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回歸,情懷滿滿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帶著2.4億份等待被喚醒的情懷,人人回歸了。

再見,人人網!你好,人人!

併購一年後,新人人正式回歸。在全網上線的12月份,朋友圈裡不出意外地被刷屏。一群80、90后紛紛留言感慨著自己的情懷往事。

2019年對於90后的人人用戶而言,已經是到了而立之年,在人生的新路口上免不了唏噓,還有哪裡比人人更適合的地方呢?人人歸來真會挑時間。

01 人人的「配方」變了嗎?

在人人沉澱的2.4億用戶中,大家最為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過往的青春和回憶有沒有變味、還能不能找到?在人人App的說明中是這樣介紹的:人人回來了!帶著過往的歷史記錄和全新的使用體驗回來了!

人人團隊在採訪時表示「為了不辜負每一份等待被喚醒的情懷,人人App團隊沒有採用簡單省力的「輕裝上陣」方案,而是沿用笨辦法,將人人網以PB計的數據規模、幾千台伺服器、數千萬行代碼一一梳理、遷移,用近一年的時間守護每一個人的寶貴青春」。

一些登錄的老用戶感慨數據的完整。同時也為當年的青澀、「中二」臉紅。還有對當年的生活、愛情記錄感到慌張的。短暫的臉紅耳熱之後,大家也冷靜了下來,當年用數碼相機、文字記錄的青春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寶貴,真要刪除了也就失去了最後的記錄。誰的青春不迷茫,青春的美恰來源於這份純真。

人人團隊非常體貼的注意到用戶的感受,他們主動加強了在用戶隱私上的功能:對於一些「尷尬」的回憶,用戶可以選擇「可見半年」的設置,一鍵開關,了無痕迹;另一方面也將更多的控制權交還給用戶,是否可讀取地理位置等都由你說了算。

在人人,你可以重新翻看曾經走在校園林蔭小路的日子、熬夜埋頭實驗室苦幹的歲月、嘻嘻哈哈的宿舍夜話;你可以重新記起當年總在偷偷刷著誰的狀態更新、總在等待誰的私信響起、誰又瀏覽了你的最新上傳相冊……

一番體驗后,筆者已經喜歡上了不用分組、不用設置對誰可見、不用屏蔽誰的那份「想說就說」的輕鬆和暢快。

02 是人人與生俱來的溫暖屬性

人人甫一上線,就有人站出來說,情懷不是人人的「救命良藥」。殊不知,情懷恰恰是人人無可比擬的一筆寶藏。

誕生伊始,人人就與情懷息息相關。對於80后、90后和人人接觸最親密的這些人群而言,人人已經不只是一種社交工具,更多是化為了回憶和青春符號的一部分,承載著保存珍藏的功能。

在人人,你可以重溫學生時代的熱血無畏。那些關於學術前沿、社會熱點的討論,每一次都讓身處校園的我們血脈僨張:汶川地震、香港回歸十周年、北京奧運會……國家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也在這一次次的激烈討論中潛移默化地成長。

在人人,你甚至可以重新找回校園時代的精神偶像。因為對於80后、90后的學生而言,人人就是最好的社區。它讓我們「開眼看世界」、學會成熟學會長大;第一批規模性出國交換和留學的同學,通過人人傳播著自己在海外看到的一切;走上社會工作崗位的同學,則在人人上講述著殘酷和收穫.…..多少人因為這些內容而重新調整了自己的人生規劃。

在社交網路豐富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需要一個安靜而熟悉的地方、尋找歸屬感、尋求共鳴。在人人,你的好友不是保持冷靜的工作夥伴、不是陰晴難測的領導客戶、不是帶著各類面具的陌生人。他們是曾經一起出操、一起社會活動、一起熬夜背書的同學師長,有更多「集體記憶」,有更多相同志趣,有更多認同的思想理念。

在人人,人們不再有「社交恐懼」。在這裡,有青春,有溫暖,是紛繁世界中的心靈之地。

03 情懷能救人人的「命」嗎?

情懷的喚醒潛力巨大。據官方透露,在即便沒有正式版本更新的時候,人人依然保持著規模巨大的日活量。而新版本發布后,人人的日活更是達到一個高峰,人人這座火山正在醞釀新的爆發。

在人人2.4億用戶中,絕大多數是大學生,是最優質的用戶群體。數據顯示,從恢復高考到2018年累計大學生畢業人數只有約1.04億(1977-2017累計9512萬,2018年890萬畢業生畢業)。這些人如今已經成為具有社會影響力和一定經濟基礎的高價值人群。而這些高價值人群,大多數都已經是人人的用戶。

更為要命的是,人人保留了這2.4億用戶真實而完整的同學關係鏈,承載了2.4億用戶的青春和回憶。這些關係和數據都是引發鏈式反應的導火索,這是其他社交工具完全不具備的。

從社交產品的角度看,校園社交「實名認證、真實社交」的屬性,基於同班、同校的邏輯,要比微信「搖一搖」、探探「附近的人」等社交方式更為健康和輕鬆。在人人,人們將重新找回更多兒時、中學、大學的同學和校友,懷念起逝去的青春,訴說離校以來的心路,探索人生下一個十年。「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人人的「情懷」讓它在如今浮躁的社交爭奪中顯得更有人情味、更讓人安心和輕鬆,回歸「純粹」,也將是人人重回社交賽場的關鍵助力之一。

#專欄作家#

吳懟懟,微信公眾號:吳懟懟(esnql520),前澎湃新聞記者,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17年度作者,新榜2018年度商業觀察者,資深媒體人,專註互聯網內容、品牌與公關領域個性解讀。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