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消費者不想困在時間裡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雙11對於消費者而言,意味著什麼?對於消費者來說,他們希望用最快的時間用最低的折扣解決購物,但實際上卻是算來算去的折扣,讓消費者的時間浪費。那麼,對於消費者來說,好的雙11究竟是怎樣的?

這個雙十一,刺蝟公社發起了一次面向消費者的調查:你還買得動嗎?買得爽嗎?感覺值嗎?

從結果來看,大家表現得出奇一致:焦慮,嫌麻煩。其中,最突出的一種焦慮是「湊單焦慮」。

「算來算去做功課太累了,網上購物好像變成了一項工作。」住在北京的年輕人橙子雙十一買了一個智能馬桶蓋,這是她早就想入手的小家電。儘管東西不算大,她還是盯著各種優惠券反覆對比,相當心累。

「我希望直接告訴我最低折扣,讓我用最快的速度下單。」老羊已經是雙十一「身經百戰」的資深買家,靠著精打細算在歷屆雙十一省了不少。但他仍然希望能直接下單,不用算來算去,越快越好。

「算不明白賬,湊一會兒單就放棄了。」生活在一線城市的白領小C從十月中旬就開始湊單,盯著購物車湊了半個月,每次都是看一會兒就覺得過於複雜,拖到雙十一當天也沒點擊付款按鈕。

從這屆「怕麻煩」的消費者身上我們可以發現,消費者的雙十一「時間意識」正在覺醒:有三分之二的調查參與者會意識到,自己為了雙十一花掉了多少時間。而接近60%的參與者認為,在雙十一買東西省下的錢,相比付出的時間而言,仍然在「浪費時間」。

那麼問題來了,好的雙十一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一、念念不忘,時間耗散

這屆消費者「苦雙十一久矣」:花了更多的時間去買買買,沒省多少錢,卻給自己製造了焦慮。

在刺蝟公社的調查中,沒有一個從容的消費者:「我買的東西有沒有買完就降價?」「是不是正品、有沒有質量問題?」「下單之後多久能發貨、多久能到貨?」

念念不忘,時間耗散。

起早貪黑比價,研究活動規則,提前預定,定時付款,跟層出不窮的玩法鬥智斗勇,湊單湊得想吐,一邊吐槽一邊整得暈頭轉向,結果算下來,可能就省下了顆大白菜的錢,付出和回報完全不成正比,不由得不讓人感嘆:套路太深了!

比如「預售」,本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商家提前精準備貨、按需生產,消費者也可以享受定金膨脹的實惠,但一些平台或商家,似乎嫌複雜度不夠,硬是把預售商品和現貨商品的折扣分別計算、分別付款,給本來就麻煩的「滿減」「跨店折扣」「定金膨脹」等計算規則又平添了幾分難度。

感覺要能把這些規則計算清楚,得請來攻克了「孿生素數猜想」的數學大神張益唐才行。

「我希望別搞什麼滿減了」「打折的方式簡單點」「直接告訴我優惠是啥」……刺蝟公社的調查中,這些呼聲是最頻繁的。

「超長雙十一」和「預售制」,成了雙十一的一體兩面:預售期長,雙十一活動期更長,幾乎從10月國慶節假期之後開始,舉國就已進入「雙十一」。

超長雙十一倒沒什麼毛病,畢竟方便了消費者。想當年,為了能夠搶單,一定要在寒冬里候到深夜,凍手凍腳的,等到零點開搶——一點付款,要麼系統宕機了,要麼貨沒了,總之,不折騰到東方破曉不會收場。

現在倒不用熬夜等候了,但有些平台的超長預售,又有了新花樣:長長的預售期里,優惠政策像娃娃臉一般,變來變去。

「盯優惠,就像是炒股盯盤。」另一位雙十一老買手長白說。這個雙十一她買了不少東西,大牌精華、酸奶機……她說,有些優惠出現在凌晨時段,滿300元立減50元,還附送豐厚贈品。錯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優惠政策很快變成「減200、限量送贈品」,或者從滿減變成了確認收貨、給予好評之後,聯繫客服換取購物卡。消費者有閑還不行,還得像趕火車一樣,得準點。

「等快遞」,也是容易被預售放大的焦慮點。幾乎所有人都「希望買了之後能迅速入手,不想等」,而「雙十一」物流就像大城市的早晚高峰,在站點趴著窩就是不動,甚至十天半個月都收不著貨。

現在直播帶貨火起來了,更讓人增加煩惱。每個直播間都號稱「保價」「最低」,讓人眼花繚亂,如果真想省點錢,得不同平台的不同直播間做對比,時間就這樣嘩嘩地流走了。

如果買個東西還需要鬥智斗勇,花個錢都花不爽,這樣的雙十一還能稱得上是「節」嗎?還能狂歡得起來嗎?就不能真正把消費者當消費者,簡簡單單地為他們省時間、省精力、省錢嗎?

畢竟,能狂歡的節日,一定不複雜,負責任的雙十一,也必定會以消費者為中心。

二、雙十一應重拾初心

「雙十一期間,我就想囤些掛耳咖啡,在幾個平台間比價,終於在一個平台上找到了最便宜的,下單買了6盒,每盒24袋,心想夠喝半年了。我跟同事分享了這個喜訊,同事很有經驗地提醒說,保質期是不是快到了,我一問客服,好傢夥,保質期就剩下一個多月!」

這次調查中,咖啡愛好者老金描述了他的雙十一經歷。他立刻退了貨,覺得太坑了,「這要是買回來,不看保質期,說不定就一直喝下去了。」

刺蝟公社發現,雙十一的各種經歷中,最讓消費者感到不愉快的,當屬商品本身的問題。各個平台比價、比優惠政策,時間花了不少,結果卻一整個大無語,堪稱「雙十一冤種」。

不可否認的是,雙十一是給消費者帶來過實惠和快樂的。甚至,在多年的教育之下,不少消費者已經養成了把重要消費品放到雙十一再入手的習慣,這一點從調查中也能看出來:洗衣機、MacBook、微單、包、手機等「大件」商品,成了購物清單中的主流。

這份信任,也正是來自於雙十一的初心——這是個讓利消費者,讓消費者買得高效,買得開心的購物節。這份信任,卻一度因平台走得太遠,而忘記了當初是怎麼出發的。這份信任也因此被異化,被辜負,需要重拾初心,重建信心,重新把消費者放到第一位,以他們為中心,想他們之所想。

「我雙十一在京東上看了3分鐘,就下單了一部一加Ace Pro手機。」參與這次調查的圓圓說,他的iPhone手機在雙十一前夕突然壞掉,於是他決定在京東買台安卓機。「京東有個功能,降價后申請價保,原價3499元,我買了都用了小半個月了,11月初,手機做活動,京東客服退給了我300塊錢,還贈了耳機、電動牙刷等一大堆東西。」

圓圓是個愛好數碼產品的3C發燒友,平時只要是買帶電的東西,都會反覆比較。這次,他說之所以花了幾分鐘就下了單,是因為看到了京東的價格承諾——提前買提前用,買貴多少退多少,他決定不再等雙十一,直接下單,第二天就收到了新手機。

他反覆提到「一鍵價保」的功能,今年雙十一,京東在3C家電領域推出了30天價保、180天只換不修等服務,就算之後降價也可以通過價保體系退差價,「這樣我就不用時刻跑到平台上去看,也不用擔心買貴了。人都有這樣的心理,今天買完,明天降價了,就會覺得虧大發了。」

精明的消費者,往往更信任大平台。他們不一定就是為了買到最低價格,而是期待在價格有優惠的基礎上,放心地買到正品行貨。就像Steam——一個經常搞打折促銷的遊戲平台一樣,Steam遊戲會標明歷史最高價格和歷史最低價格,用戶不一定要買到歷史最低價格,但是他們一定會期待趨近於歷史最低價格,同時也買得放心。

所以,在年輕人的心目中,最好的雙十一就是如此:價格有優惠,品質有保證,平台有承諾,足矣!

三、平台需要正視年輕人痛點

這屆年輕人工作節奏和生活壓力都不小,普遍不願意和客服、快遞員為了退換、送貨等問題「掰扯」,對於只會機械回復的AI電話客服,更是「深惡痛絕」。

「有件衣服買錯尺碼了,想要換一下,但客服非要讓我重新下單再買一件,再把買錯的衣服退回來。買了一件衣服,卻要花兩份快遞的錢,很不爽。」在調查中,剛工作不久的00后打工人小O用大段文字吐槽,她經常在電商平台買衣服,退貨的事常有,但發生在雙十一的事情總讓她記很久。

「退的貨已經用快遞發回去了,但店鋪不給我退款,非要等倉庫收到貨檢查完再給退款。明明都沒有碰過,就一直不給退錢,體驗真的太差了。」

這並不是個例。幾乎所有雙十一的購物者都有退換貨的體驗,溝通不暢的客服、不好說話的快遞員,不但消耗了時間,還容易給消費者造成「精神內耗」。

在這方面,京東的平台服務和物流體系一直備受好評。「京東退差價很令人滿意,不需要像其他平台那樣截圖再給商家證明,京東只需要一鍵,後台自動給你查,如果存在需要退差價的情況也很迅速。」參與調查的翠翠向來喜歡追求極致性價比,她也提到了京東的「一鍵價保」。正因如此,這個雙十一她向很多朋友「按頭安利」了京東。

喜歡在家囤貨的阿新,也對京東的服務感到滿意。「在京東買了一箱飲料,因為包裝破損,掉了一瓶,配送的時候,快遞小哥問我要不要簽收,如果需要換貨,快遞小哥會告訴你,當場拍照上傳,申請換貨,下午就送了一箱新的過來。」

據了解,為了呈現一個讓消費者體驗更好的雙十一,今年京東雙十一期間,京東全鏈路服務投入同比增長了超過50%。像一鍵價保,京東給超過5億種商品提供了30天超長價保,就連消費者領取優惠券購買的商品,也被超長價保覆蓋到了。得益於超長價保機制,消費者花在比價上的精力大大減少,節約了消費者大量時間。

除此之外,京東超市強化了「優鮮賠」等服務,全部生鮮出現質量問題可以退換;京東新百貨推出首期服飾「退換隨心」服務;京東居家強化以「先行理賠」為核心的「省心裝」服務,商品180天內有質量問題可退換。京東通過一整套規則和優化,目的都是為了解決往年雙十一帶來的痛點:既花了大量時間,還沒節省多少錢,希望回歸到雙十一最好的一面——幫消費者省了時間,又省了錢,還解決了後顧之憂。在讓消費者把錢花爽了的同時,感覺這個雙十一真值了!

算過時間成本后,越來越多被傷過的年輕人,都在抵制規則複雜、耗時耗力的雙十一。哪個平台最早正視這個痛點,努力解決著這個痛點,哪個平台也將贏得更多的口碑和青睞。

備註:文中橙子、小C等均為化名

作者:園 長;編輯:金喬葉 李樂蜀

來源公眾號: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互聯網內容行業觀察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