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2016年的繁華,內容付費將何去何從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內容付費的增長趨勢不變,只是尚未到規模爆發的臨界點,但在某些垂直細分領域將會有爆發。

2016年被成為內容付費的元年,元年的說法雖不準確,但確實概括了2016年內容付費領域的風生水起。從分答、知乎 Live、得到等平台的嶄露頭角到喜馬拉雅 FM 首屆「123 知識狂歡節」的大放異彩,內容付費已然成為資本的香餑餑。2017年2月14日,馬化騰透露微信即將推出微信公眾號付費訂閱功能,內容付費再次成為焦點。

內容付費,為何爆發?

內容付費,不是新瓶裝舊酒,內容變得更接地氣、更有價值

內容付費不是近來才有的,買報紙、看電影、聽演唱會等都是內容付費,但這只是傳統的內容付費,當下的內容付費出現以下變化:

1.內容及內容供給方的變化。以往內容的供給者主要為組織,輸出的多為面向大眾的相對標準的內容;現在內容的供給者向個體傾斜,提供的內容多為非標準化的知識、信息和經驗技能分享等。

2.消費場景及消費體驗的變化。過去內容付費的場景更多是線下、一次性的消費,而現在內容付費注重延續性和用戶的參與感,通過線上線下的互動,用戶可以更多維度的溝通,甚至可以從內容中得到服務。

3.商業模式的變化。當下的內容付費改變了以往「免費—引流—收費」模式,用戶直接為內容和服務付費,現金的收割周期大大縮短(內容領域預售、眾籌現象比比皆是),商業模式天生健碩。看看2016年處於風口的風口共享單車和直播,都是變現飛快,來錢快已成為好的商業模式的標配。

正是有了以上變化,內容變得更接地氣,更有價值。

內容付費,提供了信息碎片化和信息過載下用戶高效獲取有效內容的一種可能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內容的產生、傳播、複製成本變低,儘管獲取信息的成本被無限降低,但從海量的信息中篩選出最有價值的信息,卻成為一件成本極高的事情。另外,隨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信息碎片化更加厲害,越來越多的信息表面看來有很多的選擇,但其實就像是噪音一樣干擾著用戶的判斷和抉擇。當用戶對時間成本的關注逐漸超出獲取信息的渠道成本時,能夠為用戶提供高效、專業、精準的內容服務並收取一定的費用成為可能。

免費的餘悸猶在,內容付費或成為治癒焦慮的葯,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為內容付費

市場逐漸教育用戶免費其實是有成本、有代價的,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為喜歡的東西付費。據企鵝智庫發布的《知識付費經濟報告》,55.3%的網民有過知識付費的行為。當物質生活提高,關注更高層次的個人發展和精神需求是必然。

此外,伴隨著新興中產階級的崛起,中產焦慮也隨之產生。對於吃瓜群眾,也是滿滿的寂寞空虛冷、狂躁焦慮熱。而經過我們認同的人開光過的信息、知識、內容無疑是一種美好的「精神鴉片」,暫時緩解了我們的「癥狀」。暫且不論人們在知乎、在行、得到等平台上的「學習」成果如何,人們對信息、知識的焦慮通過付費內容可以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治癒。

內容付費,走向何方?

內容方面深耕垂直化與社交化,構建內容消費的閉環將成為趨勢

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的挑戰在於用戶注意力的爭奪和用戶粘性的培養,滿足稀缺性或者定製服務的內容才值得用戶關注和付費。無論是對增量用戶群體還是對現有存量消費群體,消費升級的機會都在於對各類細分群體消費需求和特徵進行更深入的挖掘,細分消費群體有助於找到藍海市場。這對內容付費領域同樣適用,內容應該更長尾,更有針對性,深耕垂直化才能夠和消費者的需求匹配。

據企鵝智庫發布的《知識付費經濟報告》,對於有過付費體驗的消費者,僅有38%的人表示滿意並還會嘗試。面對大量用戶,平衡好內容的大眾化需求與定製化需求非常困難, 能夠有效的將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與內容生產者以定製的形式連接在一起並形成閉環將是內容付費領域的未來,這也是內容分發平台應該思考的

用戶付費不僅僅是因為內容,還有認同感、儀式感、參與感等方面的情感需求,因而內容從業者需要加強和用戶的互動,通過更多維度的溝通,延長用戶的滿足感,內容社交化自然成為選擇。內容不僅是流量貨幣,也是社交貨幣。不僅內容生產者和用戶要社交,用戶和用戶之間也要進行社交,這是用戶付費的動力也是內容的潛在價值,構建內容消費的閉環將能平衡好用戶的體驗與訴求。

內容平台與內容社群將像AndroidIOS一樣共存

對當前內容進行分類,無外乎兩種,一種是面向廣大用戶提供的內容平台,它追求的是影響力;一種是為特定垂直人群提供的內容社群,它追求的是深度和粘性。這兩種內容形式指向的商業目標是不同的,前一種是流量和品牌的生意,后一種是社群的生意。在內容付費領域,要麼成為強有力的平台方,要麼成為優質內容的供給方。

在內容平台方面,除了早期入局的在行分答、喜馬拉雅、知乎live、得到外,幾乎所有的大小巨頭都湧入內容付費領域,微信、微博、百度、支付寶……內容平台進入群雄亂戰的局面。對內容平台而言,平台的附能引流角色尤為重要,能否幫助內容生產者增加用戶和商業變現將決定內容平台的生死。在社群方面,諸如樊登讀書會、李翔商業內參等,這些頭部內容生產者都擁有自身的粉絲,有足夠的流量和影響力,通過個人影響力構建社群並為用戶提供服務,是一種變相的粉絲經濟,用戶購買的不僅僅是內容,更是認同感以及其他延展性需求。

內容平台側重保持開放,一方面為內容生產者賦能引流,另一方面為內容平台為用戶提供多種選擇。內容平台免費內容和付費內容共生,以免費內容為主,賺流量的錢。內容社群保持相對的封閉,更加註重用戶體驗,以付費內容為主,賺服務的錢。內容付費平台與內容付費社群將像AndroidIOS一樣長期共存,但內容付費平台的數量將會趨於穩定,而內容付費社群的數量將會持續增加。

內容付費仍將繼續流行

根據引爆點理論,任何流行潮的興起,其都需要遵守三個法則:個別人物法則、附著力因素法則、環境威力法則,三者缺一不可。對內容付費領域而言,它從誕生之日起就三者兼備,註定成為潮流。

先說環境威力法則。當前信息過載、信息碎片化的現實問題在一段時間仍將持續,這是用戶的痛點所在,也是內容付費的價值所在。此外,消費升級、中產階級崛起等也是利好內容付費領域的大趨勢。這些環境因素疊加,為內容付費贏得了發展的良好時機。

再談個別人物法則。在內容付費領域,最先收割用戶錢袋子且收益最多的是頭部內容生產者,這些內容生產者多為在相關行業浸淫多年且對互聯網玩法相當熟稔的老兵,他們自帶光環,擁泵無數,他們就是自身內容最好的代言人,他們本身就是內行、聯繫員、推銷員三位一體的個別人物。作為KOL,他們點燃了內容付費市場並推動內容付費進行跨越式發展。但目前存在的問題是,頭部生產者太少,遠遠不能支撐整個內容付費領域發展。如果對內容付費領域進行細分,每個細分領域都會有自己的內行、聯繫員、推銷員,他們可能不是同一個人,但當這些人組合起來並釋放他們各自的能量時,這將使內容付費遍地開花。未來,內容付費領域出現內容運營、內容產品等專業分工也不足為奇。

最後講附著力法則,即吸引力法則。對現階段的內容付費來講,內容生產者和內容,相得益彰,共同吸引用戶進行消費。未來的內容付費領域,隨著內容包裝、分發走向專業化,優質的內容,有趣的人,優質的平台或社群都將對用戶產生足夠的吸引力。

內容付費天然具備了流行的三要素,當前和今後的一段時間內,這種趨勢不變。但未來內容付費的進一步發展則需要專業分工和平台建設。

短期內容付費規模不會暴增,長期看將逐步攀升,但在垂直領域會有爆發

雖然內容付費領域一片繁榮,但短期內容付費規模不會陡增,主要原因有:

  • 增量內容生產者短期內不會大量出現 當前,付費內容生產者基本都是在相關行業浸淫多年有一定支持者的「網紅」或者「名人」,隨著互聯網流量紅利消失,短期內不會大量產生此類頭部作者(即便像奇葩說這樣的現象級IP也用時3年)。對於存量付費生產者,其支持群體和生產的內容數量相對穩定,不會有大的提升。
  • 國民總時間一定,用戶可用的付費時間短期內不會大幅增長 羅振宇所提的國民總時間同樣可用來解釋內容付費領域,對於已經形成生活習慣的用戶,吃飯睡覺打豆豆的時長基本不變,可用的付費時間短期內不會大幅增長但對於生活習慣可塑性大的青少年、三四線城市的人們,適當的引導和正確的內容切入,將會出現市場機會(可以思考亞文化、快手等)。
  • 當前付費內容多為技能、經驗等功利性知識,用傳媒的方式賺教育的錢,只是左手換右手。但目前一種趨勢逐漸形成:越來越多的用戶願意為喜歡的內容而不僅僅是需要的內容付費。這對於內容付費領域的健康發展有極大意義。
  • 監管和版權方面存在不確定性 語音作為內容傳播的媒介,審核上存在一定難度;此外,盜版和抄襲也使內容付費存在不確定性。
  • 內容付費只是一種方式,未來存在多種可能 內容作為流量貨幣,社交貨幣,在商業化方面存在相當大的想象空間(如社交電商等)。付費是用戶對創作者的一種肯定方式,但未來創作者的收入來源會更加多樣。此外,有不少人仍堅持免費的觀點,有很多優質內容也是免費的。多樣性、可能性本來就是互聯網的可愛之處。

儘管內容付費受制於以上原因,但內容付費的基本面沒有動搖,我們也看到:對於用戶,內容付費逐漸成為一種習慣,它補了我們在版權上缺失的課,它讓我們在處置閑置時間多了一種選擇;對於內容從業者,內容付費為優質內容、原生內容的持續供給帶來激勵,越來越多的人願意並主動成為內容從業者。

內容付費的增長趨勢不變,只是尚未到規模爆發的臨界點,但在某些垂直細分領域將會有爆發。

回首2016,內容從業者羨慕嫉妒恨,展望未來,吃瓜群眾的寂寞空虛冷、狂躁焦慮熱能否被付費內容充盈治癒?既然開啟了內容付費這扇大門,我們就靜觀其變。

 

作者:白珩(微信號:rdongliang) ,前阿里巴巴運營,現在深圳,歡迎交流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