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覺得在線問診不是很靠譜?

本文總結了4個導致在線問診不是很靠譜的原因,與大家分享。

足不出戶就可以問診,確實方便了很多。

一些常見病、慢病、健康小問題都可以在問診上得到專業的解答,不少人覺得這次疫情似乎在線問診會引來流量高潮,這也使得不少人認為在線問診不是很靠譜。

為什麼會覺得不靠譜,可能和以下原因有關係。

一、醫生退診

1. 醫生沒有時間

醫生確實沒有時間或是有比較緊急的事情,醫生在實際工作中需要門診、查房、有的還需要上手術,時間安排的都很緊,接診的時間一般也都在休息的時候。

產品設計:告知有退診的可能,並不是你發起了諮詢,醫生就必須接診,醫生退診后應告知用戶退診原因,

2. 描述的相關癥狀和醫生所擅長的方向不一致

你肚子疼你去掛個婦科,婦科醫生沒錘你就不錯了,很多人對就醫看病是沒有概念的。找什麼醫院、什麼科室、什麼癥狀去掛什麼號,基本上是一臉懵逼,不信你現在想想 ,臉上起痘痘掛什麼科室?

產品設計:智能分診。 患者輸入的信息與醫生所擅長領域匹配時,系統會給患者推薦擅長該病的醫生,患者點擊查看醫生詳細信息進行問診。減少患者因缺少醫學基本常識導致的退診,提高患者問診效率。

3. 描述不清晰,這個也是最常見的退診原因

很多患者描述癥狀就說了一句「頭疼怎麼辦」,頭疼的原因太多了。像年齡、性別、頭疼持續時間、伴隨癥狀等等這些關鍵信息都沒有提供,醫生沒有辦法給你一個準確的建議。

因素不同,頭疼的原因也就不同。一般醫生看到這種問題真的沒有太多耐心回答你(畢竟累了一天了),只有正確的描述問題,才能得到專業有價值的回答。

產品設計:問診描述加以引導甚至可以提高一下問診門檻,只做付費問診。不能讓醫生資源在這些簡單、描述不清晰的問題上,醫生要費很大勁和患者去交流,做標準的問診流程,提高醫生資源的利用效率。

個人比較喜歡丁香醫生的問診方式,沒有免費限制提問次數,對用戶來說可以讓他更加用心對待每一次的提問的質量,描述的更加細緻;而不是隨口就來「頭疼怎麼辦」,付費會過濾掉一些無效問題。對醫生來說,付費會更用心。付出得到回報,這是理所應當的。

二、問診等待時間過長

醫生平時患者就比較多,門診期間是沒有時間提供線上服務的,還有學術研究和下病房的時間,所以時間就非常有限。

當你諮詢發起的時候醫生不一定有時間接診,你需要等待接診時間;醫生即使接診了, 醫生也需要時間來看你上傳的檢查報告等,這也是一個等待過程。所以給用戶的感覺就是需要等待的時間太長了。理解還好,不理解直接給個差評。

產品設計:在發起諮詢時詢問患者是否可以接受等待時長,並根據醫生以往的接診時間計算出需要等待的時長。當醫生接診后與患者溝通時添加一個提示信息,告知患者醫生正在分析請耐心等待。患者在這個過程中大多會有焦慮和緊張不安的情緒,在產品設計上多考慮「安撫」設計。

三、非醫生本人回復且回答質量不高

基本上都是本人,至於有沒有找學生幫助這個在於個人吧,不好一概而論。醫生並不是很在乎那點問診費,主要還是通過平台為自己塑造個人品牌、擴大影響力;將線上患者轉為線下患者;線下患者轉為線上患者。

回復的質量好壞,主要取決於醫生,在同樣的平台,同樣的疾病,諮詢不同的醫生會給你不一樣的體驗,在進行問診的時候可以進行篩選一下,選擇自己線下面診過的或者三甲醫院的醫生。諮詢過某個平台癥狀還沒有給回復清楚就急著給開處方拿葯,這種體驗太讓人反感了。

四、知名專家在線問診費太高,不如去實體醫院

有些患者會覺得問診簡單的幾句話,這麼貴。還不如去實體醫院,覺得這個錢花的冤,這個其實還是看個人怎麼來衡量這個知名專家提供的服務,有的人卻覺得物有所值。

五、小結

個人認為: 在線問診可以作為一種醫療補充,難以替代傳統面診就醫。醫療有相當的複雜性,望聞問切四大要素不滿足、醫患關係緊張,認知也有所偏差,比較適合常見病、慢性病、複診。

如:今天去看了這個醫生,檢查也做完了,他下班了,下次門診需要一周后。異地就診很不方便;那麼在平台上諮詢他,省時省力,是相當方便。

疫情期間對整個社會層對如何使用在線問診進行了大規模教育,患者需要教育,也需要引導。

隨著醫療體制的改革和服務的升級,路漫漫其修遠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