」是一種好行為,但「付費得到的知識」卻不一定——無關於主觀出發點是好是壞,只要能夠解決問題,就可以被稱為知識,就擁有讓人買單的價值

這就是諷刺的地方,真正解決問題的PUA,只能成為人們談之色撓的江湖傳說。

跨階層的幻像

在很多人看來,迷信PUA和那些追捧喊麥的都是一類人:

他們只有初高中學歷,最好不過大專;階層上升困難,藍領階層居多;生活苦悶,讓他們不具備全面審視問題的能力;年紀不大,但是早早的碰到了天花板,他們抱怨自己工作也很累,但為什麼發不了財泡不到妞,想來想去,只剩下了兩條路——喊出「眾人皆醒唯我獨醉」的口號,或者將自己打造成上一個階層的模樣。

但當你真正置身於這個圈子的時候,你卻發現自己很難找到說服他們的理由。唯一可以算作黑點的就是PUA教程上的千篇一律,只是這個弊病並不孤立存在於PUA,幾乎是所有線上付費知識的通病。

每周總有那麼幾天,在成都IFS的那隻偷看優衣庫的熊貓屁股底下,你會遇到許許多多拿住手機、熟練地操作著各種社交軟體的熱血青年。他們會給許多創業者製造假象,讓創業者們相信社交依舊是這個社會的剛需,只要找准了他們的痛點就能塑造出另一個風口。

然而如果不是那個主播的偶然曝光,PUA依舊安靜地在人們的視野下野蠻生長;就算是那段短視頻的瘋狂傳播,PUA們也並不打算借勢起步,依舊採用著原始的「網站+QQ群」模式低調求生。

或許我們正需要這個知識付費的地下江湖,來打破我們對於「需求」、對於「解決方案」的固有認知:需求從不需要過分拔高,用戶在意的也只有需求的解決——這樣的導向對於來自資本市場的評價顯然是個死穴,但產品也從不應該是待價而沽的兜售品。

PUA永遠不會被殺死,但也不會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強大起來。

我還記得在加入QQ群兩周后,終於有人提出了他的質疑:「網上那麼多pua專家的書,誰的可信?還是都是一個概念,並不都可信。」

「任何時候,你能把自己升級到8分,就不怕把不到7分的女生,如果你只有5分,那學什麼也沒用,老老實實去把3分的吧。Pua的真諦就是,你是一個有價值的男人,這個價值包括身材,長相,風趣,見識,有錢,之類一大堆。」

一個優秀學員如此回復。接下來的一張張朋友圈截圖中,滿是他半年PUA沉澱后成為現充的樣子。

 

作者:指北

來源:公眾號:互聯網指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