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雙11,實體店也想「過把癮」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今年雙十一不僅僅局限於線上,也體現在線下,在線上格局發生一些變化后,線下商超也紛紛入網,想在雙十一為自己謀求更廣闊的道路。當電商主導的江湖格局出現了鬆動,實體店會帶來哪些變化?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一年一度的雙11,是屬於電商購物的狂歡節。拿著手機,蹲點下單,瘋狂剁手,已經成為常規操作。但是今年,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

有人不再蹲點了,因為平台常年多次的「秒殺」,已經讓人麻木;有人不願再等待,長達十多天的預售,消耗了太多的熱情和耐心;有人渴望「所見即所得」,想要的,馬上就要。

他們選擇過一個不一樣的雙11,堪稱「史上最快」。

最近,「數碼外賣」「美妝外賣」之風在年輕人中盛行開來。有人發現,許多商品的價格甚至比電商平台的官方旗艦店還要低。

雙11誕生14年,今年的新趨勢是首次有本地實體門店大規模深度參與。傳統商超、零售大賣場、連鎖便利店、社區寵物店……

隨著線下店紛紛「入網」,實體店正式參戰雙11,電商主導的江湖格局出現了鬆動。

一、這個雙11,有人在外賣平台過

雙11來了,仟仟不再像往年一樣囤貨。

往年,她會在電商平台集中採購一批物資,先付定金,等到付完尾款后發貨。整個周期大概需要半個多月。不過這一次,她的日拋隱形眼鏡還沒撐到付尾款,就 「斷糧」了。

很尷尬,定金已經付完,但還沒到付尾款的時間。她就這樣被晾著,收不到貨,也取消不了訂單。

最後是在外賣平台下單,才解決了「否則就要抓瞎」的燃眉之急。半小時送到,價格不貴,很香。

「我很討厭付定金和尾款,付款間隔時間太久,東西缺了我馬上就想要。」她對深燃說。她有個習慣,在線上下單買完東西,特別想馬上收到,會時不時點開手機查看物流信息,看快遞到哪了,盤算著哪天能收到。

過去,她的忍耐極限是三天。經過隱形眼鏡這次教訓后,她將底線又往上升了——半天。

從隱形眼鏡開始,她將雙11購物的陣地,從電商平台轉移到了外賣平台。在她看來,雙11種草期太長,預售模式等不起,依託於本地門店的超快速配送模式,更符合她的需求。

自認為在電商平台剁手經驗豐富的程峰,今年沒薅到雙11的羊毛,還度過了一整個沒有空調的夏天。

心心念念的空調,終於要在雙11開售了。然而,10月31號那天晚上,他忙於對比各款的價格、計算優惠力度,錯過了付定金的截止時間,無法享受定金膨脹。他非常懊惱。

更迷惑的是,購買兩台可以享受滿減,但減完之後的單價,卻比單獨買一台的價格要高。他有點摸不著頭腦,沒敢貿然下單。

誰知兩個小時后,空調的價格又漲了,而平台未做任何提示和聲明。客服給他的解釋是,平台會根據訂單情況實時調整補貼力度。

一番操作猛如虎,最後他還是沒享受到優惠。「再也不等購物節湊滿減了,先買先享受。」他對深燃說。

社交平台上的「不買清單」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崇尚理性消費。在社交平台上,流傳著很多「不買清單」:不買種草1個月以下的衣服和鞋子,不買與現在擁有的電子產品功能相似的產品,不買各種非必需品……

「囤貨落滿灰,我終於反省了。購物節會大大增加人衝動消費的可能性,需要的時候就買。」有人總結。

「不買清單」蓋過「必買清單」的風頭,說明年輕人的雙11消費回歸理性。

有一些商家敏銳洞察到了這種變化,通過渠道革新來精準匹配新消費需求。

例如,本地零售門店轉向了外賣平台、視頻號等新場地,相繼推出力度不亞於電商平台的雙11促銷活動,以吸引客流、拉動消費。

消費品品牌商也在積極尋找增量市場,加速轉型即時零售等迎合年輕人需求的新渠道。蘇寧易購稱要讓消費者「像點外賣一樣買數碼家電」。蘇寧易購一線下門店店員表示,「今年雙11這幾天,店內有近30%手機訂單是外賣賣出去的。」

對Z世代年輕人來說,他們長期活躍在外賣平台,習慣了最快30分鐘送達體驗,借著雙11的契機,從「外賣送餐」到體驗「外賣送萬物」。在外賣平台過雙11,成為今年的一大特色。

二、實體零售規模化入局,線上線下一盤棋

今年的雙11,不僅是電商的雙11,也是實體零售深度參與的雙11。

過去兩年,實體店很難——高企的門店租金、單一的消費場景、不穩定的客流,都讓生意越來越難做。

北京一家零售大賣場的銷售人員用「放羊」來形容每天的工作狀態。「進店的人很少,基本看不到年輕人,我們每天都提前下班。」他們也搞過一些促銷活動,「砸幾個金蛋,送幾盒雞蛋啥的,沒什麼轉化。」她對深燃說。

實體零售需要新的突破,過去兩年以來大熱的即時零售,成了實體零售升級、反擊的重要途徑。

所謂即時零售,是指消費者線上下單,線下30分鐘左右送達。不同於傳統的線上跨區域供給模式,即時零售高度依賴本地的實體門店供給,也因此為實體首次大規模參與線上競爭、分享行業發展紅利創造了契機。

路菲今年夏天在北京的街頭賣過西瓜,他的店開在小區里的一個角落,位置很不顯眼。

有一次,一個年輕的小姑娘在店裡溜了一圈,挑了兩個大西瓜,然後拿出手機鼓搗了幾下,轉身就走了。當時他沒留意,後來他才知道,小姑娘是嫌瓜太沉,不想自己拎。

這件事對路菲觸動很大,然後他就開始做外賣。最近,他上架了一批烤紅薯,想要借著雙11大促期間的流量,給門店提升點人氣。

有類似想法的商家不少,從最開始的生鮮食雜,到日用百貨,再到今年雙11期間的數碼3C等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希望萬物迅速送達。而對於線下商家而言,即時零售延展了門店的銷售半徑,從500米、1公里提升到3公里,消費人群的覆蓋面大大增加。而在雙11這樣的特殊節點,新的促銷渠道激活了新消費場景下的增量空間。

95後用戶淼淼發現,最近在逛商場時,經常碰到外賣小哥在一層大廳的手機展廳穿梭。他們不是取餐,而是取手機。

手機店裡的外賣小哥比顧客還多,成為一道奇特的風景線。

據零售平台美團數據,今年參加雙11的數碼3C門店數量,同比去年增長2倍。除一二線城市外,也覆蓋了數量眾多的低線城市。

淼淼對比了美團外賣與某電商平台的部分商品,平台補貼之後,外賣平台的價格要更低。

11月9日,某電商平台和美團外賣的下單頁面

基於更快更方便,以及依託線下店品質更高的綜合優勢,以年輕人為代表的消費群體開始批量轉向即時零售,從而將線上訂單引導向線下門店。

實體店參戰雙11有一些獨特的優勢。首先是有正品保障,整體上而言,消費者對實體門店的信任度高,而且實體店的服務和售後也更全面;接入外賣之後疊加了時效優勢,用戶最快30分鐘就能收到雙11下單的產品,體驗很好。

而跟電商平台複雜的預售、滿減規則相比,外賣雙11的規則相對簡單透明,消費者不用做「算術題」,各種優惠直接疊加用,最終到手價一目了然。

仟仟對深燃分析:「就比如買手機,現在價格很透明,品牌、款式、型號都很好選,其實就差一個拿貨環節。電商平台要等雙11,外賣可以直接買,有問題還可以去店裡。相比之下外賣方便太多了。」

而一些常用的日用品,外賣的優勢更明顯。「外賣上的商超店,經過多年優化以後,品類篩選能力已經非常強,超市裡的品類劃分很清晰,不用太花心思,踩雷概率很低。本地門店一般不會是假貨,東西質量也不會太差。」仟仟說。

三、更多玩家競速雙11,說明了什麼?

實體店入駐外賣平台早已不是新鮮事,但如此大規模地深度參與雙11大促,卻是歷史上頭一回。

今年是雙11第14個年頭,直播依舊是今年雙11比拼的重頭戲,但與此同時,另一個關注「競速」的賽場也同樣重要。

為了提高配送時效,天貓、京東等各大電商平台採用了各種方法,如「預售+前置」、本地拿貨、啟用物流專線等。前幾年出現過的快遞爆倉、延遲配送不再普遍,相反,當天達甚至小時達,成為各平台競爭的新高地。

根據部分網友反饋,今年的雙11快遞明顯提速,有人調侃:「付完尾款第二天早上就收到貨了,這是怕我退單的節奏嗎?」

根據京東透露的消息,11月1日晚8點正式開售後,有人在9分鐘后就收到了在京東新買的手機。順豐則在戰報中稱,全國首單最快配送時效只有3分鐘。

今年可能是最快的一屆雙11。

這種極致的購買體驗,對消費者來說是一種進步,對各平台來說則是新的考驗。而本地商家跟外賣平台綁定地更加緊密,屬於本地生活中的重要一環。要拼速度的話,外賣平台有天然優勢。

即時零售跟雙11的結合,一方面讓實體零售成為行業發展的受益方,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和喜好,帶動消費復甦。

凱度ART平台對100多位中國消費者的實時訪談發現,44%的中國消費者相較去年減少了今年的雙11購物預算,消費者傾向於縮減開支、增加儲蓄,提高風險預防能力。而與此同時,45%的Z世代消費預算增加,主要原因包括,新進職場有了自己的薪水,有囤貨、悅己等需求。

某種意義上,抓住了消費需求的變化,抓住了年輕人,就抓住了未來。

從「省」到「又快又省」,用戶的消費習慣在慢慢發生改變。過去省錢是雙11的最大標籤,從今年開始,這個標籤的內涵更加豐富了。

有零售行業人士指出,即時零售平台的加入,拓展了雙11的外延,讓線下實體商家能無縫嵌入原本專屬於線上的全民購物節,在有效滿足消費者新需求的同時,也為行業創造的新的增量市場。

隨著實體門店線上化的進程加速,未來,雙11背後所代表的「折扣、便利」將融入日常生活。雙11不再是電商平台的獨角戲,外賣平台成為品牌商尋找增量市場的新陣地。

從米面糧油日化百貨出發,到美妝個護、數碼家電,即時零售所覆蓋的品類將持續增加和完善。價格低、速度快、現買現用、無需囤貨等特點,將持續強化用戶心智,成為外賣平台的一項核心優勢。

當雙11遇上外賣,又有新故事可講了。

*應受訪者要求,仟仟、程峰、路菲、淼淼為化名。

作者:黎明;編輯:魏佳

來源公眾號:深燃(ID:shenrancaijing),聚焦創新經濟,專註深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