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核心作用和對主流教育場景的分析

本文將分享我目前對區塊鏈階段性的認知,並以此為核心,分析目前主流的區塊鏈+教育場景。

一、區塊鏈到底能做什麼?

對於區塊鏈到底能做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區塊鏈可以帶來一種全新的組織形式,可以構造一種全新的、基於信任的生產關係;比如區塊鏈具有不可篡改和可溯源的特性,可以進行存證與追溯;比如區塊鏈可以通過對ERC20、ERC721等Token的使用,實現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適用於共享經濟、租賃等場景;比如區塊鏈可以把上鏈的物理實體拆分為多個小粒度的單位,可以用於資產證券化等等。

我對於區塊鏈的核心理解是:區塊鏈是一種在多方參與的交易中,通過提高信息置信度,從而提高信任傳遞效率,進而提高交易效率的技術。

交易價值越大、信息造假產生的收益/損失越大、交易方之間越不熟悉、交易鏈條越長,區塊鏈的價值越高。

在這裡,不應把交易狹隘的理解為錢—物、錢—服務的交易,只要是雙方或多方以己所有,換己所需,均可以被認為是交易。

下面,我將對上述觀點進行詳細說明,並以教育中的「記錄—評價」場景為例進行案例分析。

二、觀點闡述

本節我將通過對我的觀點中的幾個關鍵詞進行說明的方式,對觀點進行具體闡述。

(1)多方參與的交易

多方參與乍看起來很好理解,一般的交易都是在雙方或多方之間進行的,那麼是不是所有交易場景都適合使用區塊鏈呢?

舉一個不適合使用區塊鏈的例子:A學校委託B測評機構對在校學生的能力進行測評並提供原始數據,B機構在測評結束后,產出測評報告,A學校根據測評報告,制定相應的教學改進策略。

在這一場景下,雖然A學校和B機構之間發生了交易,但A學校作為原始數據的提供方和交易結果的接收、使用方,幾乎沒有理由對原始數據進行造假。可見,並不是所有多方參與的交易場景,都適合使用區塊鏈,在實際應用時,需要加以甄別。

(2)信息置信度

只要提到區塊鏈,一般都會提到信息的不可篡改,這是區塊鏈可以提高信息置信度的一個原因。

那麼如何保證信息在上鏈前的真實性呢?

其實對於大多數信息,我們很難客觀、嚴謹的論證其真實性,大部分情況下,只要信息的置信度超過了人的信任閾值,這條信息就可以被相信。比如我國GDP增速,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一定比普通人說的數字置信度更高,所以區塊鏈項目常見的做法就是通過捆綁一些高端學者、政府部門、知名院校等進行宣傳,以提高置信度。

除此之外,還可以採用物聯網設備(如區塊鏈晶元)等執行數據的收集和上鏈操作,盡量減少人為參與。

在這裡,我想主要介紹一種提高信息置信度的方式:多方簽名。

多方簽名指一條信息需要經過全部或部分與其相關的用戶進行簽名后,才可以上鏈存證。舉個例子,想把「A學生語文考試得了100分」這條信息上鏈,理論上需要A學生、A學生的監護人、A學生的班主任、A學生的語文任課老師、A學生的同學、其他老師等與信息直接、間接相關,和與信息所屬人直接、間接相關的人全部或部分進行簽名確認,「A學生語文考試得了100分」才可以上鏈存證。

通過對信息360度的簽名確認(類似於績效中的360度評估),可以比較容易的讓一個與A完全沒有交集的陌生人B在看到這條信息時,提高信息的置信度,從而快速建立B對於這條信息的信任(現在很多眾籌平台中有一個專門的欄目,供眾籌人的親屬、同學、同事等來說明情況,就是一種中心化的提高置信度的方式。

與區塊鏈的區別在於,我們有理由懷疑中心化的眾籌平台是否在其中摻雜了假的確認信息,而在區塊鏈上,簽名者可以通過公鑰確定,且對應的私鑰只有簽名者才知道)。當然,這種多方簽名的方式會給用戶造成一定的學習成本和使用成本,在實際使用中會產生很大的阻力,需要同時為用戶提供相應的利益才可能成功。

(3)信任傳遞效率

信任傳遞效率指的是信任在多個有間接關係、有直接關係但不熟悉或完全陌生的主體間建立的成本和速度。比如,A學生語文考了100分,A學生的任課老師、班主任、父母都是絕對相信的,但當A學生的任課老師把這個信息告訴自己的孩子時,對信息的信任就會減弱,老師的孩子有可能會覺得這個信息是自己的家長為了激勵自己學生而編造出來的。

當A學生把這個信息告訴完全陌生的第三方,比如他要申請的國外學校時,第三方對於信息的信任會更弱,往往需要學生提供其他材料予以證明(提高置信度)。而通過區塊鏈傳遞信息,在可信的主體背書(例如學校。當採用有效的多方簽名策略時,甚至不需要可信的主體背書)和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性雙重加持下,獲得信息的人可以快速識別和信任信息,而不需要其他如背調、提供更多證明材料等,從而加快信任的傳遞效率。

(4)交易效率

影響交易效率的主要有兩方面:信息的對稱性和信任傳遞效率。很多文章認為區塊鏈可以解決如信息孤島、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但我認為信息是否對稱取決於擁有信息的個人或機構是否願意公開信息,區塊鏈在其中的作用比較有限。

區塊鏈在交易中,核心解決的就是前文提到的信任傳遞效率的問題,在同的信息對稱度下,區塊鏈通過提高信任傳遞效率,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四、案例分析

區塊鏈在國內的主流應用方式是作為一個可信的分散式資料庫,在這一背景下,區塊鏈項目的核心就是數據從哪來,數據怎麼用。

目前區塊鏈+教育的一個主流思想是「記錄—評價」,在這一思想下,數據從學校來,用在對學生的評價中。

如果大家從兩三年前就開始關注區塊鏈,會發現有很多區塊鏈+教育的文章是基於「記錄—評價」思想衍生出來的,如區塊鏈+證書、區塊鏈+教育大數據,那麼為什麼直到今天,依然沒有優秀的解決方案出現呢?

其實,單從「記錄—評價」思想本身來說,這一思想是正確的,符合區塊鏈特性和教育的個性化發展趨勢,我也曾深受這一觀點的影響,但後來在思考和實踐中發現,這一思想本身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我們從評價,也就是數據怎麼用來分析。什麼樣的評價才需要,或者說值得使用區塊鏈呢?

參考上文對「多方參與的交易」的解釋,類似學生提供數據,產出的評價結果用於學生進行自我改進的場景,不值得使用區塊鏈。在「記錄—評價」的思想下,最能體現區塊鏈價值的,是人才的選拔場景,通過使用區塊鏈,可以讓選拔人才的機構(學校或企業)脫離通過成績、學歷選拔人才的方式,轉而更關注人才可信的過往經歷、綜合素質、技能等,而選拔方式的改變,又會影響到人才的培養方式,促進培養方式逐步向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的方向發展,二者相互促進,良性循環。

但是,這一最適合區塊鏈的評價場景,確是最難實現的。一方面,教育是強國之本,國家對任何與教育相關的改革都慎之又慎,更何況改變如中考、高考等考試形式的選拔方式,而且客觀來說,當前無論是人才儲備、經濟基礎、教學模式,都很難支撐這種選拔方式的轉變。

另一方面,選拔方式的轉變非常敏感,需要漫長的、逐步的推進,以及嚴格的監管,以讓社會習慣和接受,前幾年僅僅是大學自主招生規模的提高,就有大量擔憂和否定的聲音。

可見,通過區塊鏈數據而非考試選拔人才,無論是國家政策層面,還是社會輿論層面,都需要十分漫長的過程,企業在其中能發揮的作用比較有限,借用梁寧老師的話,這個事是值錢的,但不是賺錢的,可能很少有企業或者投資人能忍受這種以十年計的漫長付出。

當然,除了高考這種人才選拔方式外,出國留學、大學自主招生也是適合區塊鏈的場景,但構建能夠被國內外高校認可的區塊鏈項目難度依然很大,且與之相關的學生數量只是少數,這進而影響到了我們接下來所要說的,數據從哪來。

在「記錄—評價」的思想下,數據主要來自於教育機構的錄入。但一方面,教育機構的核心訴求主要在於招生和對學生某方面能力的培養,區塊鏈在其中很難起到作用。另一方面,可能收益於區塊鏈技術的學生又很少,在教育普遍工作強度較高的現狀下,教育機構並沒足夠的利益驅動其將數據登記到區塊鏈上。

除此之外,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下,學生的數據往往依賴於老師人工錄入和編輯,而多方簽名也存在著增加教師、學生、家長的工作負擔和認知負擔的問題,所以,數據的置信度問題也不能很好的解決。

綜上,從長期看,將區塊鏈應用在「教育—評價」中是符合教育發展趨勢的,也是可能取得巨大成功的,但至少在未來數年內,需要企業不計回報的投入、政府逐步的介入、專家的不斷論證和教育機構的無私配合。

參考文獻:

劉潤:《為什麼「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