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洲是用戶需要的公域朋友圈嗎?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新浪微博發力社交,推出內測版「綠洲」APP,主打圖片、視頻,不支持純文字發布。該軟體上線后一直處於內測狀態,需要邀請碼才可使用。截至9月3日凌晨1時,綠洲已超越QQ、微信、探探、微博等產品,登頂社交分類的榜首。本篇文章中筆者對這款APP進行了分析探討並總結了自己的看法,與大家分享。

綠洲,成為「活躍」在微信上的又一個社交應用。

像曾經多閃、馬桶TM、聊天寶、飛聊剛出現一樣,業界對其看漲看衰的聲音一半一半;綠洲有自身獨特之處,在整個產品設計上,前輩們迷戀的「即時通訊」功能沒有了。

若說前四個平台,想要做一個即時通訊+內容社區的混合物;綠洲的定位則更純粹,去掉「聊天」功能,從天浩個人幾天體驗的感受來看,像是一個朋友圈,一個與微信上「私域」朋友圈對立的「公域」朋友圈。

微信上兩個人只有互相添加好友后才能互看朋友圈,一旦有一方刪除,雙方朋友圈的「欣賞」就此終止,這就是私域型的朋友圈。

而在綠洲上,你只要關注對方就可以看對方的信息流。天浩在綠洲推薦信息流上,就可以看到@郭德綱、@劉濤、@演員喬杉的動態,單向關注讓綠洲的內容更具開放性。

很多評論里評價綠洲的首頁像Instagram,內容上像小紅書。在綠洲App Store上對自己的介紹是清爽的社交圈,本人也更傾向於綠洲的定位是偏向社交圈,而非簡單的圖片社區和種草社區;

因為這兩個功能微博生態本身就已具備,並且做得還不錯,它很難把其單獨拎出來稀釋自己的流量,反觀做一個公域化的社交圈/朋友圈更靠譜,在未來的打法上可以和微博很好的形成差異化和互補。

公域朋友圈

綠洲定位會是類似小紅書的種草社區嗎?

從綠洲一上線就開始引入明星入駐,並且未在內容頁上留任何購物入口的設置來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綠洲不會走社區+購物的模式。背靠著阿里「爸爸」,有流量就能變現,根本不需要考慮電商的問題。

 綠洲搜索頻道

雖然綠洲類似ins+小紅書的混合體,打開App共有五個一級頻道,綠洲、搜索、發布、消息、我的。

其中用戶點開搜索,二級頁面出現的是一個類似小紅書首頁的產品,搜索框上方有一個推薦欄,包括推薦-穿搭-美食-旅行-美妝等頻道,搜索框下方則是圖片內容。內容信息流展示方式和小紅書很像,因此很多人認為這將是一款由微博推出的「小綠書」。

綠洲首頁像是Instagram的界面,這一特點決定,它更偏向於「朋友圈」,而非小紅書。

如果非要在社交上進行一個大的布局,微博去做一個朋友圈的價值,遠遠高於小紅書。因為前者是全民應用,而後者的受眾就偏向小眾。

根據騰訊發布的2018年全年財報里的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每天平均有7.5億微信用戶閱讀朋友圈的發帖。相比之下,今年6月小紅書月活才8500萬,對於微博而言,做一個朋友圈的想象空間更大。

目前,微博走到發展中的重要拐點,根據8月20日微博發布的最新財報顯示,Q2微博總營收為4.318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4.266億美元增長1%,凈利潤同比下降,表現平平。

從用戶活躍度來看,2019年6月微博月活躍用戶規模在4.86億,較上年同期增長約5500萬。一年增長的月活用戶規模就是多半個小紅書,做一個小紅書對微博而言根本不能「解渴」,從綠樹的slogan「清爽社交圈」來看,它更想去複製一個「朋友圈」。

我們來看一在App Store版中綠洲的一段介紹「綠洲是微博出品的生活時尚社交產品,在綠洲里逃離複雜回歸初心,重拾分享生活的熱情,找到興趣相同的自己人,建立親密的朋友圈」。

我們需要嗎?

我們需要下一個微信嗎?答案毫無疑問是NO。從迷戀「即時通訊」功能的多閃、馬桶TM、聊天寶、飛聊集體「撲街」就能發現,微信對大多數人而言已然「夠用」,完全不需要再「費心費力」在微信之外再組建一個新的聊天平台。

那我們需要一個公域的朋友圈嗎?答案就很難說YES還是NO。

在微信上朋友圈是附庸在微信聊天功能的一個產品,要先是好友,然後才能互相觀看生活內容。這種獨特的定位,使得朋友圈能夠加強微信好友之間的聯繫,有事的時候聊一聊,沒事的時候看一看。有了朋友圈,我們同許多微信好友的關係就不再是「聯繫」而已,通過大量朋友圈互動,人與人之間關係變得更立體。

朋友圈這種做法也有自己的弊端,那就是內容被局限在我們的細小的圈子裡。類似朋友圈三天可見、分組可見、單方面屏蔽等功能,都是為了解決該弊端。

聊天需求和閱讀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是重疊的,又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分裂的。以天浩而言,就因為怕被人看朋友圈,而少添加了很多人的好友。當你微信好友達到三四千數量時,朋友圈三天可見、分組可見、單方面屏蔽等功能使用起來很繁瑣。

簡單來說,我們的朋友圈並不想某些微信好友看見,也不想看見某些微信好友的動態。三天可見功能看似「一刀斬了亂麻」,同時也把大部分人閉之門外。

作為我們每天停留最長時間的平台,被微信好友「局限」的朋友圈是有缺失的。比如,我是郭德綱、周杰倫、張譯等明星的粉絲,但在朋友圈我根本看不到他們發布的內容,想看的時候只有再打開微博。

大部人都不可能同這些明星成為微信好友關係,那麼朋友圈生態上這種內容上的缺失就會一直存在。

如此來看,相比微信私域的朋友圈,我們確實需要一個公域的朋友圈。

那很多朋友質疑,所謂的公域朋友圈不就是微博嘛。其實,本質上還有很大區別,微博的媒體屬性天然制約了在生活內容上會是短板。

根據QuestMobile報告顯示,相比於記錄生活的抖音、快手,微博80%的內容是20%的賬號生產的,包括名人、明星、KOL、媒體、機構、自媒體、網紅、組織、企業等內容分類。

媒體的特性是頭部化,媒體屬性使然微博在生活內容上很難有大的施展機會。

艾媒諮詢CEO張毅曾如此評價「以我多次去微博總部調研的經驗來看,微博本身是媒體基因,工作人員多以媒體人姿態出現,整個企業文化也是媒體文化。」

在生活化內容上,微博一直在探索,例如孵化秒拍、小咖秀等視頻平台,還有小遊戲、小程序、問答、超話社區、群等類型產品,都是微博在生活化內容上的探索,加之一直以來對中小V的扶持。

可媒體屬性過強,決定了以上探索的成就只能小打小鬧。每一次明星牽手、結婚、分手、離婚,在微博上都會瞬間引爆,大家忙著為明星打call,誰還有心思去看朋友分享的喜怒哀樂呢?

在媒體屬性和生活屬性上,兩者是很難兼顧。

打造綠洲這樣一個獨立生活時尚社交產品,對微博而言,是利用媒體社區優勢,復刻一個生活化的「綠洲」。

因此,你發現微博上重要的轉發功能,在綠洲上消失了。你不能把綠洲上明星、KOL、自媒體的內容轉發到自己的信息流上,轉發按鍵被分享功能替代,允許用戶把綠洲上內容分享到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上,卻杜絕了轉發。

這一機制最大意義,在於內容的傳播方式從網狀裂變式傳播,變為發布-觀看的二元單向傳播(單方關注)或二元雙向傳播(互相關注)。前者有利於媒體內容的發酵,後者利於生活化內容的養成。

微博作為覆蓋了社會各個領域大中小V的平台,做公域朋友圈有兩個優勢,人和內容。比如許多明星、KOL、自媒體直接就可以把微博上的粉絲關係帶到綠洲之上,單向關注即可觀看「朋友圈」的設置,讓每個人都可以把綠洲打造成一個以興趣、愛好為紐帶的「朋友圈」。

如果,能夠盤活十幾億網民對公域朋友圈的需求,將打造一個比之微博活躍度更高的平台。而且,綠洲對媒體內容傳播的限制,也會逼迫綠洲上活躍的大中小V在這裡傾向於發布生活化內容。

綠洲成為網友觀看所關心的明星、KOL、自媒體的生活日常內容「朋友圈」,即能滿足普通網友的「窺視」 需求,也能滿足後者大中小V對流量的要求。這是比做「小綠書」更有價值的定位,至少在目前來看,綠洲走得是這條路。

待解決的三個問題

綠洲採用邀請碼制非常好,這就決定了,我們在下載綠洲並註冊時,就已把關係鏈沉澱在平台上。而綠洲又基於我們微博上關注的情況進行推薦,用戶會下意識的關注自己比較喜歡的明星、KOL、自媒體等賬號。

在用戶冷啟動上,綠洲要比多閃、馬桶TM、聊天寶、飛聊等前輩們做的更好。而明星等大V的入駐,也保證了平台初期在內容上的一個吸引力,一般明星或知名KOL都是團隊化運作,在綠洲上進行優質內容輸入不是難事。

但想要做一個公域朋友圈也並不是那麼簡單,綠洲未來還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內容調性的確立

在微博上內容推薦機制幾經變革,從最早只能看到關注用戶的內容,到後來加入基於興趣標籤的內容推薦,以及打破時間線以熱度排序的信息流機制,還有加入了好有點贊內容展示等被動式推薦方式。

綠洲的首頁則以時間順序,只展示關注好友內容,是一個類「朋友圈」的信息流生態,使得綠洲用戶掌握首頁上展示什麼內容的主動權,平台對用戶的影響力變小,如何沉澱內容調性成為一個大問題。

天浩在註冊綠洲后,關注的關係包括了同事、同行、KOL、明星等各不相屬的賬戶,導致綠洲上內容組成非常複雜。

明星的生活分享與素人意識流的內容交織,內容基調上很混亂,微博團隊擅長內容運營,可如何在去中心化平台上,構建如微博「事件、熱點」一樣成功的內容調性,是綠洲未來面對的難題。

朋友圈已經養成網友對生活內容獲取的習慣,綠洲把微博上大中小V引入到平台後,如何讓他們在內容產出上掙脫微博的桎梏,產出適應用戶習慣的生活內容?這對於擅長話題操作的微博團隊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

第二個問題,如何扶持中小V

在微博平台上內容創作呈現著金字塔結構,大V佔據著內容產出、流量的大頭。

在2018年影響力峰會上,新浪微博公開了2018年的數據情況,微博大V用戶規模超過4.7萬,平均月產內容650萬條原創內容,月均閱讀量1.6萬億,佔到微博全站閱讀量的54%。並且,大V群體平均月增粉絲47億,佔到微博全站粉絲增量的55%。

這是媒體屬性平台的一個必然,在社會熱點事件中,大V無論創作優勢、影響力優勢、信息獲取優勢都是中小V所不能抗衡,網友注意力越來越集中化是一種必然。

定位為生活時尚社交的綠洲,更適合中小V生存,等於在微博之外再搭建的一個社交平台。

相比於1對百萬、千萬的大V,中小V能夠更精細化運營自己的內容,如果沒有了熱點事件的衝擊,中小V可以慢慢的「培育」出自己的粉絲團,這正是綠洲對於微博的意義。

況且,大V在微博上無論內容產出和流量佔比都很高,不會自己扶持一個新的大V平台,做流量左手倒右手的遊戲,扶持中小V將是綠洲未來重要的方向。

從2014年微博就推出一系列扶持中小V賬號的舉措,但從2018年微博頭部大V的數據來看,中小V在微博上仍然是一種尷尬的存在,他們能否通過綠洲煥發新生?決定著綠洲的成功和失敗。

第三個問題,如何沉澱用戶習慣

冷啟動方面,有著深厚內容積澱的微博為綠洲帶來很好的優勢,明星、KOL、自媒體等大中小V的入駐,在短時間就做好了冷啟動。

多閃、馬桶TM、聊天寶、飛聊的前車之鑒告訴我們,只是做好冷啟動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在運營中沉澱用戶使用習慣很關鍵。

綠洲內容更新在短時間內會保持一個較高的活躍度,尤其是打通微博同步這一功能,更提高了微博用戶來到綠洲上發布內容的動力。

不過,如果綠洲僅僅是一個沒有了轉發功能的以圖片/視頻為主的微博,那麼其存在的價值就很低,沒有用戶的手機上需要兩個相似的App。

所以,如何在完全去中心化的社交平台上對內容調性進行影響?如何在幾月內把用戶的好奇心沉澱為習慣?這些問題是綠洲未來是曇花一現,還是成長壯大的變數因素。

從個人的感受而言,綠洲是微博一個非常重要的產品。微博本身的存在與朋友圈的活躍,證實了圖文內容的生命力。

在偏向媒體化與偏向私域空間的微博和朋友圈中間,能否再誕生一個不再綁定好友關係,只要單方面關注就能「閱讀」對方生活內容的公域朋友圈呢?天浩認為有很大的機會。

一個沒有熱搜、話題榜、超話的微博,會把媒體光環卸去,一個由大中小V組成的綠洲,會給每個人打開一個更為開放、有趣和豐富的「朋友圈」,在苦私域朋友圈久矣的當下,綠洲會不會是解決用戶新痛點的公域朋友圈呢?對此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專欄作家#

師天浩,微信公眾號:shitianhao01,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科技自媒體人,曾就職於博客中國、互聯網實驗室、百度等公司,i黑馬/創業邦等平台的專欄作者。曾在《南方都市報》《計算機應用文摘》等報紙雜誌刊文。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

4人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