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標拼多多失敗,騰訊的社交電商產品小鵝拼拼失敗在哪兒?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讀:拼多多拉開了社交電商的帷幕,不僅三大電商平台坐不住,騰訊也不例外,推出了小鵝拼拼與之抗衡。但是,前不久小鵝拼拼宣布關停,讓人頗為詫異。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一起來看看吧。

進入到2022年,業界終於不再傳出「下一個拼多多」的聲音,無論是BAT等互聯網巨頭,亦或是中小型創業公司,似乎都對「社交電商」失去了熱情和信心。若將時間線拉長到兩三年前,社交電商還是互聯網行業的「風口」,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易購都在加碼「社交電商」業務,三大電商平台紛紛力推旗下的社交電商產品線,以期能在「下沉市場」挖掘到更多的新用戶。

社交電商的瘋狂不止三大電商平台坐不住,騰訊也沒坐住。

2020年5月,騰訊平台與內容事業群(PCG)正式推出社交電商平台小鵝拼拼。初期小鵝拼拼只是小規模試水,以微信小程序的形式呈現,2021年4月30日,小鵝拼拼獨立App正式上線。此後,騰訊開始投入資源建設小鵝拼拼,比如上線種草號、招募小鵝拼拼團長等。

小鵝拼拼即將關停的消息有些突兀。

2022年2月22日,即有媒體報道稱,騰訊方面對小鵝拼拼停止運營做出回應:「基於戰略聚焦考量,PCG對內部孵化的新業務小鵝拼拼進行調整,相關團隊將可通過『活水』體系,在集團範圍內重新選擇匹配崗位。」

實際上直到2月12日,小鵝拼拼的微信公號還在發送相關推文。當我在小鵝拼拼的小程序里向客服諮詢小鵝拼拼是否關閉時,客服也表示沒有接到通知,平台上的商家也表示目前還可以正常發貨。看來,連小鵝拼拼內部對於關停也很驚訝。

不過,小鵝拼拼關停早有前兆。七麥數據顯示,小鵝拼拼App的iOS版最後一次更新時間是2021年11月18日,至今超過3個月未更新。小鵝拼拼App早在2月9日即從App Store下架,應用寶、豌豆莢、華為應用市場等應用商店內也搜不到「小鵝拼拼」相關信息。所以,儘管小鵝拼拼的小程序仍然還在運營,但App方面在14天前就已放棄。

小鵝拼拼為什麼會失敗?我認為最本質的原因,就是騰訊低估了做電商的難度。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易購紛紛力推淘特、京喜、蘇寧拼購,並非從零開始,而是它們首先就有強大的電商實力作基礎,比如,龐大的用戶基數、供應鏈能力、支付能力、供應商關係、物流倉儲等

而騰訊在電商方面的基礎幾乎為零,它的優勢是社交,正所謂「社交是個框,什麼都能裝」。確實,依託於騰訊的社交基因,它在遊戲、廣告等業務上大獲成功,甚至有多得數不清的中小型公司依靠微信賺錢,拼多多的崛起也與微信的社交有莫大關係。可是先電商后社交,跟先社交后電商的邏輯並不相通,前後不能對調。

一切都需要從零開始大大增加了小鵝拼拼成功的難度。讓人更絕望的是,明明出身比你好,還比你努力

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易購在淘特、京喜、蘇寧拼購身上的投入非常大。

第一,在內部提升社交電商業務的重要性。比如,2020年底,京東就將京喜進行了組織升級,由原來零售集團下面的事業部直接升級為京喜事業群,同時京喜事業群的新任負責人李亞龍直接向劉強東本人彙報。

2020年5月底,淘寶特價版被更名為「淘特」,同時淘特的組織架構、業務和辦公地等全方位獨立,徹底從淘寶「單飛」。淘特事業部總經理汪海(花名:七公)是阿里巴巴合伙人之一。

一款產品是否在內部得到支持非常重要,就像騰訊文檔。

馬化騰曾在2018年4月的一條朋友圈中點評騰訊文檔:「團隊給我的意外驚喜,沒有一絲絲的防備。八年前原本希望廣研團隊開發,但廣研做成了微信后就放下了。今天反而由SNG QQ團隊做了,而且還有微信小程序版。」

到2021年1月,騰訊文檔月活用戶數超過2億。當然,騰訊文檔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在騰訊內部得到馬化騰的支持也很重要。

淘特和京喜同樣少不了公司重要人物的支持,除主要負責人外,能將集團內能「打」的人調入社交電商事業部也很重要。毫無疑問,小鵝拼拼在這方面很是欠缺。

第二,集團資源的支持。誰都能意識到微信發現頻道的重要性,京東為了支持京喜,將它跟微信的介面直接給了京喜。淘寶為了將淘特做起來,直接將淘寶特價版變成「淘特」,這意味著此前淘寶特價版積累的大量用戶直接給了淘特。

第三,真金白銀的支持。電商平台一定少不了活動促銷,而活動促銷必然是真金白銀去補貼支持。2021年618期間,淘特即宣布拿出10億元進行官方補貼。2021年雙11期間,京喜即表示,提供億元級別的官方補貼、八千萬份紅包。

第四,與產業聯動,既帶動產業,同時惠及用戶。比如,拼多多的農產品上行,既提升農戶的收入,同時也讓用戶低價買到商品。拼多多、淘特、京喜都直接下到全國各地,與工廠直接合作,將工廠的商品推向全國。其中,最難的就是農產品,因為合作的地方既偏也遠,很有可能還面臨交通不發達,而這些都需要電商平台自己克服。

再回過頭來看小鵝拼拼,儘管在騰訊內部獲得一定支持,但在「努力」程度上,遠遠不及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蘇寧易購。

互聯網巨頭內部創業一般都傾向於「平台」模式,一方面,平台模式如果獲得成功的話,收益更豐厚;另一方面,平台模式能消耗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它不需要集團深度參與。

比如電商,做出一個類拼多多模式的產品並不難,但如果一開始就讓騰訊去做供應鏈能力、供應商關係、物流倉儲、售後等,甚至讓他們的團隊下到偏遠且交通不發達的農村地區去運營,這個項目很有可能不會通過。

小鵝拼拼的失利,難道是騰訊的方法論過時了嗎?騰訊文化曾在《在騰訊,現在方法論過時了嗎?》一文中提到稱:騰訊的種種方法論,在長達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太完善、太成熟了。它大大提升了成功的可複製性,但也減少了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性正是創新甚至創造爆款產品所必須的「X因素」。

那會不會是「不確定性」因素導致?並不盡然。互聯網行業說到底還是離不開流量,誰掌握了流量,誰就掌握了「致富密碼」,比如,帶貨直播,誰都沒想到原來主播竟然這麼能賺錢,不少人平時都視這些主播的流量為「垃圾流量」。

即使是巨頭旗下的產品,集團願意給多少資源來支持這款產品?如果本身資源不夠,那麼又願意花費多少錢為產品取得流量?流量是關鍵,要麼自己給,要麼花錢買,誰都不能免俗。

小鵝拼拼雖然即將關停,但騰訊在微信上的購物消費區域,卻給了「騰訊惠聚」一個介面,這就是差距

互聯網行業的一大「幻境」就是「平台」,電商平台更甚。經過近20年的發展,電商已然成為非常成熟的產業群,它是一個非常「重」的模式,互聯網公司習慣走「輕資產」模式與它稍稍有些格格不入。

可能很多人看到如今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做電商的成功,但他們本身在產品上的成功,且公司願意在電商業務線上進行投入。2021年Q3季度,快手銷售及營銷開支同比加79.9%至110億元。

近幾年互聯網巨頭對於新業務愈發謹慎,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想要控制成本,但同時又希望團隊能做出點「成績」,但在殘酷的行業競爭面前,「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的事情在巨頭身上也不會發生,不存在一聽說是巨頭的產品,用戶就嘩啦啦而來,而電商還有供應鏈、還有商家、還有工廠,要想啃下這塊「骨頭」就更難,可能互聯網巨頭只想著「美事兒」。

拼多多的成功誤導過不少公司,以為隨手一做,也能3年上市。那麼多公司學拼多多,卻都沒做成「下一個拼多多」。

#專欄作家#

郭靜,微信公眾號:郭靜的互聯網圈。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自媒體人,百度百家作者,搜狐科技自媒體成員,鈦媒體專欄作者,網易科技專欄作者。同時為多家雜誌長期供稿。關注互聯網,關注TMT,用心做一個互聯網領域的原創狗。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