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巨頭們與新零售五行相剋:終難打破盈利魔咒?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總的來說,快遞行業對零售業務的嘗試還比較初級,想要轉虧為盈,打破盈利難的魔咒還需不斷錘鍊。

電商的迅速發展帶動了快遞行業的發展,隨著競爭逐漸激烈和對電商的依賴有增無減,快遞行業也迎來了兩方面的考驗。

一方面,激烈的競爭導致了價格戰,企業盈利越來越低。

目前我國各種快遞公司總量已經超過8000家,而與不斷擴大的規模相對的是利潤不斷地降低。2016年,國內快遞行業平均單價僅為12.7元,遠遠低於2007年的28.5元。根據中金公司的數據,快遞行業的毛利率已從2007年的30%降至目前的5%。

另一方面,快遞行業發展受限於電商,多數快遞公司對電商的依賴太大。

根據國家郵政局的數據:目前網路購物所產生的快件量佔中國快遞業務總量的60%以上,部分快遞公司網購件佔比甚至超過80%。對電商的依賴太大也限制了快遞公司的發展。同時,電商增速正在放緩,快遞行業的空間也逐漸看到了邊界。

所以,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不斷有快遞公司把腳探到了零售領域。實際上,很早以前就有快遞企業涉足零售業務,卻也是淺嘗輒止。隨著快遞行業的競爭日漸激烈、利潤空間越來越小的問題出現,這種跨界似乎成了潮流,尤其以巨頭最為積極。

一、愈挫愈勇的順豐

對零售業務的探索,順豐可以算得上是勇士了。早在2009年,順豐便已開始試水零售業務,借著節日,向顧客推售節日食品,竟然也小有成績。於是順豐就放開了膽,2011年便直接開出了20家「順豐便利店」,而後一年,順豐開始運營生鮮電商「順豐優選」,但是都沒有明顯成效。

2014年,順豐又花重資打造了線下便利店「嘿客」,其主要提供了收發快遞、虛擬購物、團購、試衣間、洗衣、家電維修等多項業務。「嘿客」比之前的模式還要重一些,但也是無疾而終,甚至虧損了16億元。

2016年,「嘿客」更名為「順豐優選」,與線上平台同名。踩著2017年的尾巴,借著無人貨架的東風,順豐推出了「豐e足食」。順豐在零售電商這條路上似乎越挫越勇,志在必得。

二、踩著順豐腳步的圓通

為何說圓通踩著順豐的腳步呢,因為圓通的布局總是慢順豐一步,但是又沒有多大的創新。所以順豐走過的坑,圓通也會挨個走過。

2014年的愚人節,圓通也上線了自己的電商平台「一城一品」,經營從原產地直採的農產品、各地特產,很快也夭折了。「一城一品」就像是跟大家開了個玩笑,然後又匆忙離開了。

去年7月,圓通開始把快遞配送點「媽媽驛站」升級成了便利店「媽媽菁選」。出售魚禽蛋肉、果蔬乳品、糧油米面、零食飲料和個護家用品等約600個品類的商品,同時還為社區居民提供快件、家政、乾洗、家電維修等代收寄遞服務。

這樣看來,似乎跟「嘿客」有點像,所以也有人認為「媽媽菁選」會走上「嘿客」一樣的結局。

三、以合作為主的韻達

相對於同行的莽撞,韻達顯得更加小心謹慎,主要還是以合作為主。

2014年8月,韻達與大連太陽系連鎖便利店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而後,2015年又與浙江十足便利店、上海良友便利等連鎖品牌達成了合作。便利店成為韻達的收發點,而韻達也可以為便利店提供配送服務。這本是一個增加業務的方法,但是現在也沒有消息了。

2015年2月,韻達上線了「優遞愛」跨境電商平台。試圖通過進口商品形成優勢,但最後也縮回了國內。現在來看,「優遞愛」雖然推出了多種品類的商品,但是只有生鮮受到歡迎,而生鮮也大多是國內各地特產。跨境電商平台已成為一個噱頭了。

四、以服務供應鏈為主的百世

2015年,百世推出快消品B2B平台「百世店加」,為全國600萬零售終端供一站式進貨、配送、增值接入、經營指導等服務。與此同時,百世也在拓展自己的便利店。2016年,百世收購成都wowo連鎖便利店,同時推出百世鄰里項目,整合便利店資源。

百世的模式特點是,將B2B平台與便利店業務深度結合,一來,可以收取門店加盟費、裝修費和保證金;二來,通過加盟店的快遞運輸,可以促進百世店加的業務發展。

效果又如何?

從官網發布的數據來看:今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百世店加分別營收為5.45億元和7.985億元,收入相當可觀,但對於盈利問題,百世也是避而不談。

除了以上四家企業,中通投資了小麥公社、助力阿里新零售業務;申通斥資2億元打造了O2O模式的「巨賢百味」品牌實體店;中國郵政多年間在各地試水過便利店,也上線了電商平台「郵樂購」……

快遞企業進軍零售行業儼然成為了一種現象,各企業都在其中投入了不少心血,但是都沒有形成盈利點;難盈利彷彿成為了快遞行業布局零售業務的魔咒。

五、快遞行業與零售行業五行相剋?

快遞公司們進軍零售領域本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一方面,可以增加盈利點。另一方面,可以擺脫對電商的絕對依賴。同時,由商流帶動物流,可以將其物流設施變現。

然而快遞巨頭紛紛折戟,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1. 定位不準,雖然名為零售,但還是以快遞為主

以順豐為例,雖然嘗試過了很多次,做了很多調整,但還是沒有找到零售的真諦。哪怕是開出了3000家的「嘿客」,依然是濃濃的快遞模式。

2. 商品競爭力不足

在快遞企業們的便利店周邊,早就布滿了各類門店,水果店、母嬰用品店等細分領域的門店,也有社區超市、其他品牌的便利店。由於多數快遞企業便利店門店較小,所以SKU一般在500左右,如順豐優選經營商品數400-500個,「媽媽菁選」約有600種商品。這與其他細分領域的門店無法比較,更別說社區超市。

一家成熟的便利店的SKU也遠多於這個數量,一家7-11便利店就能提供2000多個的SKU。所以,無論是商品品類還是數量上,多數快遞企業的便利店都沒有足夠的競爭力。

3. 缺乏人才

快遞企業在物流方面人才眾多,但是零售人才不足,一是電商運營人才,一是實體零售人才。零售不是搭建了平台或開起了門店就等著客戶上門的事情,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都需要有經驗的人才來管理。

實際上,快遞企業的便利店很多採用加盟的形式,但大多數的店主並沒有受過太多的培訓,對於如何提高流量、轉化率,如何與客戶保持良好的關係、提高復購率等等問題,都沒有經驗,所以也有不少店主因沒有相應的收益而選擇退出。

同時,中國的便利店盈利低也是一個行業的痛點。與日本的便利店相比,中國的便利店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無論是規模、模式還是經驗都還欠缺,更別說是順豐、韻達等快遞公司,跨界轉型是要交學費的。

總的來說,快遞行業對零售業務的嘗試還比較初級,想要轉虧為盈,打破盈利難的魔咒還需不斷錘鍊。

六、打破盈利難魔咒的三要素

對於快遞企業來說,依賴電商的快遞業務已經可以看到邊界,退守快遞的一畝三分地已經沒有太大的未來。所以,打破盈利難的魔咒,勢在必行。

為此,必須轉變自己的思維,零售如果是快遞企業謀求的另一片天地,那就必須與快遞業務同等重要。零售與快遞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將電商平台、門店、物流連成一體,然後從供應鏈、產品到服務進行優化,才能有更長足的發展。

首先,加強商品的選品能力和增加商品的多樣性。商品品類和數量太少導致顧客沒有太大的選擇空間,對顧客的吸引力自然也就相對要弱。所以要增加商品的品類和數量,而且需要理性地擴增。

對消費數據進行分析,對用戶進行畫像,根據不同區域的不同消費習慣,增加相應的商品,豐富了顧客的選擇又不至於積壓庫存。與此同時,優化供應鏈,提供更優質、更優惠的商品也有助於提高便利店的競爭力,因為除了商品的品類和數量,產品的質量和價格也是顧客非常關心的問題。

其次,打造差異化;除了通過商品的選品來打造門店特色以外,提供增值服務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雖然不少快遞企業的便利店都增加了社區服務,但是與零售消費沒有直接關係。以日本便利店為例,既有支付水電煤、稅金等服務,也有就餐區、化妝室等功能,擺脫了單一的購物服務。

再者,引進以及培養人才;一方面,要引進經驗豐富的人才;另一方面,對於加盟的店主,也應給予相應的培訓,提高其貨品管理、消費者社群運營等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物流是快遞企業的優勢。物流對線上和線下的融合、供應鏈的優化、倉儲布局、配送都有著很大的幫助。所以,快遞企業能夠看清自身的優勢和劣勢,保持優勢、改善劣勢,或許真的能成為新零售時代一個亮點。

#專欄作家#

劉曠,微信公眾號:liukuang110,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海南三車網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購團邦資訊創始人、知名自媒體。國內首創以禪宗與道學相結合參悟互聯網,把中國傳統文化與互聯網結合,以此形成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互聯網文化以及創新精神。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

4人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