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帶貨,未來堪憂?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現在很多店家的很大一部分銷售額都來源於直播帶貨,快速的流量累計和巨大的用戶池使得每個品牌和個人都想分一杯羹。但是,直播帶貨在經歷過快速擴張階段后,未來還能繼續保持這個勢頭嗎?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與你分享。

目前主播帶貨,算是帶動消費最重要手段之一,原因在於,它能使商品更多暴露在人們視野中,並通過一系列可顯性手段,刺激用戶潛在需求,從而促進供給和供需關係。

然而,大家對「直播帶貨」印象褒貶不一,比如:

前有,格力空調董小姐表示,單純走線上渠道,就意味著幾萬家線下店,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將失業,我們不能放棄他們,企業生存目的是創造就業崗位,通過他們產生價值。

近看,中腰部MCN機構作為中間商表示,雖然帶貨收取部分坑位費,加上房租、人力各方面開支,運作下來並不賺錢。

更別說單飛的小主播,左手要做流量和作品,右手又要搞定供應鏈,談價格,真正上戰場賣貨時,預期和實際結果,根本對不起投入的精力。

我們必須承認,短視頻增長給市場帶來巨大機遇,不論從用戶總量、消費行為、還是整體發展角度看,都遠超過當年圖文。

可問題是,對創作者和平台而言,冪定律(Power law)明顯,發展根本談不上健康可言。

但是,現實又和我們想象不同,每天都有大量企業家、新銳創業者,鮮肉明星、藝術從業者從短視頻,邁入直播帶貨大軍,難道,帶貨就是職業的盡頭,是企業救命稻草?

一、為什麼要帶貨?

大家目的都是為了「賺錢」,過程卻有不同之處;我們不妨從三個視角出發,審視下,為什麼要帶貨?

從企業家視角出發:

企業家帶貨,並不是什麼大事,2016年千播大戰時,小米創始人雷軍就在自家平台小米直播上開過新品發布會,靠日漸嫻熟的嘴上功夫,吸引百萬用戶觀看。

據統計,還收到近13萬星票打賞,當年,大家都把直播當做娛樂,企業家沒事出來露個臉,增加點曝光量,觀眾們也只是看個熱鬧。

直到2020年疫情開始,不少公司無奈轉型線上業務,老闆們不得不解決燃煤之急,下場救場叫賣;他們的目的都一樣嗎?並非。

拿梁建章來說:

2020年春節時攜程剛完成12億左右的退票賠付,面臨巨大生存壓力,從3月開始,每周晚上8點,他都會準時在直播間「營業」,甚至還化好妝cosplay搖滾、快板、剃頭演曹操。

你很難想象,這是一位年齡接近半百的人口經濟學教授,當然,幾十次直播下來,梁建章帶貨銷售額超過14億,攜程成功回血。

還有趣店的羅敏:

當年明星公司,一度淪落為被眾嘲對象,市值蒸發近百億。早期校園貸業務受阻后,曾多次被迫創業,奢侈品電商萬里目,汽車租賃業務大白汽車,K12項目趣學習等,最終都草草結束。

前段時間在短視頻平台,邀請賈乃亮站台,梭哈千萬在直播間送福利,賣預製菜,好不容易登上熱搜,拯救公司在股票市場僅剩的一席之地。

可以說,身處消費者視角,我們看到創業者「不停在折騰」,但從對方視角,可能難免有些無奈,兩名企業家本質都在試圖,通過僅剩下的「IP本身影響力」巧接直播浪口,來力挽狂瀾企業轉型。

可是,並不是所有企業家都如此順利。

被噹噹網趕出的李國慶老師,儘管擁有東山再起的夢想,折騰一年的早晚讀書,看客們並沒有絲毫觸動,不論招區域代理商,還是對「創業、讀書」感興趣的用戶出發,買單都寥寥無幾。

最終經過迭代,不得不變成「討厭的那個自己」,做起直播帶貨;當然,這並非丟臉的事,打臉在於,自己直播不久,他還曾反對羅永浩進入直播行業,說,一個企業家如果做自媒體,靠廣告或帶貨,我認為很荒唐。

同時,也鬧出不少戲劇性故事,如,帶著凡客誠品創始人陳年一場直播,售賣300件襯衫,成本在1300元左右,直播間賣699元,優惠近50%,最終只賣出去幾件,銷售額非常慘淡。

顯然和擁有幾十萬粉絲的博主,並無多大差距,也有人說是為作秀,也有人認為覺得是為李國慶駐場,可是,企業家這種結局不免讓人唏噓、感嘆。

直播帶貨,未來堪憂?

從明星網紅視角出發:

明星為什麼帶貨呢?常見明星盈利方式有演戲、唱歌、參加綜藝節目,演唱會拼盤等,最賺錢的難免少不了商業化,一個品牌代言、幾場線下見面會,有時足以佔據全年營收的1/3。

這兩年技術驅動,媒介渠道發生改變,品牌開始從單一曝光走向效果轉化,除頭部明星還能接到些廣告外,二三線甚至剛出道的新人根本沒有多元化收入,他們不得不利用自身光環,順勢而為走向帶貨。

但是,也並非非常順利,大部分明星首秀即巔峰,之後翻車事件屬於家常便飯,比如,自從去年618之後,幾位明星就直接不帶貨了。

這背後是什麼原因呢?

和身邊幾位帶過藝人宣傳的朋友溝通,他們談到,團隊本身屬於「關係性」,經紀人為自己名人,爭奪更多曝光和商業資源足以金缽滿盆。

現在轉型帶貨,背後選品,招商等發生一系列結構變化,相當於重新開家公司,並且還有可能因為品牌各種售後問題,影響藝人本身羽毛,所以,這條路看似簡單實則很難。

普通網紅帶貨和企業家、明星帶貨,出發點就又有明顯差異,他們依靠自我才華積累原始用戶,假設不能有效變現,單憑興趣愛好,無法支撐起賬號運營。

像,「張同學、林顏,陳翔六點半等。

早年沒有諸多資本籌碼時,只能選擇接一些品牌推廣單,線下商演維持;直到平台可以帶貨后才入局,以維持長期發展,似乎帶貨所賺之錢,並沒有拍視頻品牌商業推廣賺的多。

綜上可以看出,儘管都在為消費者,輸送性價比高的商品,增加流動性來獲取營收,但是,大家過程、解決的問題不一樣;企業家試圖尋找第二曲線,明星兼并品牌獲得多元化發展,大半網紅則為了生存。

二、帶貨的困境

若冷靜下來看問題,會發現帶貨是一種困境(賣的越多,虧得越多,或只有微薄利潤),之所以大家都在做,是因為一方面消費者行為正在往該方面傾斜,另一方面在品牌眼中又屬於「營銷渠道之一」。

從行業和市場出發:

直播具備活靈活現,體驗感強,限時促銷、好奇心驅動、衝動消費、明星效應以及信任背後等7個特徵,充分將一件商品賣點展現的淋漓盡致。

看起來直播帶貨解決部分消費者問題,比如:

商品看著更真實,更立體,用戶能與主播隨時互動,產生購買信心和衝動消費等,但是,多數帶貨最大賣點依然停留在「性價比全網最低」的標籤上。

帶貨最大悖論就在於此,這是,為什麼呢?

深層次看,直播帶貨本質屬於傳統電商,基於「內容場」進行的全面升級,以前沒有帶貨時,大家接受信息靠詳情頁,圖文,現在技術發展為圖文展現增加新的場景。

直播本身是場景中的分支之一,短視頻也是,未來不乏還可能出現AR帶貨,在技術加持下,消費者戴上眼鏡可以看到真實商品,除顏色、款式、尺碼外,還能進行試穿,足不出戶就能有逛街的體驗。

所以,直播帶貨只能屬於直播電商初期階段,更別說明星、網紅、粉絲量,這些充其量是平台造出來掩人耳目的概念,而最終能帶多少貨,和當年拼多多、淘寶並無太大區別。

換言之,「直播能帶多少貨,取決於商家讓利多少」。

由此,你可以看到,不論是小楊哥、還是廣東夫婦、彩虹夫婦等,現在一場創造幾千萬GMV的帶貨中,本質還是主播給粉絲全網最優惠的價格。

但是,主播並非活雷鋒,自己還要賺取傭金,一些大品牌(三隻松鼠、周大生、百草味)都曾在公開媒體面前表示,網紅經濟並不能帶來可觀營收,裡外一算,主播要求的全網最低價,有時還虧錢。

雖然,直播帶貨即時,社交化消費場景,直接縮短商品抵達用戶心理的距離,但前置條件也有部分網紅主播個人IP效應,以及產品「抄底折扣」的催化,才能換來產品銷量。

所以,直播是一種時間很短的消費行為。

就目前來看,商家通過這種促銷賣貨,最多給商品銷售開個多元化的好頭,根本無法成為長期銷售渠道,也很難長期享受它的好處。

因為,除頭部品牌能夠自負盈虧、ROI持平願意自建團隊,部分商家根本無法保證投資直播就能賺錢,而且也沒有市場運用能力,像站內投放,優化等一系列功課,都需要專業人員躬身入局。

直播帶貨,未來堪憂?

臨沂市工商聯,潮汕商會會長陳偉強自述,我們本地自建團隊在支持直播帶貨,可現實並非這麼回事,現在只有不到5%的廠家能賺錢。

臨沂不少批發商都是前店后廠,為了自救大家都在轉型,一開始直播間還能有幾百人,慢慢就剩幾十,再後來就剩下十幾、幾個人,根本播不下去。

你花錢買流量人倒是來了,問題貨賣不出去,很多人看看就走了,最後許多人砸進去錢,賠了出來,像一場無限遊戲,並且收益還要跟平台對半,搞一段時間越來越難做。

所以,更何況你把商品交給大主播,妄圖通過直播大賣,本身就是一種急功近利行為,甚至還有一些商家,指望明星主播能把商品帶火起來,更是可笑至極。

你想想看,商品本身沒有流量,流量又在主播手中,商家話語權自然就很小,直播又是一種極為功利推銷行為。

短期內,主播又很少站在商品價值方面考慮,也只能用「價格、品類」,這種粗狂篩選方式進行歸類,到最後,你還能剩下什麼呢?

從帶貨者角度出發:

目前所有短視頻平台創作者生態基本有四種:1)頭部(頂流KOL,明星),2)一般KOL(不含頂流,過得滋潤),3)准垂直領域KOL(細分還可以,整體生態內高不成低不就),4)長尾創作者(直播、短視頻生態填充物)。

這些人又有哪些,對帶貨起到關鍵作用?顯然是前3者對不對,但是,85%以上互聯網流量都被BAT壟斷,並且好多投有自己的MCN。

換言之,人家在618、雙11大促節點索性都不在拐彎抹角,明確告訴你,平台生態健全,有主播,有流量,有內容,還做大活動為你造勢。

不論哪個行業區區品牌方,你只需要借錢,買流量、再賣產品,賣產品買流量,這樣循環就可以。

除頭部外,中腰部直播也是這種困境,做內容,花錢買流量有點贊曝光,然後賣產品,賺錢,買流量做內容,無限的遊戲,因此品牌,主播,帶貨三者的關係,真是相愛又相殺。

三、直播是解藥嗎

說的再天花亂墜,直播的本質還是「拓客和變現」。

網紅主播,還是明星、企業家們都應該停下來審視下,直播對自己、公司而言,這種解藥每個階段應該怎麼用,用在哪裡。

拿車企行業而言:

汽車作為大宗商品,通過直播扔有很多交易難點,如高價低頻、重視線下體驗、對導購專業性要求強、用戶購買決策周期長,售後環節複雜等。

除此外,購車成功后還會涉及到提車,上牌、交稅、上保險等一系列服務,也有業內人士放言,即便直播能賣到車也是偽命題,因為要能做成,電視導購時代也可以。

雖然歷史數據表明,直播確實能把車賣出去,像雷佳音聯合快手主播「手工耿」,為寶沃帶貨,李湘聯手閆闖(汽車KOL)直播,即便拿下1600多個預訂單,成交額在2.2億元,也只是預約。

相反,如果沒有明星和頭部網紅在直播間,專業人士坐在直播間去賣車,參與的人並不多,另外,還有一些企業總部,直接自己搭建直播間,24小時不間斷講汽車性能,配置。

在我看來,這種短期治療,並不能對區域加盟商起到良好賦能,僅憑單一總部,無法撐起整個市場,因為背後涉及整個組織結構,營銷方式等一系列重塑問題。

拿家具行業而言:

近一年內,我們也看到居然之家、紅星美凱龍、八益傢具城等開啟線上活動,也不乏帶來不少業績增長,但背後並非撬動的公域流量,而是,以往長期分散在各大社交媒體積累的存量用戶。

很多家居廠家也反饋,直營店、加盟店導購自播並無法直接轉化,最多做到留資到店,並且,如果總部直播,也會給經銷商帶來一定困境。

如,廠家直接對接用戶賣貨,會出現三方面問題:

  1. 擠壓經銷商轉單賣貨,賺差價的空間
  2. 廠家自播中價格問題太透明,部分價格都是供貨價,甚至低於供貨價,這讓中間商更難堪
  3. 面對廠家低價,經銷商總得給老客戶解釋,勞神費力。

所以,單用「直播」這塊藥丸,吃不好還會反噬自己。

並且傢具產品,不是幾十塊買回來的東西,涉及到尺寸、質量和售後多方面因素,一旦貨買回去不合適,存在潛在隱患太大。

「我們目前,還是注重線下體驗環節,把解說和展示放在線上,充其量桌椅板凳小件作為零售,大件物品比較傳統,依然引導到店」。一位家具行業電商渠道負責人表示。

直播帶貨,未來堪憂?

從明星網紅角度而言:

就是另一番情況,部分藝人面對影視寒冬,收入銳減,同時新一線小鮮肉層次不窮,一不小心自己就有可能成為資本的棋子。

迫在燃眉的方式自然是發展副業,加上本身拍劇,唱歌才藝所賦能的光環,這條路相對非常合適。

相比網紅呢?一般來說,早期自己並不可能成為焦點,當拍攝作品足夠有趣,有價值被人挖掘時,就要尋找商業化的機會。

無疑,直播的過程有利於和粉絲形成互動,當中難免有人問起「博主穿的什麼品牌、有無書單推薦,如何減肥等知識或好物」,這時,順帶推薦帶貨,就成為一條變現快,且主流的溝通橋樑。

由此客觀來說,直播僅是一種互聯網技術和市場需求推動下的新型渠道,只要中間商價值還在,就會永遠存在。

它為產品,作品、人設所服務,僅代表展示和建立關係的紐帶,補充運營力的一個環節。

如若根基不穩,上來就想通過直播靠才藝出圈,吸引來的大部分是吃瓜群眾,沒有價值;所以,直播最終和傳統終端渠道一樣,屬於分支之一,還是要依靠基本盤支撐。

四、基本盤是關鍵

什麼是基本盤?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在跨年演講中,把它描述為那些改變不了,奪不走,丟不掉的東西。

比如:

你是一名上班族,如果失業,是否有其他收入支撐自己的經濟,如果你是一名創業者,單個項目沒了,是否有其他項目做支撐等。

那麼,不論企業,還是明星、KOL們,基本盤本身存在哪些方面呢?我認為永遠離不開這三個要素:1)產品,2)服務與價值,3用戶

站在企業品牌視角出發:

產品,顧名思義企業賣什麼,服務和價值屬於產品額外增值部分,對於用戶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他在哪裡,如何找到他,以及吸引他購買,或者成為長期粉絲」。

舉個例子:

蔚來汽車,7成以上訂單靠老用戶轉介紹,它有APP、線上社區、線下門店三駕馬車,不論是LBS廣告,短視頻投放還是直播,用戶均往APP社區和私域引入。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用戶註冊APP后,能夠看到社區中,老用戶對於汽車的點評,甚至參加各種車友會的精彩瞬間,加上導購朋友圈長期種草,整個過程無形就成為一種閉環循環,潛移默化改變用戶認知。

然而,傳統車企不同。

總部各種social投放、直播、最後加導購微信溝通,每個環節都是單薄的一己之力,本應該把原本市場經營模式,升級為和加盟商共創,邀請各地開設賬號,以陣地思維進行運營。

總部以公域大活動方式,串起每個本地化店面,更容易聚焦激起千層浪,每個店鋪剛好覆蓋周邊三公里當地用戶,大大提升轉化效率。

所以,直播帶貨充其量屬於市場部渠道之一,是開胃小菜,一次性流量,是篩選渠道,不是正餐,更別說不聚焦的打法,因為它不能讓品牌產生持續銷售力,你不能全押注進去。

直播帶貨,未來堪憂?

站在明星網紅視角出發:

兩者截然不同,明星基本盤是「作品和自我人設」,具備複利效應,並且稀缺價值很容易激發大規模用戶,帶貨作為身份之一,只要人設不崩塌,做什麼品類,也就取決於個人興趣。

網紅,產品基本盤是「內容傾向性」,若自己不能紮根某個垂直領域,長期很容易被替代,因為細分本身是圈層,你不細分,意味著只能停留在娛樂內容層面。

其次,平台不可能,像塑造明星一樣塑造網紅人設,消費者也不可能關注一大批同質化博主,博主也不可能瞄準大而全的市場,況且,品牌也不可能長期投資,價值定位不太匹配的博主。

社會化分工是必然現象,什麼值得買,什麼值得吃,什麼值得用,我們只會相信親自體驗過,或垂直領域專業的人,所以,理論上,我們都在獲取精準的客戶流量。

就像,你喜歡秦嵐,不可能關注劉亦菲對不對?因此細分直播內容才是未來趨勢,不要擔心小而美的市場做不大,可能是井挖的不夠深。

總而言之:

直播電商不會消失,垂直帶貨才是未來。

沒有光環基礎,我不建議任何普通人,直接轉型做直播或帶貨,唯有把基本盤穩固,基於產品再去尋找用戶,把直播當成一種渠道分支,也許,是長久生存之計。

專欄作家

王智遠,公眾號:王智遠,暢銷書《複利思維》作者,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互聯網學者,左手科技互聯網,右手個體認知成長。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