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配送如何重新定義「最後一公里」?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無人配送領域已經引起了眾多玩家關注,隨著外賣業務亟需轉型,巨頭們開始將目光轉向無人配送技術,以實現降本增效,甚至試圖為末端配送領域撕開一個口子。而這項技術又可以為末端配送行業帶來什麼樣的變數呢?

近日,毫末智行獲得近10億元A輪融資,成為國內智能駕駛行業中又一隻獨角獸。據天眼查APP查詢顯示,這是毫末智行今年獲得的第三次融資。而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的兩次都有美團戰略投資部的參投。

在筆者看來,美團對無人配送的投資並非追逐風口,而是深思熟慮。

今年7月美團對外發布公告,騰訊以4億美元的價格認購美團1135萬股,並說明資金將主要用於無人車、無人機配送等前沿技術領域的研發,這次投資毫末智行A輪正好是將7月份公布的計劃進行落實。

此外,美團年內還先後向深耕AI+智能工業機器人解決方案的梅卡曼德、行內大熱的人工智慧視覺處理晶元研發商愛芯科技等拋出橄欖枝。

為何外賣巨頭會花如此代價投資自動駕駛和AI領域?無人配送技術走向成熟,又將為末端配送行業帶來哪些改變呢?

一、外賣業務的「救星」

即將結束的2021年,是外賣行業經受重大考驗的一年。受到海運成本增加、環保等因素的影響,食材成本普遍增加,使得下游餐飲店和外賣平台的利潤空間都在變小。

另一方面,有關部門正在要求平台為騎手交社保,對外賣平台來說,這將意味著要增加一筆很大的開支。

據美團2020年報披露:「截至2020年末,共有950萬名外賣騎手通過美團平台增收 。」而餓了么今年4月發布的《2020餓了么藍騎士調研報告》中顯示,餓了么平台騎手總數也超過300萬。

「為950萬騎手、300多萬騎手交社保要花多少錢?美團和餓了么都不敢想象」,在社交平台上,有網友發出這樣的感嘆。

餐飲外賣是美團最關鍵的收入來源,食材漲價、騎手社保等因素導致成本上升,如何降低成本,守住平台規模?是美團、餓了么等外賣平台亟需解決的問題。

事實上,外賣平台已經開始了更加精細化的運營。不論餓了么還是美團,都對21點以後的深夜凌晨訂單進行了階梯式計價,美團甚至把距離加價細化到了每100米一個價格的維度。但即使這樣,外賣漲價的趨勢依然難以控制。

據美團財報披露,2020年每筆餐飲外賣業務訂單的平均價值48.2元,同比增長7.0%。有不少網友表示,外賣都吃不起了。

總之,外賣行業迫切需要一場降本增效的轉型,而最有效的辦法只能是設法減少對騎手的依賴。

因此,在筆者看來,外賣巨頭美團對自動駕駛企業的接連投資,目的是為了更快發展無人配送,以儘快扭轉當前的困局。而通過布局無人配送,用配送機器人逐步替代配送員,可以說是外賣平台最有希望的「救星」方案。

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曾感嘆融資困難,「我們見過100多個投資人,最後真正投我的只有三兩個,王興就是其中之一。」由此也可以看出,美團對自動駕駛領域寄予很大的期望。

事實上,除了外賣平台,對末端配送業務有依賴的企業都表現出對無人配送的極大熱情。

在去年3月,美團、百度、京東、菜鳥等企業牽頭髮布「培育壯大無人配送行業倡議書」,其共同的訴求是,就無人配送落地過程中政策、法規、產業、標準四大維度發出倡議,希望合力推動無人配送的創新發展。

多家企業聯合倡議下,有關部門也在積極配合。2021年5月,北京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採取類似於德國的「車輛自身+運營區域」雙審核認證制度,率先向美團、京東物流、新石器三家企業頒發國內首批無人配送車車輛編碼,並開放了部分路權。

9月23日,由京東物流研發的無人快遞車,在海南瓊海市嘉積城區道路上試運行,美團的自動配送車魔袋20,也在北京的公開測試道路試運營,阿里的小蠻驢也進駐多所高校開始運營配送,京東也在今年推出第四代無人配送車,用於其末端的物流配送業務。

在筆者看來,無人配送之所以有吸引力,不僅僅因為它帶來未來各種商業模式的想象力,場景相對Robotaxi更簡單,更容易落地。更重要的是,它能夠解決現有末端配送行業面臨的諸多困境。

在這個意義上,無人配送的推廣可以有效解決現有末端配送所面臨的人力成本高企的嚴峻問題,對於有末端配送業務的大型互聯網企業有著重要的戰略價值。

二、重新定義「最後一公里」?

物流配送過程中,「最後一公里」是客戶接收貨物的最終環節。電商時代的到來,使得「最後一公里」的配送成為連接電商平台與客戶的關鍵紐帶,因為「最後一公里」的配送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首先,「最後一公里」雖然距離短,但配送的成本佔到整個物流配送成本的30%以上。其次,它是配送過程中與客戶直接溝通和接觸的環節,這個環節的服務質量和效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客戶的滿意度。但事實上,極為關鍵的「最後一公里」配送卻存在著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第一,無人配送可以提供更規範、更高效的配送服務,同時有效避免用戶隱私泄露。當前的人工配送充滿了許多不可控的人為因素,導致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且存在用戶信息泄露問題。

據新京報報道,有網友反映,因為在外賣平台上訂過一次外賣,他所住的酒店地址、房間號碼、聯繫電話等信息被泄漏,從此不斷接到騷然電話。記者起底多個「電話銷售」群發現,有賣家專門出售電話姓名、訂餐地址等客戶信息,每條信息的售價不到一毛錢。甚至就連平台普遍使用的用戶虛擬手機號也不夠安全。

在黑貓投訴平台上,有用戶曾投訴外賣平台,懷疑虛擬手機號只是「虛設」,用戶退款后受到商家多次電話騷擾。

筆者認為,末端配送的服務模式存在許多不規範的地方,其中一個原因是配送員普遍沒有經過專業的崗前培訓,專業程度和職業素養參差不齊。

其實傳統的郵遞行業也是末端人對人服務,遵守行業業務規定(信件、報紙、雜誌的保管)、嚴守員工職業道德(不私拆信件、包裹等)都是對郵遞員基本的職責要求。配送員在上崗前本應該也要接受統一培訓、規範其服務標準,達到與傳統郵遞員相當的職業素質。

但是,在快速興起的配送行業中,需要大量配送員維持平台的規模,而必要的崗前培訓意味著時間成本和經費成本,在當前配送員有大量用工缺口、人員流動性又很強的背景下,有人配送的服務質量、信息安全等問題難以解決。

整體來看,陌生人配送難以規範化有兩個原因:一是提高服務質量所需成本太高,二是配送服務用工缺口大。對於用戶而言,既希望能夠送貨上門又擔心個人家庭住址等隱私泄露存在的矛盾無法解決。

從這個意義上看,無人配的「最後一公里」就顯現出了優越性。

比如,今年4月,毫末智行和美團共同研發的「魔袋20」,其載重量達到150kg,一次性可配送10單,而且能適應24小時運營需求。京東物流無人車4.0擁有1024L貨箱容量,可進行遠程接管,應對惡劣天氣和夜間行駛等場景。

不難想象,用不了幾年,無人配送車的運力配合上平台集約化的運營管理,將對「最後一公里」的服務質量和效率帶來很大的提升。

無人配送的規模化落地意味著,用戶直接接觸平台直接控制和負責的機器人,很容易實現統一標準下的規範化服務。另一方面,隨著以後無人配送車的規模化落地,其邊際成本也大大降低,配送成本問題、配送用工缺口問題也能一併得到解決。

第二,末端配送的大量包裝與低碳環保的理念相悖。快遞行業伴隨電商迅速生長,是浪費最為嚴重的行業之一。據統計,僅2018年,全國快遞業共消耗包裝箱約143億個、編織袋約53億條、塑料袋約245億個、膠帶約430億米、封套57億個。

環保是筆大賬,而在市場競爭條件下,企業要貫徹環保理念,首先要受到成本的掣肘。

比如,使用生物降解塑料包裝袋,成本將高於現有包裝;為了避免物品碰撞受損,起防震作用的氣泡膜、塑料泡沫也必不可少。對看重派件效率的物流企業來說,如果要追求環保的包裝,配送效率難免會降低,成本也要增加。

因為氣候與環保的原因,「碳中和」的目標是目前國際社會的共識,這個目標的實現過程將會長期伴隨我們的生活與生產。比如有的餐飲企業開始使用紙質吸管、蘋果公司為了環保新品iPhone手機都不送充電器了,但這些都是比較小的改變。

從全社會的宏觀角度看,要解決C端高頻消費過程中的浪費問題,減少末端配送的包裝量是關鍵。

據美團對無人配送的設想,未來可以逐漸採取循環塑料箱的配送模式。隨著無人配送規模化發展,傳統人工配送所必需的紙箱、塑料袋、膠帶等包裝用量有望大幅減少,從而減少整個行業的碳排放量。

第三,覆蓋到更廣泛的末端場景。現有的末端配送似乎已經很便利,但其實有些地區還難以覆蓋到,需要無人配送來彌補。

比如,一些高檔住宅區、辦公樓宇、學校等為了規範管理,不允許配送員進入;去年因疫情禁足期間,醫院、風險區域等特殊場所需要防止病毒傳染擴散,也不適合配送員進入,這時候無人配送車就能發揮出優勢。

總之,末端配送行業伴隨消費互聯網行業的繁榮而興起,已經成為一個體量很大但許多方面都還不夠成熟的行業。隨著無人配送的落地,有望實現確保用戶信息安全、環境友好、覆蓋更全面的「高質量最後一公里」配送服務。

 

作者:鄭開車;公眾號:談擎說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