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馬斯克、多爾西唱衰的Web3.0真的沒有未來嗎?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讀:互聯網行業的概念更新換代有多快?年前元宇宙概念還在廣泛被傳播,年後Web3.0又引起了一波新熱潮。本文作者圍繞Web3.0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一起來看看吧。

過去一年,與元宇宙、NFT一樣,Web3.0的熱度也水漲船高,不僅百度指數Web3.0的搜索量與半年前相比翻了5、6倍,而且Web3.0在谷歌的搜索加權計算也是屢創新高。

事實上,這個概念很早就出現了,但其在去年爆發的「原點」是在12月9日,美國前貨幣監理所的代理所長Brian Brook在美國國會做演講時,科普了Web3.0這個概念,並積極推動美國重視Web3.0,希望確保美國在Web3.0時代處於領導地位。

雖然國會議員對Web 3.0抱持著積極和正面的態度,但同樣有人不看好NFT。特斯拉CEO馬斯克就曾連發多條Twitter表達他對Web3.0的困惑,「有人看到Web3了嗎?我找不到。」、「我並不是說Web3是真實存在的——它現在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市場流行詞而不是現實」。

那麼,被馬斯克「唱衰」的Web3.0究竟是什麼東西?它與元宇宙、NFT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繫?未來Web3.0又是否能夠真的實現?

一、Web1.0到Web3.0,用戶的價值逐漸得到體現

有3.0自然而然就有1.0和2.0。

Web1.0時期大約從1991年持續到2004年,在這個階段互聯網才剛剛興起,網路上以靜態頁面為主,用戶僅僅作為接受一方,被動的接受平台輸出的全部內容,這個時候的企業代表以搜狐、新浪、網易、YAHOO、Google等傳統的門戶網站為主。

2004年之後也就是Web1.0階段的後期,隨著算力、光纖基礎設施和搜索引擎等領域的飛速發展,Web2.0應運而生,區別於1.0的「只讀」,2.0正式進入到「讀寫」階段,每一個用戶都開始成為內容的創作者,但平台的權力還是遠大於用戶,比如現在的Facebook、Twitter、微博、抖音都是這個階段的產物。

以抖音和快手為例,在這個平台雖然看似每一個用戶都可以搭配著不同的BGM創作自己感興趣的視頻,但實際上「生殺大權」是由平台所掌握的,你這個視頻是否違規、侵權,有沒有抄襲,都是由平台來判定的,甚至不需要你同意就能把你發布的視頻「和諧」掉,涉及到更嚴重的事情,用戶還有可能會被平台封號。

當然,這個邏輯在微博、推特也同樣適用,畢竟,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Twitter發表對互聯網公司不利的言論后,Twitter可以直接封殺美國前總統在社交媒體上的賬戶。

直到Web3.0的出現,用戶才有了真正「翻身做主人」的可能。

一些人看來,Web3.0代表的是未來互聯網發展的一種新趨勢,涉及去中心化、用戶對數據和信息擁有實際的掌控權、線上資產搭建等。通俗點來解釋,在這個階段,通過一系列協議,用戶不僅可以生產內容,還可以控制自己的內容。

Web3.0對比Web1.0與Web2.0來看,其優越性的體現或許可以用不久前ConstitutionDAO這個典型的、能夠類比Web3.0的事件來進行分析、推演。

全世界僅存13份的1787年《美國憲法》在蘇富比進行拍賣,但其高達千萬美元的入場券也確實勸退了很大一批人,ConstitutionDAO這個組織卻突然出現並在Twitter上發表言論稱要眾籌競拍《美國憲法》。

這個想法確實有些離譜,但Constitution DAO領導人在Juicebos表示網友在捐款后將憑藉捐款數量獲得不同數量的憑證代幣「people」,它代表眾籌過後分紅的比例與投票權。比如說,《美國憲法》將要去哪展覽,展覽的分紅比例都可以通過「people」來決定。截止蘇富比拍賣《美國憲法》時,籌款金額到達4700萬美元。

綜合Web3.0的基本性質以及上述案例的表現,開放是Web3.0時代的重要特點,即用戶在不同的互聯網應用中有著充分的准入自由,並且不受第三方主體限制。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則是用戶之間的共建、共享、共創,

假設《美國憲法》如果被Constitution DAO成功拍下,那麼它就會被所有出資的用戶共有;它要用什麼樣的形式展出、在哪裡展出、什麼時候展出,都由用戶來決定,在這個過程中也將產生大量的自下而上的創新;同時產生的收益也將由全部用戶共享。

這或許也是這個項目能夠打破「沒有一家自治組織能夠在短短一周時間裡籌集到4700萬美元」的原因。

第三,現在的Web2.0侵犯個人隱私,各大平台搜集用戶數據,為平台牟利,而在Web3.0階段,隨著應用的去中心化,以及鏈上數據可查的情況下,用戶行為、產生的數據乃至應用協議都能得到隱私保護。

第四,去年與元宇宙、NFT、Web3.0一樣引起市場廣泛關注的還有互聯網大廠的壟斷,國內對阿里罰款182億和對美團34.42億的反壟斷處罰引起了市場的廣泛的關注,當人們在討論應該如何回收互聯網大廠的權力,使其不能壟斷整個互聯網時,Web3.0憑藉著其能在「某種程度上收回、控制互聯網大廠的權力」也被多次提起,並被寄予厚望。

綜合Web3.0全部的特徵來看,它與NFT其實都是基於區塊鏈出現的概念,只不過Web3.0是一組新的互聯網協議,而NFT是一種數字資產。與此同時,考慮到Web2.0階段平台意志決定內容導向,單體用戶的價值難以體現,所以Web3.0與NFT、物聯網、邊緣計算和分散式存儲一樣,都是構築元宇宙的重要部分。三者之間不存在誰成就誰,但命運卻息息相關。

二、前有狼、後有虎,何時能從Web2.5邁向Web3.0?

集開放、共建、隱私於一身的Web3.0為何會遭到一部分人的唱衰,在《智能相對論》看來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首先,對互聯網公司而言,如果選擇投入其中,需要付出的人力、物力、財力暫且不提,全新的互聯網協議就是第一道坎,這意味著公司搭建的平台也不再像Web2.0階段那樣具有足夠的權威性和話語權。

當然,現階段,雖然Web3.0逐漸興起,但絕大部分人基於便捷和依賴,依舊選擇對Web2.0妥協,但互聯網公司如果選擇固守「老家」,放棄對「新世界」的探索,如果Web3.0真的是大勢所趨,互聯網公司們也就失了先發優勢,變得十分被動。在這樣的不確定性下,難免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

其次,對投資者而言,也要謹防被割韭菜。

這也是Twitter前首席執行官多爾西抨擊Web3.0的主要原因,他指出「用戶並不實際擁有Web3產品,Web3的實際擁有者是項目背後的風投機構(VC)及其有限合伙人(LP),Web3永遠不能脫離他們設定的激勵機制。最終,Web3將是一個帶有不同標籤的中心化實體」。

也就是說,在多爾西的觀點裡,Web3.0並不會促進社會的民主化,而只會將決定用戶的權力從Facebook等現有的互聯網巨頭手中奪走,卻又轉交給風險投資基金的手中。如果真是如此,那麼那些被「共建、共治、共享價值」鼓動一擁而上的用戶儼然就成了某些風險投資家手中的「工具人」。

所以,在Web3.0還不夠不成熟的背景下,不僅項目本身可能因為不確定性太多而存在風險,而且還有可能被有心之人利用,成為他們圈錢的武器,這都需要投資者們以更加審慎的態度去對待Web3.0.

最後,也是包括元宇宙、NFT等概念都有的通病,那就是背後的監管挑戰巨大,這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指的是這個概念對於監管的敏感度較高,畢竟不管是元宇宙、NFT,還是Web3.0都與幣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也就意味它們對於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有著極高的敏感度,一旦有利空的消息出現,勢必將出現大幅的震蕩,這一點其實可以從國內監管層對蹭元宇宙熱度的企業發監管函,導致「元宇宙概念股」股價一路下行中可以窺見。

另一方面,則是監管本身的難度也不小。像是號稱最安全的比特幣都被黑客攻擊過,累計經濟損失數以億計,也就是說去中心化的加密演算法也無法做到真正的安全,這也是監管也難管制的領域;再比如每個用戶都可以自己生產內容並控制內容之後,現在都無法規避的謠言等非法內容的傳播問題也將更加肆虐,在這一點上進行監管又與Web3.0的本質有所背離。

所以,僅從監管的角度出發,現階段的Web3.0還是一個比較「幼稚」的概念,走向「成熟」的過程中還需要做更多的準備。

總而言之,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組織和個人投身到「探索Web3.0的實驗」之中,以共建為主要特徵之一的Web3.0正借眾人之手壘砌數字磚瓦。由於Web3.0還只是在實驗中並沒有到來,現在我們反而更像是處於「Web2.5」的過渡期。

為了實現平穩的過渡,很多企業對於擁有Web3.0相關技能的工程師的需求逐漸變大,據「幣金所快訊」報道,在倫敦,一位熟悉Solidity、Rust等編程語言的入門級區塊鏈開發人員的薪水幾乎比傳統軟體工程師的平均薪水高出22%。在這樣的趨勢下,區塊鏈技術、邊緣計算技術等Web3.0相關的技術或許將率先得到發展,想必在不久的將來,Web2.0時代「羊毛出在豬身上,由狗買單」的局面也將徹底過去。

 

作者:石榴,微信公眾號:智能相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