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內測一鍵清除,運營者該如何看待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微信公眾號的每一次更新,都牽動著眾多運營工作者的心。而這次,微信內測公眾號「一鍵清除」的消息傳出后,不同level的運營者們或喜或憂,那他們又該如何應對這一改動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聽說微信又在測試新功能了,這次更新,可能又會讓一批運營者欲哭無淚。

「你有多個關注的訂閱號長時間未讀,可以選擇不接收文章推送。」

當這樣一個提醒出現在訂閱號界面時,點開這個提醒,你會看到一個你長時間不閱讀的公眾號列表,只要點擊就可以批量選擇不再接收他們的文章。

微信「一鍵清理」的新功能意味著什麼呢?

據微信官方透露,目前新功能還處於內測階段,只有部分iOS用戶能收到此入口,推送條件為用戶長時間不閱讀的訂閱號過多。

其實,這也不算是什麼「新功能」,不接受訂閱號文章這個功能在原有的菜單設置裡面也有,只不過是一個相對隱蔽的存在。而這次微信內測的,不過是把這個功能「主動」放到用戶面前來——「公眾號看不過來?我們幫你一鍵清理!」

對此,微信的解釋是:用戶長時間不閱讀的公眾號過多,這些公眾號在用戶消息列表中的存在,會影響用戶對內容篩選的效率,阻礙用戶迅速找到想看的內容。這個新功能能夠減少用戶尋找內容的時間,提升閱讀效率和用戶體驗。

站在用戶角度,公眾號的批量屏蔽功能很厲害,雖然沒有一鍵取關公眾號,但是一鍵取關了不想看的內容,大大地提升了閱讀效率,當然也算一件好事。畢竟內容躺在手機里,要看的話早看了,尤其是日更公眾號,積累99+,用戶可能連點開的慾望都沒有,直接左滑刪除。

對於運營者而言,這些長期不點開閱讀的用戶並不構成公眾號的閱讀量,所以實際上也不會有什麼影響。大致意思就是「反正你三個月都沒點開,也就不期待你在三個月零一天的時候會出現了」,還可以順帶幫忙清理一波殭屍粉。

這就讓一些運營從業者不理解了。誰能保證「殭屍粉」不會復活呢?說不定一篇爆款就能喚醒沉睡用戶,進一步發展成忠實粉絲。而微信這個一鍵屏蔽功能,用戶不再接收公眾號文章,可能也就讓用戶和公眾號徹底失去了「偶遇」的可能。

因此,有從業者直接表示:乾脆痛快一點一鍵取關,這種半死不活的過渡狀態實在難受。又不是取關,用戶又不能閱讀,讓用戶徘徊在公眾號的門外的機會都不給。

畢竟,能夠使用「選擇一鍵屏蔽」這個功能的用戶,說明用戶本身其實是「活的」而不是真正的「殭屍」,只是缺乏喚醒的機會而已。

萬一某天某用戶在朋友圈看到一篇好文章,點進公眾號主頁準備關注,結果定睛一看「已關注」。這時候用戶就會猶豫,到底要不要再次接收這個公眾號的文章呢?如果它內容足夠好我也不會「一鍵屏蔽」啊。

在被屏蔽之前,運營者能做些什麼?

當然,凡事皆多面。每次微信的重大改版,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對於那些頭部大號而言,肯定是利大於弊。為什麼這麼說?試想:在用戶批量屏蔽一些公眾號之後,同樣是每天推送內容,頭部大號的用戶接收優先順序卻提高了,相當於粉絲價值變高了。

事實上,無論哪個平台,擁有多少流量,絕大多數最後只是被極少數的頭部瓜分而已。那些中腰部的內容創作者們,生存艱難忐忑,微信也一樣。對於中腰部公眾號來說,這次改版可能就是一個分水嶺,如果沒有辦法喚醒沉睡用戶,要麼面臨「終身監禁」,要麼重獲新生,要麼永墜冷宮。

而這次微信內測的批量屏蔽功能,出發點就是提升用戶體驗,這也是微信這麼多年一直非常重視的一個維度。微信每次改版或者更新,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用戶效率,但提升效率的本質問題是什麼?就是內容對用戶是否具備吸引力,內容和服務始終是王道。  

所以,對運營者來說,在這個功能正式普及之前,如何提升用戶活躍度和用戶粘性,讓用戶更加主動地搜索你,甚至等你更新,除了輸出優質內容、努力製造爆款或者小而美的精品以外,精細化運營就不得不上升到一定高度。

比如很多公眾號通過遊戲來留存用戶,維護用戶體驗,像是之前的「貪吃蛇大作戰」、「誰是卧底」之類,就通過遊戲很好的把用戶留在了公眾號,保持用戶每天一定的活躍度;還有一些類似「每日故事」的形式,或者每天分享一首歌、一首詩等,這種「小而美」的東西反而更有特色。

對於內容創作者而言,只有擁有了自己的風格與特色,才能夠在清一色的公眾號里脫穎而出。優勝劣汰本就是生物圈的正常運行規則,如果有內容創作者因為這個微信新功能而就此消失,也說明,可能本身就不適合微信內容生態圈。

頻繁觸動公眾號 微信在下什麼棋?

微信公眾平台已經存在了7年。這7年來,微信一直不斷在調整和完善微信公眾號業務板塊的各項功能。

最開始的公眾號沒有常閱讀的公眾號展示欄,採取的也不是信息流形式。比較大的變化是公眾號詳情頁的調整——菜單欄上移。詳情頁顯示的內容更多,也縮短了用戶查看歷史消息的路徑,對運營者來說,可以增加長尾流量的曝光。

去年12月,微信7.0版本將公眾號文章右下角的「點贊」,換成了「好看」。今年3月,公眾號文章右下角的「好看」又變為「在看」。打通了「訂閱分發」和「看一看」的內容池,用戶可以在「朋友在看」中給排在前列的好友點贊,被點贊也可以收到提醒。

除了具體內容板塊,今年5月,微信還降低了流量主門檻,以前需要5萬粉絲才能開通廣告功能的要求直接降到500粉絲,同時提升流量分成比例,公眾號原創文章流量主按照原創文章單日廣告收入流水的70%比例分成,不設上限。

這更加刺激了那些「新號」以及中腰部的內容創作者們創作優質內容,提升流量變現能力。

微信之所以如此重視公眾號板塊,幾次大改公眾號業務,部分是因為微信用戶在公眾號的停留時長。

作為一個社交平台,除了日常社交溝通以外,想要留住用戶不轉向抖音、微博這類平台,微信就必須有足夠好的內容來提高用戶粘性,讓用戶在社交之外的娛樂休閑需求也能在平台解決,甚至包括提升學習教育需求等都囊括。

而要想廣泛觸及各方面內容,最主要的還是依靠內容創作者們,微信不可能自己滿足十幾億的閱讀內容需求。

對於微信的內容生態而言,鼓勵優勝劣汰,淘汰那些冗餘、非原創、質量差的公眾號,這樣才能保持整個生態的活力。

只有擁有了足夠穩定的內容,才能擁有穩定的流量,才能穩定的商業變現。

作為一個社交平台,微信已經擁有11億的日活,面對如此龐大的用戶數據,微信的每一步肯定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被稱為「產品之神」的張小龍在去年年底的微信公開課上說:

「我一直很相信通過社交推薦來獲取信息是最符合人性的。在現實中,我們大多數信息都是從周邊的人那裡獲得的。」

所以,新功能的設計理念也是讓一部分人為剩餘的大多數人挑選內容,從而減少大多數人尋找好文章的時間。只不過,這一次,平台充當了「周邊人」的角色,主動提醒用戶篩選,提升閱讀效率。

當然,即便擁有再大的資料庫,能夠進行精確的分析、調研,微信也無法保證每一個功能都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做到讓每一個用戶滿意。比如,對於之前微信公眾號改成信息流之後,很多網友抱怨在移動端觀看體驗不佳,會錯過很多文章,因此只能在電腦端閱讀。

那麼,這次的批量屏蔽又將如何呢?會不會像之前的信息流一樣,又被改回列表模式?最終這些,都是用戶用手來投票。

總之,平台的每一次更新變動,對於內容創作者來說都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這次批量屏蔽也是給運營者第二次機會,靠爆文喚醒的有可能不是潛在用戶,而是只看爆文的用戶批量給用戶再次審核,是否需要屏蔽,創作者的公眾號有價值,那麼即使不是定期推送,也有可能被留下。還是那句話,內容和服務始終是王道。

#專欄作家#

小謙,公眾號:小謙筆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土豪網創始人,互聯網觀察員,數十家科技媒體專欄作者。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