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下架、音頻泄露……是時候正視「Clubhouse們」的安全和監管問題了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讀:前段時間,Clubhouse大火,國內也在研究相關產品。但是,隨後Clubhouse被爆出了音頻泄露的醜聞,國內的相關產品也不能倖免。Clubhouse快速興起又很快隕落,背後反映出來的是監管的缺失。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與你分享。

春節前,Clubhouse有多火,春節后「國內版Clubhouse」涼的就有多快。

像素級山寨產品「Clubhorse」、「Clubchat+」驚現,平台上還充斥了大量偽造的互聯網大佬,在大家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這些平台又消失了無痕了。

2月22日,以6天時間復刻Clubhouse的映客語音社交產品「對話吧」全網下架,官方回應是技術調整。這款被稱為國內版「Clubhouse」的產品在下架前廣受關注,映客CEO奉佑生曾對外稱,他為該產品準備了40億的資金,在上線伊始,還拉著投資人朱嘯虎、周亞輝、杜永波,知群CEO馬力等知名人士在「對話吧」討論。

如果說帶著惡搞性質的「Clubhorse們」消失是在意料之中,那麼更多被大廠寄予厚望的類Clubhouse產品或被扼殺於上線前,或在短暫上線后又火速下架,則讓我們反思,難道國內真的沒有做「語音社交」的土壤?幾乎在「對話吧」下架的同一時間,大洋彼岸的Clubhouse本尊,爆出了音頻泄露的醜聞,你以為自己是在「聽后即焚」,事實上有人在另一個網站已經幫你做好了備份。

從國內「Clubhouse們」的下架,到Clubhouse的音頻數據泄露,其實暴露了語音社交爆發背後的隱憂:內容監管和數據安全。

從對話吧和Clubhouse踩過的坑我們可以知道,一款語音社交產品來自安全和監管方面的壓力主要體現在這四方面:

  1. 核心數據泄露
  2. 功能性安全漏洞
  3. 優質內容流失
  4. 合規運營

大數據時代,你的每一次點擊、輸入、刷新,都會被記錄,變成一個個數據項,儲存在伺服器上。而像用戶的個人信息、密碼、手機號等核心數據,無疑是平台和用戶都最關注的數據項。

Clubhouse本次音頻數據泄露之所以讓用戶如此不安,在於黑客不僅將平台上的房間音頻原封不動的進行搬運,而且還能清楚顯示出房間里用戶的頭像及名字。

核心數據的泄露,一方面可能是由於不法分子攻擊、內鬼竊取,導致數據外泄。另一方面,平台方對用戶核心數據「獲取、分享」的安全邊界模糊,正逐漸成為數據泄露的主要原因。

2018年,李彥宏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發表了「中國人對隱私問題的態度相對來說沒那麼敏感,他們在很多情況下願意用隱私換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這一觀點,然後不出意外的被噴了。巧合的是在同一年,Fookbook數據泄露門爆發,對核心數據模稜兩可的態度讓美國政府對小扎窮追猛打,並最終給Facebook開出了50億美元的天價罰單。

如果說李彥宏道出了大部分互聯網公司對用戶隱私數據的態度,那麼Facebook的被罰就是在為這種態度買單。與黑客、不法分子的鬥智斗勇是網路安全永恆的命題,相比之下,平台自發有意識的重視用戶數據保護,審慎的對待用戶給予平台的數據訪問許可權,可能是避免大部分危機發生的有效途徑。

數據安全往往是隱形的、用戶難以感知的,而在具體的產品使用中,也會存在用戶可感知的、直接體驗上的安全漏洞。以語聊社交產品為例,影響最大的就是「炸麥」。

炸麥是指不在麥位的用戶可以發言,並且房間內的其他用戶能聽見其發言。不法分子通過外掛或者利用系統漏洞侵入平台,惡意破壞房間交流秩序,嚴重的還出現過直接在房內威脅勒索主播。

這類功能上的安全危機可以通過技術上的「防炸麥」來避免,音視頻雲服務商即構科技就為語聊房客戶提供了從房間和數據流兩個層面的防炸麥方案,目前已成為幾乎所有語聊房客戶都會採納的安全舉措。

除了語音聊天,這波「聲音經濟」的爆發還帶動了播客、有聲書、廣播劇的發展。與強互動的語音聊天室相比,播客、有聲書、廣播劇等以「內容為王」,因而平台更重視製作優質內容,來吸引和留住用戶。

然而,國內的播客、有聲書平台,一方面需要花大價錢去其簽約KOL、購買版權,擴充自己的內容庫,另一方面又需要防範盜錄、抄襲者對內容的搬運。2月底Clubhouse音頻泄露事件的始作俑者就聲稱,自己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讓沒有邀請碼的用戶也能「共享」平台的高質量大咖分享內容。

而對優質內容的保護,一直是「內容驅動」行業的難言之隱。無論是賈玲等電影明星在線上社媒呼籲的「不要劇透」電影內容,還是李誕多次談到線下脫口秀內容被洗、被抄襲的無奈,都暴露出國內文娛行業對優質內容的保護,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如果說優質內容是語音社交平台需要精心呵護的果實,那麼「色情、暴力、謾罵」等內容就是平台方要極力掃除的「垃圾」。過多的垃圾內容會降低平台整體質量,更大的危機在於:內容監管。

內容監管是全世界的難題,Facebook、谷歌、Twtter等互聯網巨頭一直持續不斷地的投入大量時間、研發成本進行AI內容審查技術的迭代,而面對直播、語音等實時流媒體內容,AI審查能力出現明顯不足,由人工進行二次複核勢在必行,這極大的增加了平台內容審查的成本,據悉,2020年Facebook的人工內容審查團隊已突破1萬人。

也許有人說,巨頭們重視內容審查是由於用戶量和日活特別大,影響面太廣,而剛上線的小平台內容量本就不足,在內容方面適當放開,才更有利於平台的進一步發展。其實不然,社交平台上的內容遵循「劣幣驅逐良幣」定律,並且當平台逐漸壯大后,內容只會越來越複雜,監管難度越來越大。同時對內容監管的紅線不會因為平台的大小而彈性變化,因此不要寄希望於「平台還小沒人注意」而放鬆了對內容的自我審查。

可喜的是大家對內容監管的態度已經從「避而不談」到主動擁抱,大部分社交泛娛樂平台都通過系統級的內容鑒定和用戶舉報兩層系統,來實現對平台內容的過濾。

內容鑒定:

通過自研或接入第三方內容鑒定廠商,實現對平台涉黃涉政涉暴等違規內容的鑒定。文字、圖片、語音、視頻……不同的內容形式,所需的鑒定技術不盡相同。針對實時語音內容,一般通過嬌喘識別技術與RNN音轉文技術,實現對特殊聲音以及違規內容的鑒定;針對視頻直播內容,一般採用的是截幀畫面決策視頻結果的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語音、直播內容進行內容鑒定的前提,是必須對內容進行存儲,因而國內的語音社交平台無法像Clubhouse那樣「聽后即焚」。

用戶舉報:

系統級的自動鑒定無法做到100%準確,因此必須引入人工複查。而為了降低用人成本,平台方加入了用戶舉報功能。由此,人工複查團隊只需重點複核系統鑒定和用戶舉報內容,可極大的降低工作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內容監管、合規運營的高壓下,「用戶舉報」功能從必須有理有據,具有一定門檻,變成了「一鍵舉報」,用戶惡性攻擊的工具,比如一年後又再掀波瀾的「227」事件。當舉報被濫用,內容審查的初衷就偏離了,因此平台方在設計舉報功能時,需要充分考慮用戶體驗,以及舉報后的核實成本和時效。

如果說從「玩法、創意、功能」是一個社交泛娛樂平台是否爆發的潛質,那麼「數據安全、內容監管」就是其能走多遠的基座。安全和監管不會是產品走向沉默的原因,它更像是加在平台上無形的「緊箍咒」,時刻提醒你不要越雷池,而一旦偏離軌道,也必將遭受嚴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