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的新開始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產業互聯網正在對B端進行深度賦能和改造,我們需要對它來一次深入的再認識。釐清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之間的關係,搞清楚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之間的發展脈絡。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一起來看看吧。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越來越多的互聯網玩家開始投身到擁抱產業的浪潮里;越來越多的互聯網玩家開始放棄曾經屢試不爽的平台模式;越來越多的互聯網玩家開始重新看待流量本身。所有的一切,都源自於一個最直接的原因,產業互聯網時代業已來臨。

是的,產業互聯網正在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到我們面前,儘管我們對於它的感知並不及消費互聯網時代那樣強烈,但是,它們所帶來的改變卻絲毫不比消費互聯網時代差多少。之所以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產業互聯網對於產業端的深度改造所帶來的。

如果我們將消費互聯網時代看成是一個對於C端的消費行為和習慣進行改造的時代的話,那麼,產業互聯網時代則是一個對B端進行深度賦能和改造的過程。當B端發生改變,我們所接觸的產品和服務將不再是以往那樣,而是有了一種全新的改變。同消費互聯網時代僅僅只是感知到消費體驗的改變不同,產業互聯網所帶來的這樣一種改變,要伴隨我們更長的時間。認識到產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的這樣一種區別,我們才能夠真正了解產業互聯網,並且真正把握產業互聯網的內在精髓與核心要義。

然而,我們依然要看到的是,人們對於產業互聯網的認識依然有不全面的地方。在這種偏頗的認識的影響之下,諸多並不能夠完整表達產業互聯網的本質和內涵的,所謂的產業互聯網的概念,同樣是大行其道的。如果無法對這種錯誤的認識進行校正,僅僅只是任由其發展的話,非但無法促進產業互聯網的良性發展,甚至還將會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帶入到死胡同里。

一、產業互聯網的重點,並不在於互聯網

產業互聯網本身所涵蓋的「互聯網」的字眼,以及其與消費互聯網之間的諸多聯繫,讓人們想當然地認為,可以用消費互聯網的模式和方法來推行產業互聯網。於是,我們看到的很多標榜產業互聯網的玩家,開始用消費互聯網的方式來行產業互聯網之道。乍一看,這種做法並沒有什麼不妥。然而,等到真正落地和實踐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問題開始出現。

首先,產業互聯網的流量對象並不及消費互聯網那樣龐大。提及互聯網,人們通常會將其與海量的流量聯繫在一起。但凡是那些可以在互聯網行業有所作為的玩家,但凡是那些能夠在互聯網行業佔據一席之地的玩家,無一不是掌握了龐大的流量的玩家。在這種慣性思維的影響之下,玩家們同樣開始將流量當成了產業互聯網的重點對象。

很顯然,產業端的數量是遠不及消費端的數量龐大的。想象一下,我們的金融機構又有多少,我們的工廠又有多少。很顯然,它們的量級是無法與消費端同日而語的。當玩家們將發展的重點聚焦在流量的時候,他們會發現,產業端的流量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被瓜分殆盡。等到他們再以流量的方式來發展的時候,便開始陷入到了瓶頸之中。於是,我們看到的是,以流量為終極目標的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模式的諸多弊端。可見,僅僅只是套用消費互聯網式的流量打法,並不能夠真正帶來產業互聯網的落地,甚至還將會把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帶入到死胡同里。

其次,產業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並非平台模式這麼簡單。但凡是和互聯網扯上一點關係的存在,人們都會想當然地和平台聯繫在一起。於是,平台成為了互聯網的常見形態。在人們對於產業互聯網的認識並不全面的時候,人們同樣將平台模式看成是產業互聯網的經典模式。同消費互聯網時代藉助平台模式對產業上下游進行對接不同,產業互聯網的平台模式,更多地成為了一種產業賦能者與被賦能者對接的場所。從本質上來看,這依然是平台模式的一種。

不可否認的是,通過將產業端和賦能者聚集到一個平台上,的確可以讓兩者實現更為高效的對接,的確可以讓兩者達成更加默契的合作。然而,對於產業互聯網來講,這樣一種對接的達成僅僅只是一個開始,產業本身能否發生改變,產業本身能否實現重生,才是真正保證產業互聯網真正落地的關鍵所在。可見,平台模式,僅僅只是為產業互聯網開了一個好頭,而如何保證產業本身發生改變,才是產業互聯網的核心要義所在。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出,儘管產業互聯網的概念里有「互聯網」的字眼,但是,在產業互聯網時代,「互聯網」並不是重點。真正將產業互聯網的重心從「互聯網」身上轉移到「產業」身上,才能真正將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帶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新階段。

二、產業互聯網的終極目的,並不在於互聯網

回顧產業互聯網的發展過程,觀察產業互聯網玩家們的特徵,我們會非常明顯地感受到,當下這個階段的產業互聯網玩家們的意義,依然是在將互聯網看成是終極目的地的。當互聯網成為了產業互聯網的終極目的地,那麼,產業互聯網本身依然是一個兩元的結構,依然是一個對立的存在。從本質上來看,這樣一種發展模式,其實與消費互聯網時代並沒有太多區別。

事實上,產業互聯網的終極目的和意義,並不在於互聯網,並不在於建構一種二元的結構,而是在尋找一種產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方式和方法。經歷了產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之後,我們的產業和行業,將不再有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區別,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全新的產業類型和形態。這樣一種全新的產業形態,是以產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為特徵的。當產業互聯網時代真正實現,傳統意義上的產業和傳統意義上的互聯網,都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新產業。

在這樣一種全新的產業類型和形態之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比如,現在的互聯網玩家,可能會建立自身的實體工廠,可能會承擔起實體經濟的功能和角色;比如,現在的產業玩家,可能會建立自身的技術實驗室,可能會打造自身的數字孵化器。總之,產業互聯網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實現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而非僅僅只是像消費互聯網時代那樣,建立一個二元對立的經濟舊格局。

三、產業互聯網的驅動力,並不在於互聯網

但凡是和「互聯網」有所關聯的存在,它的驅動力都源自於「互聯網」,源自於「互聯網技術」,源自於「互聯網模式」。於是,當產業互聯網開始出現的時候,人們同樣開始將關注的焦點聚焦在了「互聯網」的身上。他們寄希望於藉助互聯網來實現產業互聯網的發展,他們試圖通過互聯網來給產業互聯網帶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能。

然而,互聯網,是無法給產業互聯網帶來動力的。嚴格來講,經典意義上的互聯網,在產業互聯網的面前顯得無能為力。在產業互聯網時代,產業本身從外到內,從頭到尾都是要經歷一場深刻而又徹底的改變的。在這個過程當中,產業本身的元素、流程和環節,幾乎都將發生一場深刻而又徹底的改變。

試問,互聯網能夠給產業的元素帶來改變嗎?互聯網能夠給產業的生產邏輯帶來改變嗎?互聯網能夠給產業的運行機制帶來改變嗎?很顯然,對於互聯網來講,在這些問題面前,它是無能為力的。那麼,究竟如何讓互聯網繼續在產業互聯網時代繼續發揮效用呢?筆者認為,最為關鍵的一點,還是要做好互聯網技術的進化和創新。

換句話說,就是要用互聯網去孵化出新的技術,特別是孵化出那些可以給產業本身的元素、流程和環節帶來帶來改變的新技術。當互聯網孵化出了這些新技術之後,我們要去用這些新技術來改造產業端,我們要去用這些新技術來改造產業本身。只有新的技術,成為了產業互聯網的驅動力,只有新的技術,給產業互聯網帶來了新的發展可能性,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才能擺脫互聯網的牽絆。

需要強調的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互聯網並不是一無是處的。筆者認為,未來的互聯網,更多地承擔的是孵化器的角色。無論是從資本的角度也好,還是從技術的角度也罷,互聯網都是具備這樣的潛能的。一方面,在消費互聯網時代,玩家們業已積累了豐富的資本積累,他們有充足的資本可以做新技術的研發與創新。另外一方面,在消費互聯網時代,玩家們業已積累了豐富的數據資源,這些數據資源完全可以孵化出新的技術。譬如,我們現在看到的大數據技術,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人工智慧技術,都是或多或少地和互聯網有著聯繫的。

當互聯網孵化出來了新的技術,當這些新的技術成為了產業互聯網的驅動力,這個時候,產業互聯網才能夠具備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的發展新路子的條件。如果依然將互聯網技術看成是產業互聯網的驅動力,如果依然將互聯網看成是產業互聯網的本質內涵,那麼,到頭來,產業互聯網依然僅僅只是一個為互聯網續命的概念而已,等到玩家們將產業互聯網的能量透支幹凈,一切又將從頭開始。

四、結語

在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業已進入到深水區的大背景下,我們是需要一場對於產業互聯網的再認識的。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在於釐清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之間的關係,搞清楚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之間的發展脈絡。當我們真正弄清了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將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帶離了互聯網的泥淖,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才能真正進入到屬於自身的發展新周期。

專欄作家

孟永輝,微信公眾號:menglaoshi007,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撰稿人,特約評論員,行業研究專家。長期專註行業研究,累計發表財經科技文章超400萬字。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