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花錢請顧問,究竟買的是什麼?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企業花錢請顧問,其實是在花錢買經驗,但若顧問沒有清楚自己的職責所在,害怕給企業糾錯,擔心影響友好合作的關係,那其實就失去了顧問的價值。本文將探討企業花錢買顧問的邏輯與做法。

企業花錢請顧問,究竟買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過去想得少,這幾年從事諮詢顧問,時常要面對這個問題。

企業如果不清楚,跟顧問就合作不好,花冤枉錢。顧問自己如果不清楚,就做不好本職工作。

當然要看清這個問題也不那麼容易,否則就不會經常有企業抱怨請顧問白花錢了。言歸正傳,那企業花錢請顧問,究竟錢花在哪裡?

我認為:1%花在買時間+99%花在買經驗。

今天我們發現,越是頂尖顧問,時間就會越「貴」,他們的時間會切割到1小時,甚至1分鐘來售賣。我身邊剛好就有這樣的商業顧問,他1個小時收費5萬RMB,6分鐘就值5000塊,相當很多人一個月的工資。

他們的時間,就真的是「RMB」。和他比起來我只是小學生,只有他的四分之一。看起來,顧問賣的就是時間,這話真沒錯。但你千萬不要以為企業花錢買的就是時間。

試想一下,如果你的企業想請一名私域諮詢顧問,別說5萬一個小時,就是500元,50元一個小時,你會選50塊的嗎?

很顯然不會,為什麼?因為你不確定他的經驗如何,你需要的是解決問題,並且還有潛台詞:快速的,高效的,低成本的解決問題。

這個時候就需要經驗判斷了。他服務過什麼企業,做過什麼案例?他是怎麼做的?你都要了解一番。最後你才會選擇,付費。

所以,你最終是為經驗「付錢」,而不是時間。

要說時間,你的員工都有時間,但是他們缺乏「經驗」,不具備「快速的,高效的,低成本的解決問題」,這才是關鍵。

於是,顧問的時間值錢,取決於「經驗」這個內核。經驗不值錢,顧問的價值瞬間歸零,和街頭的小時工沒什麼區別。

所以,我才說企業花錢請顧問,1%的錢花在時間,99%的錢是花在買經驗上。

意識到買經驗才是花錢請顧問這件事的根本,這對企業和顧問雙方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企業必須在一開始就要重視顧問的建議和反饋,因為他有經驗和認知。其次,顧問也必須一開始就對自己所給出的建議和反饋負責,要敢於講真話。

我曾經遇到過,企業花錢請了顧問,但常常對顧問的建議和方案置之不理,沒有反饋。後來才知道,企業還陷在自己舊有思維和觀點裡,並沒有完全信任和接納顧問,甚至內心還有質疑。

這讓我想起當年任正非請IBM改革時,跟團隊強調,向IBM顧問學習,告誡團隊要有「先僵化,后固化,再優化」的學習心態,這是多麼睿智。

當然在實際中,並不是說顧問的建議和方案企業就要完全照做。企業需要和顧問不斷地溝通、不斷優化方案,提出更多適合企業目前情況的建議。

顧問深度了解企業問題背後的問題,這才是合作之道。如果企業跟顧問合作中,一直帶著強烈的己見,而對顧問的建議視而不見,那的確就失去了請顧問的意義。

換句話說,買到了顧問的時間,並沒有買到真正的價值。同時,顧問能夠深刻明白企業花錢買的是什麼,也能更好地促使自己履行顧問責任。

過去,我看到一些顧問公司、技術公司常常這樣:

  • 客戶的想法明明錯誤,確不敢反駁,害怕破壞「友好」的合作關係;
  • 面對客戶兩三次的挑戰,就不再堅持,對自己的專業妥協了;
  • 項目中安排資歷很淺的員工,一些基本常識問題還要問客戶;

這些現象在我看來都是顧問失職,不敢講真話,不敢堅持,不敢辯駁,不是通過自己的專業團隊加速客戶成功,反而造成麻煩,這都是有問題的。

我經常跟團隊說,作為顧問不敢跟企業講真話,就失去了50%的價值,並且我會在合作前就跟客戶講清楚我們的原則。

所以從我到項目組團隊,在跟客戶高層、主管和員工在彙報工作問題時,即便是很尖銳的問題,我們也會如實講出來。

以至於後來我們的資深顧問康姐提議,要不要把公司口號改為「一家講真話的諮詢公司」

所以,企業跟顧問之間能夠取得成果,信任是最為關鍵的紐帶。

對企業而言,要麼信他,要麼棄他。否則錢可能就白花了。

對顧問而言,得用自己的認知,經驗來幫助企業少走彎路,少踩坑,節約時間,提高成功的概率。企業可以不用,但你不能不說。

專欄作家

晏濤三壽;微信公眾號:晏濤三壽;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數字化營銷專家,私域流量與超級用戶增長方法論首創者。著有《超級用戶增長》、《微博與微信營銷實戰兵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