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新中產」,下沉市場中的細分力量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愈戰愈熱的下沉市場,比你想象得更複雜。

人人都在「下沉」。

去年拼多多上市引爆了下沉市場的概念,各家紛紛開始進攻這塊之前未曾被充分挖掘的市場,但當藍海變成了紅海之後,靠下沉拉增長的秘訣還好使嗎?

一個必然會發生的情況是,當原來深耕一二線的電商巨頭都已經在下沉市場斬獲頗豐,也就意味著「下沉市場」已經成為了新常態。那麼,在各方對下沉市場的滲透率都已經逐漸提到高位的情況下,掘金下沉市場的下一步關鍵會在哪裡?

「隱形新中產」可能就是這個推動下沉市場下一階段增長的核心。

下沉市場的新引擎:「隱形新中產」

要理解什麼是「隱形新中產」,首先要先考慮下沉市場的差異化和複雜度。

如果下沉市場的定義為「三線及以下城市以及廣大鄉鎮農村地區」的話,不難意識到這實際上是一個人口高達6.7億的廣袤市場。在這樣一個體量巨大的市場中,內部必然存在多個特徵分化的客群,需要分而治之。

《2019 年下沉市場圖鑑》的數據顯示,在下沉市場,月收入 3K 以上的用戶(雙職工家庭則月收入 6K 以上)佔據 75.6%,月收入 5K 以上的用戶(雙職工家庭月收入1W 以上)佔據 40.8%。

但與此同時,由於房價和物價的差異,他們實際上消費能力並不低——從可購物消費支出來說,這其中有人數佔比不小的一群人,就是我們所說的「隱形新中產」。可以看到,京東等電商平台最近對這個人群的關注度也都越來越高。

「隱形新中產」是這麼樣的一群人:他們多數居住在三四線城市,單看收入並不顯著,但綜合考慮到城際之間的消費支出差異之後,從消費力來說實際上相當可觀。而這群人,實際上長期因為城際差異、倖存者偏差等因素而被我們所忽略。

我們所熟悉的「小鎮青年」人群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從消費能力來看,小鎮青年實際上是一個人口數量龐大且消費力可觀的人群: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小鎮青年數量達到2.27億人,是0.68億一二線城市青年的3倍以上;而小鎮青年的平均每月支出為2150元,與一二線城市青年的月支出差距並不大。

具體來看,從消費支出的構成上,與一二線城市青年相比,小鎮青年在住房消費支出的佔比低了5個百分點,這就讓他們在衣食住行、吃喝玩樂上有了更多的消費餘裕,以此釋放出的消費能力也不可小覷。

而且在下沉市場中的「隱形新中產」不止是小鎮青年,銀髮一族實際上也是一股新興的消費力量:他們主要居住在三四線及以下城市,大多有自有住房,因此住房消費佔比低。

下沉市場中的銀髮一族本身人群數量在增長,與此同時觸網比例和信息透明度在提升,推動他們的消費需求迅速釋放。

從人口上來說,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銀髮族數量持續增長,到2019年60歲以上人群已經達到2.49億。

而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50歲以上用戶的移動互聯網滲透率從10.4%上升到了12.5%。隨著銀髮一族的移動互聯網滲透率逐漸提升,他們的信息透明度也在逐漸提高,這也就意味著他們有了更多做出消費選擇的判斷依據。

除此之外,一個一定程度上被忽視的現象是,銀髮一族的消費實際上正在快速提升。調研機構Kantar數據顯示,市場整體的食品飲料金額總體增長3%,但是銀髮一族消費增長達到7%。

高端產品在銀髮一族裡的發展遠遠高於平均,尤其是保健品在銀髮一族的消費內增長非常快。比如豆奶這個品類,銀髮一族對高端產品的需求增速非常驚人。

此外,2018年銀髮一族家庭食品飲料網購增長率差不多達到了42%,這與我們先前所提到的50歲以上用戶的觸網比例越來越高的趨勢是相一致的。人口數量、網路滲透率持續提升,同時對於高端產品的需求量持續增長,這就讓銀髮一族逐漸成為「隱形新中產」中不可小覷的一個類別。

總結下來,包括小鎮青年、銀髮一族等在內的「隱形新中產」所推動的增長關鍵,實際上在於消費客單價的提升。隨著平台對「隱形新中產」的滲透程度提高,隱形新中產得到了更好的、更有針對性的產品/服務覆蓋。

在過去的幾年中,下沉市場先是經過了線下消費部分向線上遷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賦予平台以流量遷徙紅利。

那麼,接下來市場就該經過從較低品質消費產品,向較高品質消費產品遷徙的過程(Trade-up),並在這個過程中推高客單價,帶來增長驅動。「隱形新中產」就將是這一波浪潮中,首先以消費升級需求帶動下沉市場商品和服務的品質升級、品類升級和品牌升級的主力軍。

那麼,該如何經營「隱形新中產」?

需要注意的是,「隱形新中產」的消費行為,依舊符合下沉市場的核心消費特點:由於過去下沉市場的信息傳輸效率偏低,商品流通的信息壁壘較高,信息透明度偏低,實際上下沉市場人群在追求的是低風險購物。

有針對下沉市場的分析曾總結過,無論是低價、熟人推薦,還是實體店經營,本質上都是降低消費風險的手段:

  • 「反正挺便宜,虧一次也沒關係」——低價抵消了對風險的擔憂;
  • 「朋友推薦的,應該沒問題」——熟人推薦降低了買錯的風險;
  •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線下實體店降低了無法提供售後服務的風險。

可以說,所謂的純粹貪小便宜的客群是對下沉市場消費者的誤讀——對於低價產品的追逐,核心還是為了降低風險。在有足夠的信息透明度和風險抵抗能力的情況下,下沉市場用戶也會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進行充分比較,綜合考慮品質而不是單純考慮價格的商品,這仍然是一種理性判斷的邏輯。

那麼,面對有較強低風險購物傾向,同時信息透明度逐漸提高的下沉市場「隱形新中產」,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打法?

行業一般認為,目前零售行業有幾個關鍵的變化。一是從產品和新流量驅動的增長,到基於消費者運營的增長(全生命周期價值變現)。而在基於消費者運營實現增長的邏輯下,又有三個層次:營銷變遷、產品/服務提升,以及運營和供應鏈的升級。

在營銷上,面向下沉市場的拼購、社交裂變現在都已經成了常規的營銷武器。繼拼多多之後,京東、阿里都已經上線了針對性的流量武器,京東拼購還將在今年國慶節前後獨家接入微信一級入口(微信-發現-購物)。

基於社交流量、熟人網路,面向消費者的線上流量營銷手段會成為新常態。那麼當常規營銷武器逐步成為標配,競爭就會開始從營銷層,進化到產品層,最終開始供應鏈體系的競爭。

產品和服務的競爭也很容易理解,前面討論過,隨著信息透明度提升,隱形新中產的消費習慣必然向一線城市看齊,用戶會做理性消費的計算題:便宜但質量沒有保證,使用期限短的產品,攤銷下來的均價必然沒有單價貴但能長期使用的產品划算。

所以,有可負擔得起、風險可控的更優質產品和服務,用戶必然不會停留在原有的產品質量要求上——這也就對品牌和平台都提出了要求,開啟了另一個層面的競爭。

而產品和服務層面上的競爭,進一步則是在比拼運營效率和供應鏈能力,核心還是在於如何通過整合供應鏈,降低運營成本的同時,保證價格上有競爭力的商品供給,同時提高用戶的信任度。

在先前刷爆了朋友圈的《我在「下沉市場」生活的一個月》一文中,作者「十一的懶爸爸」給出了很重要的一點觀察:在下沉市場,線下店、線下運營還是搶佔用戶心智很重要的手段。

同時,線下店的存在對下沉市場用戶而言,還能通過熟人經營+實體店售後服務亮點,降低用戶消費過程中的風險,尤其是對客單價相對較高的品類更是如此——這就又回到我們前面所說的「低風險消費」的用戶特徵上。

一個側面的佐證是,線上零售巨頭現在在線下也已經開始布局。目前下沉市場也不全是本地小店,或是無印良品中國學徒們的天下,像京東2016年就已經開始布局線下店了。

從公開資料看,京東的線下專賣店主要分為3種:主營手機、電腦、數碼、創意商品的京東專賣店,與美的、海爾、格力等家電品牌合作的京東家電專賣店,和京東數碼電腦專賣店。

京東專賣店

近期京東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京東專賣店在全國30個省份開設了近2000家門店,覆蓋超過350個城市;京東家電專賣店已經達到1.2萬家,覆蓋全國2.5萬個鄉鎮、60萬個行政村;京東數碼電腦專賣店也已開業160餘家,覆蓋了100多個下沉市場城市。

同時,大電商平台對下沉市場的改造,也已經到了供應鏈層面。

就以京東的「百千億計劃」為例,京東計劃在未來3年重點孵化10000餘家銷售達百萬級、超100家銷售達千萬級的「超級工廠店」,助力產業帶成為突破1000億大關的「超級產業帶」,並打造超10萬款高性價比商品進入下沉市場,基於京東最新的「每日特價」業務進行銷售,就是利用上游供應鏈的整合,保證最後商品在渠道終端上的價格競爭力。

除此之外,京東還有主攻B端渠道和供應鏈的京東新通路,旗下一站式B2B訂貨平台京東掌柜寶也有百萬量級的用戶量,貫通了1-6線、深入3線以下市場;而作為線下落地實體的京東便利店,也已經在全國範圍內鋪開。

「隱形新中產」的消費升級需求,結合品牌家電的渠道下沉得以實現。而類似京東家電專賣店的品牌線下店,除了能夠作為品牌的下沉渠道存在以外,也能在大件家電的配送、安裝,以及售後維修這些方面給在地消費者更強的安全感,進一步滿足下沉市場消費者「低風險消費」的需求。

目前這6.7億的下沉市場用戶,過去曾經是一個沒有被給予足夠重視、妥善服務好的客群,過去兩年行業對下沉市場的經營,完成了對這個市場的初步滲透——但這還遠遠不夠。

從下沉市場與一二線城市的消費差異來看,一方面下沉市場顯然是還有大量的升級潛力沒能被挖掘出來,另一方面這6.7億用戶本身也是非常複雜和多樣的,想要在這個市場獲得持續的增長,各個分簇的用戶都需要被精細化經營、分而治之。

在各個不同的細分客群中,「隱形新中產」顯然就是不同人群中的那個「早期適應者(Early Adopter)」,也就意味著他們必然是下一個階段的關鍵:做好「隱形新中產」的生意,也就能搶佔市場早期的意見領袖,進而獲得未來的先機。

6.7億人的消費想象空間有多大?他們的消費進階需求,仍然是一片廣袤的海洋。

 

作者:馬小軍,公眾號:深響(ID:deep-echo)

本文來源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深響,作者 @馬小軍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

1人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