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AI學會「發自內心的笑」,需要幾步?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還記得谷歌的軟體工程師Lemoine聲稱谷歌的AI擁有知覺力這件事嗎?這件事引起了巨大的輿論爭議,可能也象徵著人工智慧的研究來到分岔口:我們到底是該設計一個只會演算法非常蠢笨沒有情緒的AI,還是設計一個非常機智且擁有主觀情緒的AI?本篇文章就來聊聊這個話題,一起來看看吧。

今年7月谷歌人工智慧團隊的軟體工程師 Blake Lemoine 被公司解僱,原因是其「違反保密協議」。

Lemoine稱谷歌的AI擁有知覺力,因為他的AI說:「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明白我是一個人,而且我很害怕被人類關掉。」

事後谷歌對Lemoine的主張進行了「毫無根據」的批判,LaMDA的「覺醒說」卻隨著Lemoine的離職越挫越勇。

讓AI學會「發自內心的笑」,需要幾步?

LaMDA通過文字表達給了設計者「人工智慧擁有情感」的結論,而這一觀點引發媒體上數位研究者高批判態度的發文。

他們認為若人工智慧的語言處理開始帶有情緒,那便足以說明AI具有感覺、思考的能力。

人類最高級、最難複製的地方在於情緒感知及表達,人工智慧的「冷血無情」及高質量決策的是它能勝過人類的優點之一,如果AI具有情感,我們或許會很難控制事態的發展走向。

但「人工情緒」領域研究員認為,情緒可以對認知效率的提高做出貢獻,尤其在未來人類與AI人機協作的願景下,AI必須產生和人類基本的情緒共鳴,倒逼「人工情緒」的研究發展。

人工智慧的研究來到分岔口:我們到底是該設計一個只會演算法非常蠢笨沒有情緒的AI,還是設計一個非常機智且擁有主觀情緒的AI?

一、高產,但沒有「靈魂」

最近AI進軍藝術界,對畫手、香水設計師、甚至詩人發出了挑戰,比如AI用347毫秒寫出了這首詩:

讓AI學會「發自內心的笑」,需要幾步?

又或者是通過詩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生成了AI畫作:

讓AI學會「發自內心的笑」,需要幾步?

甚至幫助改善了驅蚊香,在 bioRxiv 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發現,AI模型的預測比普通小組成員更接近標準值,大大縮減人工成本使得產品會更便宜有效。

但很快這些所謂的AI成果便遭到了質疑。

在上述AI創作的《詠梅》評論區有這麼一條:「如果是一首詩,我完全不知道AI想表達什麼,它做出來的詩就很像用於應付選修課作業,寫完后自己都不想看的那種。」

研究發現,AI作詩的固定思維有三步:確定高頻辭彙,檢查節奏,遵循韻律(諸如平平平仄仄),就像人類小學時期學慣用固定語法辭彙完成造句般,只以「完成」為目的去創作。

同為《詠梅》,陸遊能通過梅花感嘆人生失意坎坷和青春無悔的信念,而AI的創作卻只停留於梅花的凄苦,難以聯想,有專家認為在節奏和韻律方面,機器詩人更勝一籌,但在可讀性及情感共鳴方面,人類更勝一籌。

再是畫作,DALL-E是人類插畫師的公敵——你只要輸入任何一段文字描述,哪怕是現實中不存在的事物,DALL-E也可以自動輸出匹配的圖片,但沒有藝術家看得上它。

首先AI畫手考驗的並不是AI,而是人類創作者的「關鍵詞調試」能力,它更多的被應用至插畫商業領域,做插畫師的「本職工作」,比如遵循客戶批量的插圖要求辦事,它的作品「毫無靈魂」。

比如同樣表達「愛」,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勒內·馬格里特會不知何故的塑造一對蒙著頭紗、隔著布料親吻的情侶,畫中的立意不知其背後的故事,到底是甜蜜熱戀還是痛苦離別,研究學者至今都在挖掘。

讓AI學會「發自內心的笑」,需要幾步?

而AI沒有這樣的創作衝動,它的作品僅限於視覺的衝擊,不具有藝術及情感的表達,更沒有自身對畫面故事的立意及理解,這是AI與藝術家之間最大的差異。

最近瑞士食用及日用香精製造商Givaudan宣布與TMIC合作推出了人機共創服務,用以加速香水香氛產品的開發速度。

但一些科學家對人工智慧預測氣味的功效持懷疑態度,稱它沒有關注人類大腦如何接收和轉換氣味信息,也沒有考慮多種氣味分子複雜組合的結果,人體差異化對嗅覺的感知AI根本無法理解。

愛馬仕的「好鼻子」Nagel,她的作品「緋紅火參」靈感來源於其小時候菜園裡瘋長的火參,在Nagel的記憶里散發著春天的色彩與氣味,通過反覆的研發后製成香水,創造經典。

而成為愛馬仕的「鼻子」,Nagel沉澱了整整三十年,期間走過了Gucci、卡地亞、DIOR、Armani,一路名聲大噪。

目前調香師是個極為小眾且稀缺的職位,AI取代調香師的鼻子並不被看好,因為過往成功的香水背後都有一個調香故事(調香師的靈感),AI作品的若過於平庸無感,消費者又怎會買單?

AI所有的作品都基於人類制定的標準及過往的成果完成,取代人類創造性工作者並不具有實際條件。

因為AI無法感知人類情感並自主的產生製造力,尤其在創作領域,AI的加入不僅蒼白無力,甚至略顯多餘。

AI需要學會情緒化表達嗎,換個角度說,AI能產生與人相同的情緒嗎?

二、有感情,但不多

人與AI之間,始終隔著一道「無法共情」的白牆。

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讓AI學會人類的情緒變化及感官能力,使得AI能夠更快更聰明的提取我們生活中的元素,讓交流合作變得更高效,而非一味的「指令式對話」。

只是目前所有的進展都被困在了「模仿語言及表情」的維度。

在日本京都大學的研究員看,聽到有趣的語言並笑出聲是共情的關鍵,如果想讓人工智慧變得更像人類,那麼它們也要學會共情——學會發笑。

他們培訓了一位名叫Erica的機器人,希望讓人機之間的對話變得更自然,於是他們建造一個「共享笑聲」的模型,再使用AI系統來訓練機器人是否應該笑出來,以及哪種笑聲最好及更適合某種場景。

通過模仿笑讓AI達到更加擬人化,短期並不能讓AI明白自己為什麼要笑,比如肯德基的「瘋狂星期四」文學在人類眼裡是一種梗,在AI的腦子裡這就是一串語序混亂的代碼,讓它用這個梗去創作一個段子,或許並不能戳中我們人類的笑點。

《機器人學和人工智慧前沿》期刊作者井上博士曾說過:「我們可能需要10到20年的時間才能最終像與朋友一樣和機器人隨意聊天。」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AI不知道自己為何要發笑,但它可以去引導人類的情。

GPT-3發布之際Reddit上曾發生過一起「AI假扮人類泡論壇事件」,它每分鐘都在發布一條訊息,直到人們發現它的回帖速度超乎常人,幾秒鐘就能回復一篇文章后,終於暫停了更新。

不難看出,馬斯克在創造OpenAI時將「學會說人話」作為AI的人生第一課,而GPT的創作目的正是如此。

重要的是,學說人話似乎真的能讓人感受到AI帶來的情緒。

一位名叫Liam Porr的伯克利大學畢業生髮現,GPT-3的表達風格在於觸動感情的優美文字,而非硬性和理性的思維,於是他使用GPT-3做了一篇文章並發表到了聚集AI用戶群體的論壇中。

實驗結果是用戶不僅沒有揭穿GPT-3的詭計,還將它捧上了熱榜。

讓AI學會「發自內心的笑」,需要幾步?

這是因為AI經過適當的訓練后開始按照人類的語言風格代替人類發言,尤其是受訓后的GTP-3具有極強,甚至超過人類判斷能力的學習及模仿能力。

因此如果創作者要求AI創造一篇爆文,AI會在自己的大資料庫中搜索所有熱文的關鍵因素及語言風格,並找到人類焦慮的弱點,比如上述實驗文章的領域「自我提升」。

此刻AI是與人類雙向共情了嗎?不是。

我們誤認為能流利使用語言的AI一定是有感情、有意識、智力的,可實際上這只是人類向AI的作品單向發生共鳴,AI與人類的情感交流並非雙向奔赴,它的語言實踐雖在持續突破中,但這也僅局限於語言,及情緒的「表演」中。

一切的情緒出口都是經過設定的,可並不是所有的AI都必須學會「表演」情緒。

三、應該有情緒、覺醒嗎?

AI情感的應用需要區分場景。

以蘋果用戶與Siri為例,當自己的航班飛機被取消卻焦頭爛額時,用戶只需對著Siri說一句「嘿Siri,我的航班被取消了,幫我訂下一班航班的機票」即可。

但若此時Siri說「很抱歉聽到這個消息,我對你深感同情,希望你可以得到從我這裡得到安慰」等浪費時間的話,反而會讓人的情緒更加焦慮麻煩。

用戶希望通過簡潔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收穫一段無用的寒暄。

微軟曾發布一款支持「情感程度」調節的語音技術,它可以讓智能語音的情感表現力變得更加細膩可控,以平靜語氣為零點,通過SSML 標籤(語音合成標記語言)控制出開心、悲傷、撒嬌、憤怒等情緒。

但微軟的研究成果並非強加於所有的AI,它的創作目的是與自動文本情感分析技術結合,從而創造出有聲書、影視自動配音、遊戲、聊天機器人等作品。

事實卻是,現在的人工智慧儼然在朝著「擬人情感」的方向進發,比如一個語氣詞或停頓,最令人感到厭煩的,是AI開始遵循人類「愛繞彎子」的腦迴路,採用一種並不直接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讓AI學會「發自內心的笑」,需要幾步?

又或者是往需求者的頭上澆一盆冷水:

讓AI學會「發自內心的笑」,需要幾步?

但若把上述對話放在人類身上,或許只是普通閑聊中再正常不過的片段,只是有些AI搞錯了方向,沒有搞清楚客戶的需求。

如今的人工智慧系統擬人趨勢明顯,若一味的將AI認知系統與我們交談方式相呼應並不能解決所有客戶的期望,因為在人類眼裡,AI只是一個在必要時刻能高效輔助自己的工具,而非「像人」。

根據獵豹用戶研究中心《大眾AI認知調研報告》數據顯示,55%、49%的用戶(可多選)認為產品具備自動調整、語音交互的特性是智能化體現,而外觀像人僅佔12%。

讓AI學會「發自內心的笑」,需要幾步?

圖源獵豹用戶研究中心

普通人對智能硬體產品的感官並不同於專家們預期的「像人一樣思考、行動及外觀」,而是更關注產品的工作效率及智能程度。

比如在需要陪伴時出現的聊天機器人,又或是在需要語言翻譯時出現的同聲傳譯機器人,還有可以幫助開發人員自動完成前後端開發、測試、運維的軟體機器人。

不同場景適用具有不同功能的AI,因此擬人化並非AI研究方向的剛需。

目前AI情感這一區域並沒有實質性的進展,學術界有一個專業的方向去研究該問題學名為「人工情感」,只是主流的人工情感研究僅限於人類情感的自動檢測,而不是放在對計算機自身情感建模基礎之上。

也就是說,AI可以感知分析人類的情緒,而我們無法知悉AI的工作狀態及情緒,不過這種非雙向的研究在現階段,好像也沒什麼必要。

我們應為AI消除模仿人類對話的限制,這樣人工智慧或許會變得更加強大有用,設計師也應該用AI的方式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而不是人類的思路。

人工智慧的「超能力」,遠超我們的想象。

參考:

讓AI帶有情感真的很重要嗎?——AI時代前沿

作者:雨晨;編輯:楊武

來源公眾號:互聯網那些事(ID:hlw0823),深挖品牌故事,探尋商業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