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探索:橫看成嶺側成峰

了解區塊鏈,做一個敏銳的先知先覺者,發現新時代的機遇。本文筆者將以更加系統的方法論,從外到內,從宏觀到微觀再到宏觀,從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逐層與大家剖解區塊鏈知識。

關鍵詞:blockchain ,區塊鏈,治理模式,信用模式,去中心化,社會合作,公司制,價值分配,記賬權

時代的發展是以不斷推陳出新湧現各種新事物為標識。一方面,人們在認識這些新事物的時候,總是不自覺地用衡量舊事物的標準來觀察和評價它們,殊不知很多新事物的產生時常帶來新的標準;另一方面,由於人們知識和視角的局限性,在認識新事物新觀念中難免會像盲人摸象一樣局限而不自知。

這兩種現象在人們認識區塊鏈這樣複雜多層次的新事物中尤其明顯。我也曾對區塊鏈這樣的新事物感到很迷惑,特意查閱不少介紹區塊鏈的文章和書籍,但依然發現它們逃不脫上面兩個方面的限制。索性自己來寫一篇介紹區塊鏈的文章,嘗試跳躍那兩大局限,一方面讓更多人全面地理解什麼是區塊鏈,另一方面也是對認識新事物方法論的探索實踐。

方法論

為了更好地介紹區塊鏈這樣的複雜多層次的新事物,我們必須採用更加系統的認識方法論,在這裡我們先講解這種方法論:

  1. 我們從感性出發,站在外部觀察它的屬性來獲得一些總體的認識;
  2. 我們需要明確區塊鏈這種人造新事物存在的目的是什麼(或者說它要解決怎樣的問題);
  3. 圍繞區塊鏈的目的從內部分析它的組成部分和組成部分之間的結構關係;
  4. 我們再回到整體層面,並展望未來,探索區塊鏈將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接下來,我們將運用這個方法,從外部到內部,從宏觀到微觀再到宏觀,從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的逐層來探討。

區塊鏈探索

1. 整體感性認識——區塊鏈的屬性

區塊鏈是什麼和為什麼(深度)

很多人都聽說過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有的盲人說大象是一種蛇;有的盲人說大象是一堵牆;也有的盲人說大象是一把扇子。

站在區塊鏈這樣一個新興事物面前,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也是這樣的盲人——有的人說區塊鏈是一種分散式資料庫;有人說區塊鏈是類似於TCP/IP的基礎互聯網協議;有的人說是一種新型賬本;有的人說區塊鏈是類似於公司制度的生產關係。

不同人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不同的區塊鏈。在感性的總體認識下,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來觀察,我們篩選出以下四點對於區塊鏈特性和定義的介紹:

  1. 一種自治開放沒有層級結構去中心化的組織管理形態,它是公司這種組織形態的進化版本;
  2. 一種不可篡改的分散式賬本,它是複式記賬法的升級形態;
  3. 一種基於互聯網的可編程的價值分配網路,可以稱作是互聯網2.0;
  4. 一種不需要引進第三信用中介基於代碼理性的信用體系。

2. 掌握目的——區塊鏈的目的

認識一個人造事物最好的方式莫過於理解它的目的用途,我們經常不自覺地用目的來說明一件事物存在的原因。

這是典型的目的論,它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確,在不包含人參與的純自然科學中,目的論已經被宣判死刑,但在人參與的社會科學中,目的論仍大有用武之地,事物內部種種複雜的組成和結構都是圍繞著這一目的展開的。我們可以借用這種目的論來將目的作為我們介紹的核心。

在弄清楚區塊鏈的目的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區塊鏈出現之前存在的問題:在社會合作中的信任問題。

在社會合作中,人與人之間大多是非常陌生的,僅僅靠兩方之間建立起信任關係來保證合作進行,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因此,各種第三方信用中介應運而生——它們的存在就是為了讓兩方建立起信任機制,並成為社會合作的基石。政府、銀行、房產中介、電商平台、打車平台等都是這樣的信用中介。

無數的人將自己的相關信息和權利授權,給這些固定的信用中介,並交由他們集中處理,從而賦予了這些第三方信用中介高度可信的基礎。這些信用中介為了降低內部的交易成本,大多數是採用層級性管理體制——由一個中心決策層統一領導,層層下髮指令,從最高管理層不斷往下到最底下的執行層,呈現出一個金子塔型的人員分佈。

在傳統社會中,第三方信用中介普遍存在。它們為兩方合作提供了信息互通、監督公證等信用中介作用,成為了社會結構中的關鍵節點,對社會發展和穩定發揮了巨大推動作用。但是,它們的缺點也很顯而易見。

缺點一:第三方信用中介實際上增加了兩方合作的成本,比如通過銀行匯款會產生較多的手續費,互聯網平台打車會收取司機較多收入提成,在法院訴訟需繳納訴訟費等。

缺點二:這些信用中介既是殘酷市場競爭中的選手,要時刻要面臨種種的市場和本身管理的風險,又是社會結構的關鍵節點。這些信用中介一旦發生風險,則很可能會造成巨大的社會衝擊甚至動蕩。例如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閉直接引發了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近期Facebook用戶密碼大規模泄露也給用戶帶來巨大的隱私安全威脅。

缺點三:來自於信用中介內部結構中層級性管理體制。正是由於這種層級性管理體制金字塔形權力架構,從而導致了收入分配的倒金字塔現狀——社會中大多數人擁有少部分社會財富,而極少部分人則擁有大多數社會財富。這也正是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的根源。

在上次經濟危機的起點——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倒閉后的第六周,中本聰發布了區塊鏈的創世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先進系統》,標誌著區塊鏈的誕生。

在該論文中,中本聰提出了一套解決上述依賴第三方信用中介的信用體系中問題的方法——從根本上去除第三方信用中介(去中心化),建立一套依賴代碼理性和民主監督的新治理體系,從而構建一種新型社會合作組織架構,補充甚至替代當下資本主義社會中基石般的公司制。比特幣正是第一個運用新信用體系的組織體系,它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區塊鏈應用。

3. 內部分析——區塊鏈組成機制

區塊鏈是什麼和為什麼(深度)

1)節點

區塊鏈可以說是互聯網的升級版本,和互聯網一樣是由不計其數的節點聯網而組成。人們可以可以通過一台安裝了相應區塊鏈應用軟體(比如:比特幣核心)聯網電腦或手機成為這個區塊鏈應用的節點,從而參與這個區塊鏈應用的具體社會合作活動。

比如:當用戶下載比特幣核心這款軟體后,就可以加入比特幣網路進行比特幣生產和價值交易。通過互聯網連接起來的節點形成了區塊鏈網路的實體結構。

但區塊鏈網路中的節點比互聯網中的節點更加複雜,它不僅具有互聯網節點的機器屬性,還有市場經濟中經濟人的屬性——即這些節點會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以及會對各種機製做出反應。實際上,市場就是由眾多的交換者組成,這些交換者也是市場網路中的節點。

總之,區塊鏈中的節點是互聯網節點和市場節點的綜合,具有人機兩方面屬性。因此,區塊鏈網路不僅僅是像互聯網那樣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治理制度。

為了方便各位理解,我們避開技術細節,從機制層面來分析,並嘗試用區塊鏈網路來改造打車軟體滴滴的案例來輔助說明。

2)交易、記賬、token(憑證)、智能合約

歷史證明市場機制是人類社會最好的大規模分工協作機制,公司的存在是為彌補市場機制中交易成本過高的不足。而區塊鏈的出現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從而使市場機制進一步延伸到社會的毛細血管中。

市場機制的核心之一便是廣泛存在的自由交易,區塊鏈節點和節點之間最基礎的交互也是自由交易。信息交流、轉賬匯款、買賣商品等這些都是屬於交易,這些都可以在區塊鏈網路中發生。交易的目的是大家各取所需達到價值的重新分配。交易可以進行的前提是價值的量化和記賬法支持。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人們用貨幣價格來量化商品的價值,用貨幣的轉移來對交易價值轉移進行記賬。比如:張三從李四那買了一個蘋果,花了5元錢。首先這個蘋果的價值被量化成5元,其次李四得到的5元鈔票正是一種記賬的憑證(即整個社會欠了李四價值5元的商品)。在這一過程中,人民幣就是token的一種,它是一個交易體系中衡量價值和記賬的標準單位。

在區塊鏈網路中往往會發行獨立的token(同樣地,一個人持有的token就代表該人可以在這個區塊鏈網路中索取對應token價值的服務)。

這種token是區塊鏈網路內衡量價值和記賬的標準單位,但和人民幣等法定貨幣又有很大區別:

第一,區塊鏈token的發行是根據該區塊鏈所預先設定的演算法體系來決定(改變這一演算法體系就像很多憲政國家大規模修憲一樣困難)。相對於人民幣等法定貨幣來說,token的發行更加理性和可預測(歷史上大多數國家的法定貨幣都存在超發和濫發現象,但區塊鏈的token基本不存在這種情況)。

第二,區塊鏈token是一種可被精確細分的電子憑證,沒有像紙幣那樣的實體。

第三,區塊鏈token還具有股票的性質。這體現一個區塊鏈網路會發行限定數量的token(比如:比特幣總發行量為2100萬個),隨著該區塊鏈網路被使用的越來越多,那麼該區塊鏈網路整體的價值就越來越大,該區塊鏈的token價值也會隨之升值。這也是當前各種炒幣投機現象的根源——炒幣抄的其實就是一種新型股票,它對應了該區塊鏈網路的價值。

在區塊鏈網路中,每一筆交易都伴隨著token的轉移——由一位所有者轉移到另一位所有者。每個人都會在交易過程中,留下自己的電子簽名,並形成唯一隨機數列供下一次交易使用。這樣每一單位token的交易就會形成一個可以溯源的交易鏈。交易鏈的存在讓整個區塊鏈網路價值流動變得清晰,也加強了這個體系的抗篡改性。

交易總是與合約的產生同時發生。從合約歷史的發展角度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口頭合約、書面合約和智能合約。

口頭合約指的是日常生活中廣泛存在的約定,比如:兩個人約定明天下午去看電影。

書面合約是一般是在法律框架下籤訂的協議,比如:小明從小紅那裡借了5元錢時打的一張欠條。

智能合約是在法律框架下並使用了代碼邏輯來自動履行的合約,最常見的是炒股中股民設定股票拋售的價格,一旦股票價格達到這一數值,則會自動拋售。

智能合約相比於傳統書面合約是一次巨大的飛躍,它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從源頭上防止了客觀類型交易中道德風險的發生,最重要的是它的大範圍使用讓整個人類社會走向更加理性——由原先的法制理性擴展到法制理性和代碼理性相結合。

智能合約基於區塊鏈可編程的屬性和去中心化屬性實現的,它屬於交易的一個環節,只能大範圍存在於區塊鏈網路中。這是因為區塊鏈網路中沒有一個權力獨大的節點,每個節點都必須遵守該區塊鏈網路中的內憲法,並接受其他節點的即時監督制約,從而保證了智能合約的即時理性和即時公正(不遲到的理性和公正現象)。

反之,在傳統組織類型中,由於中心節點受到的約束來自於法律和市場等後知後覺的監督制約,從而讓中心節點本身成為智能合約可信性最薄弱的一環,充滿了道德、市場、經營等的風險因素。因此,傳統組織的智能合約必然無法和區塊鏈智能合約競爭。

3)共識機制

在前面我們分析了區塊鏈中沒有引入第三方信用中介以及層級的管理體制,這就意味著所有的節點必須是對等的,不存在固定的中心節點和邊緣節點之分(如果存在的話,則會慢慢形成一種第三方信用中介和層級管理體制)。在打車業務中會產生很多交易,由於在這個打車區塊鏈網路中,不存在像滴滴這樣的固定的信用和數據中介,原先由滴滴公司處理交易數據及資金價值分配的職能,就必須交給區塊鏈網路中其他節點來行使。

那麼,有哪個節點來完成這樣的職能?

這就需要在創建這個區塊鏈網路時預先設定一個共識機制,從而明確滿足什麼條件的節點可以來完成交易數據(也就是記賬)。例如:比特幣的共識機制是POW(工作量證明),即通過節點的CPU進行隨機散列運算(可以理解成用電腦去求解一道很難的方程式),CPU的算力越強則越可能更快地得出正確結果,從而成為記賬的節點。(類似於開採金礦,設備攻功率更大的開採商則越可能收穫更多的金礦,所以這一個過程在比特幣中也叫做挖礦)。

還有很多其他的共識機制,比如以太坊的權益證明機制(POS)、EOS的委託權益證明機制(DPOS)和實用拜占庭容錯機制(PBFT)等。但不論共識機制的形式如何變化,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它通過競爭機制來選擇更加誠實可靠的記賬節點。

4)激勵機制

由於節點都是趨利避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記賬會消耗節點精力上或經濟上的成本,因此,必須有一套激勵機制來覆蓋這一成本並給節點帶來獎勵收益。

很多區塊鏈網路都會給予處理交易的節點兩方面的獎勵:一方面是交易費(當然也是以token形式發放),另一方面是獲得新發行的token。

比如:在比特幣中,完成處理交易處理的節點一方面會消耗電力成本,另一方面會獲得交易費和新發行的比特幣作為獎勵。這個過程就相當於礦工挖礦,雖然消耗了一些體力,但獲得了價值更大的工資和挖到的金礦,從而有促使礦工保持熱情和動力投身於挖礦事業中。

5)區塊和鏈

在區塊鏈網路中不存在固定記賬的節點,因此通過共識機制選出來的節點是臨時的,它只能處理在規定時間內區塊鏈網路中產生的數據。這就像一輪又一輪的比賽,在一輪比賽獲勝的節點獲得這輪比賽時間中區塊鏈網路中產生的數據的處理權(記賬權)。

在比特幣中,每十分鐘進行這樣一場基於POW共識機制的比賽,得出一個處理這十分鐘比特幣網路中產生數據的節點。

該節點處理交易數據(記賬)的結果就是形成一個新的具有唯一編號的區塊(類似於賬本上記錄賬目的頁面),並將該區塊向全網廣播。一旦得到其他節點的認可,那麼該區塊就會被加在上一個區塊的末尾,這樣便逐漸形成了一條由區塊組成的鏈。

由於區塊都是基於上一個區塊生成的,如果有人想篡改一個區塊上的數據,那麼它就要重新生成後面所有的區塊並被其他節點所認可。這就決定了惡意篡改的成本非常高,且篡改的收益遠遠小於成本,因此區塊鏈數據具有不可篡改的特點。

6)分散式儲存機制

區塊鏈組織中信息包含兩種:記賬信息和一般信息。

記賬信息是反映組織中價值流動的信息;一般信息就是除了記賬信息以外的其他信息,比如:一篇論文、一系列經濟數據、一張圖片等,其本身就是一種價值。由於沒有中間機構的中心資料庫存在,所有的數據必須由節點存儲。區塊鏈採用了分散式資料庫的儲存模式,讓每一個節點都可儲存區塊鏈所有數據。

這很類似於細胞存儲DNA的機制——每個細胞都擁有生物體的整套DNA,而區塊鏈中的節點就相當於細胞,節點中儲存的信息就相當於DNA。在實際應用中,為了節省儲存空間和提高讀取信息的效率,很多輕節點只儲存了區塊鏈信息的散列值,也就相當於儲存了區塊鏈這個詞典的索引。

這種儲存機制的目的在於:

  1. 讓數據具有冗餘性,防止數據的丟失;
  2. 讓每個節點都可以成為數據管理員,從而起到對篡改數據行為的監督防範作用,進一步奠定節點在區塊鏈網路治理的監督權力。在區塊鏈打車應用中,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客戶端查詢所有的交易記錄,並且在我們的客戶端上有許可權下載所有的這些交易記錄。

7)隱私模式

分散式儲存機制讓隸屬於某區塊鏈的所有節點都可以查詢全部交易記錄。為了保護用戶隱私,區塊鏈必須有一套合理的隱私模式來保證使用區塊鏈的用戶個人隱私不被泄露。

區塊鏈的隱私模式如下:

區塊鏈是什麼和為什麼(深度)

不同於傳統隱私模型,區塊鏈的新隱私模型中將交易信息和用戶的身份信息之間的通過匿名映射的方式對應起來,以保證區塊鏈網路只可對交易信息的可見性,而不可據此追溯出是由誰發出的交易信息,從而保護了用戶隱私。

4. 未來視角——區塊鏈未來的作用

以上我們是站在區塊鏈內部,通過認識它的組成部分來探究它。

但是,就像我們介紹電腦一樣,如果太過於強調它的內部構造,則會讓人在技術細節中迷失方向,最終仍然不知道電腦究竟是是什麼。要想更加清楚地明白區塊鏈是什麼,還需要我們跳出已存在事物的邏輯,站在未來的角度,發揮我們合理的想象,看它能帶給我們怎樣的未來。

在一開始我們分析區塊鏈目的時,我們明白了區塊鏈是為了解決第三方信用中介存在的問題,而創造出的一套去中心化治理模式。

這種治理模式和公司制形成了競爭關係,它們之間的比較如下表:

區塊鏈是什麼和為什麼(深度)

從歷史發展趨勢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兩條規律。

  1. 人類文明是由專制集權向民主平權化方向發展,民主平權的精神和原則逐漸從社會頂層的政治層面走向社會基層組織層面;
  2. 人類社會變得更加理性。理性準則越來越延伸到社會每一個角落,成為社會基石中的基石(這些理性包括法治、代碼邏輯和科學的廣泛運用等)。

當我們從這兩條歷史規律出發,在結合區塊鏈的種種屬性和作用,我們可以大膽地得出一個以下結論:

在區塊鏈和公司制競爭中,必然是區塊鏈越來越佔主導,公司制逐漸成為區塊鏈的一種補充,雖然當前區塊鏈還是處於剛滿10年的萌芽時期。

對於個人來說,在區塊鏈成為主流時,大部分人將不再以工資為謀生手段,而是轉變為手中持有token的價值增值。大部分人將更加自由自主自覺地參與到社會活動中,而不是以一種像現在一樣固定的職業參與其中,更像是自由職業者。這是一種生產方式的提升,就像奴隸制走向封建制在到資本主義制度一樣。

區塊鏈誕生於上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開始絕非偶然。它的使命就在於彌補當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權力過於集中,而導致價值分配體系的扭曲和巨大的收入差距——少部分佔有了絕大部分的財富價值。

當區塊鏈這種治理模式代替公司製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石時,我們可以預見:由於區塊鏈的平權機制將分配價值這一權利歸還給民眾,從而塑造了一個更加公平的分配體系和更有效率的合作機制。屆時,社會收入差距將會大大縮小,從而在源頭上有效防範周期性經濟危機的爆發。

後記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我們觀察區塊鏈這樣一個複雜的新興事物確實正如蘇軾這首詩中描寫那樣撲朔迷離,在時間、空間、邏輯和概率空間上都是充滿種種複雜。區塊鏈的複雜細節也遠不止我們上述提到的那些,要想更加全面地了解區塊鏈還得讀者們自己更進一步深入。

就像一個禪宗公案講的那樣,我們並非說明清楚了什麼月亮,而只是用我們的手指指出了月亮在哪裡。而月亮究竟是什麼樣,還需要每個人自己去看。

我們都是用有限的理性來探索這無限的不確定未知,這其中難免會有疏漏錯誤之處,還請讀者不吝指出,歡迎進一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