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層面,解讀什麼是教育OMO ?

藉由這次疫情,「教育OMO」的概念又火了起來。然而諸多文章只談了這個概念的起源、願景和必要性,以及又有哪些位業界大牛CEO對這個概念表示了堅定的支持(當然也同時談到了其實現的難度),卻少有更具體的設想呈現,於是本文抱著研究學習的態度,具體聊聊對教育OMO的理解。

01 從產品層面來看

線下教育主要優勢在於學習氛圍和互動性的塑造。對於學習興趣並不十分濃厚、自律性不強、容易走神分心的大多數普通學子而言,線下教育目前仍然是最佳的解決方案(停課不停學期間,釘釘被眾多學子評了分期五星的事再一次證明了這個問題)。

而在線教育的主要優勢則在於便捷性、名師資源共享和更容易依靠大數據分析和 AI 技術自動完成個性化的教學資源推送。對於學習主動性較強的學生而言,在線教育用相對低廉的成本提供了更豪華的助力。

所以,單純從學習效果來看,最佳的組合是:正課線下進行;測評、輔助課(預習、複習、拓展課等)線上交付。

目前也已經有很多的學生(特別是K12和接受語言培訓的學生)開始同時採用線上、線下兩套培訓產品一起上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但由於所報的線下和線上輔導班不屬於同一個機構,所以往往造成內容、進度、教學方法和水準的不契合;學生的學習負擔增加了一倍,卻沒有實現1+1>2的學習效果。

如何用同一套體系的產品同時提供學子線上、線下學習需求的完整閉環,就是教育產品OMO的核心所在。

0 從獲客層面來看

首先,對常見的獲客渠道做一個極簡的歸類。

常見的線上獲客渠道:SEM、SEO、線上媒體推廣(流量採購)、企業自媒體矩陣、小程序/小工具等。

常見的線下獲客渠道:線下媒體推廣、地推、展會等。

可單獨做、也可線上線下一起做的獲客渠道:BD、分銷、社群營銷等。

在互聯網剛剛興起的時候,線上獲客的成本遠遠低於線下獲客,第一批線上教育機構以超乎尋常的擴張速度成了風口上的豬。

而後,隨著微博、微信、小程序、短視頻等一波波的流量紅利不斷被同質但有錢的教育企業瓜分,線上渠道的獲客成本奮起直追。

終於在今天,線上、線下的推廣成本己基本持平,沒有任何一方具有明顯的優勢。獲客渠道都是全網融合,爭的只能是誰能更快和更精確的識別出自己渠道群的「靶心」和平衡,並不斷推動自己的「北極星指標」。在產品差異化拉不開距離的時候,渠道獲客能力的差異化也總是顯得力不從心。

引流那麼貴,順理成章的會引發兩種思考:

  • 一種是現有流量如何充分復用?
  • 另一種是既然「廣告→主產品」不好引流的話,那麼從「廣告→引流產品→主產品」會不會好一點?

疫情加速了這個想法的普及,教育OMO概念也再次跟著大熱起來。

這個策略在實現起來相對容易和具體,有些大企業已落地開花、眾多小企業也紛紛躍躍欲試。但從目前我們對教育OMO理解的本質來看,這種想法所實現的只是教育OMO化的一個分支結構,而非理想產品的最終形態。

因為在一個完整的教育OMO產品中,線上和線下產品既不應該是相同內容在不同教學形式下的完全複製,也不應該是為了分享同一拔流量而存在的不同形式的教學產品,而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各自負擔著不同的功能並緊密配合的產品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目前所有的教育產品實際上都只是在這個最終產品形態中各自選擇了不同的部分為起點而分別進化著,並且進化之路,道阻且長。

03 從服務和技術層面來看

教育行業本質上是一個服務行業,服務行業基本上是一個人力密集行業。而人力密集行業永遠繞不開的主題是如何降本增效。所以,如何合理利用 AI 技術實現降本增效是所有教育企業必然要主攻的方向之一。

在這個方向上,很多的線上教育企業(特別是以 AI 課程起家或著稱的教育企業)往往有著先發的優勢,線下教育企業也絕不敢久落於人后,從而線上和線下教育企業在業務發展的契合度上又更進了一層,為最終的OMO化奠定了技術和管理基礎。

從服務層面來看,未來一定會走向 AI 線上支持、而不可能長期依靠線下人工服務的服務項目包括:作業批改、智能答疑、學習數據的多方自動化呈現等必不可少的功能;當然,實際上 AI 能為教育做的事情遠遠不止這些,此前筆者曾另有一篇文章《在線小班課中的 AI +,到底能「+」些什麼》單獨討論,此處不再贅述,感興趣的讀者可移步參考。

此處可以明確的是: AI 能為教育做的絕大部分事情(包括線下的智能教具)幾乎都不能離開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而單獨生存。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

OMO中的Merge應該是一種有質量的融合,而大數據和 AI 應用的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的OMO的質量。線上線下的全場景服務和數據互通只能表明這個企業在向OMO方向發展,但發展的質量和深度如何、這種組合的形式是否真的提供了更優的教育效果才是那個時代來臨之後真正要競爭的東西。

教育OMO的組織形式理論上是佔優的,但如果你線下拿一個店面做培訓、並且把錄製的講課視頻放在網上供缺席的學生補課、最後再搞一個APP提供些課外讀物並打通了學生在店面、網上和APP上的學習數據和軌跡,然後就說自己是OMO、是最先進的教育形式、能提供最佳的教學效果,就難免有些自欺欺人了。

綜上所述,是以眼下的認知水平目力所及的教育OMO之路。隨著技術和市場的變化,這條路可能會亂一陣子、可能沒有想象的那麼遠、也可能走著走著突然發現一條更好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