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鴻蒙和「萬物互聯」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隨著協同辦公的普及,各大操作系統也在不斷更新迭代。「鴻蒙」操作系統的出現,會給跨設備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多端跨屏協同非鴻蒙獨有,而是未來操作系統的必經之路。

持續引發高度關注的華為鴻蒙操作系統(官方名 HarmonyOS,以下一律不做區分,稱「鴻蒙」) 2.0 全量推送,開始揭開神秘面紗,人們終於可以實際使用到它。

在演示中,鴻蒙讓所有大小屏或不帶屏的智能終端合為一體,彼此連接,手錶「借用」手機攝像頭拍照、手機正玩的遊戲可以上划「推」給平板等能力讓人印象深刻。

此後不久,蘋果 WWDC發布了macOS、iOS、iPadOS 等系統的新版本,主要增加了一些為遠程辦公設計的功能點,其中不少功能是為了同時讓家中N台各異的蘋果設備之間互相通訊而準備的。比如:

  • 跨設備同步的「專註模式」;
  • Universal Control 實現多設備間的無縫切換和協同工作;
  • Airplay 可以投影到 Mac 上。

如果算上之前發布過的隨航(Sidecar)、Mac 可運行 iOS 應用等能力,蘋果現在在跨設備之間的協同度可以說越來越高了。

華為在手機-其它自有大小屏-第三方智能硬體的「1+8+N」協同方面,如今已經做得非常到位,以至於可以將不同架構的操作系統統一在「鴻蒙」名稱之下,而不至於不協調。

而蘋果仍然沿用對不同端、不同架構系統採用「xxOS」命名區分的方法,但設備之間的相互協同程度之高,也已經拉開其它廠商一大截。以至於有人戲稱 WWDC 是一次「很鴻蒙」的新品發布。

一、跨設備互通:為什麼是現在?

讓任務、數據和能力在你手中的不同設備之間自由流轉,是很多人心目中智能家居的一個必備功能點,但做到這一點其實很困難。

不同品牌智能家電、手機、PC、平板之間的兼容性往往很差,需要很大努力去做中轉。

現在,情況好了太多。除了蘋果和華為之外,谷歌、小米、微軟和三星等其他廠商也各有各的招數。

很多手機廠商開發了在 PC 屏幕上顯示手機應用和管理文件的功能,比如小米的 MIUI+、華為「多屏協同」、聯想 Lenovo One、微軟「你的手機」配對三星手機等。

另外,還記得以前我們有個段子:

「是這樣的張總,你在家裡的電腦上按了CTRL+C,然後在公司的電腦上再按CTRL+V是肯定不行的。即使同一篇文章也不行。不不,多貴的電腦都不行。」

如今「雲剪貼板」也不再是稀罕物了。張總真的可以在他的不同設備之間共享複製、粘貼內容了,還可以將在這台電腦編輯到一半的文稿交給另一台電腦,乃至讓不同員工一起參與編輯。

當前,跨設備互通的種種難題正逐一得到攻克,應該說這是終端配置(晶元+存儲)、網路條件(WiFi+4/5G)、標準化(市場的優勝劣汰)等多重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硬體配置方面,過去孱弱的手機晶元只能勉強處理單任務或者假的多任務,跳到另一個應用就會白屏重開,以至於爭奪許可權在後台「保活」。

這樣的情況無法支撐長期待機與其他設備相連,電池也會隨之告急。

用以前的手機可能會形成一個習慣,就是不用的時候關閉藍牙和 GPS,因為耗電相當可觀。

手機自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初至今,一直是各種控制手段收束的終極節點,有它可以控制其它家電和穿戴設備,但沒它可真的不太行。

它是一個「帶屏的萬能遙控器」,有的家庭可能習慣了用語音助手控制家電,但語音指令當前還不精確,並不如圖形界面直觀。

而手錶的屏幕顯然又太小,當然也不是不能用。電視機、電腦和平板都攜帶不方便。

最終,還得是手機正合適。所以,手機配置上來了,多端協同也就有條件了。

在網路條件方面,從 4G 開始,家用設備的通訊延遲就已經低到可以忽略的程度了。

所以在通信展、電子展上,你看到 4G 時代就有機械臂遙控的演示,5G 還有,頂多加上一個遠程開車。

但是家庭 WiFi 和手機上網並不需要太大的流量。就算看視頻和玩遊戲除外,但不同的設備可以單獨聯網,所以並不是說要手機開網共享給平板用。過去 5 年內新買的路由器已經可以搭建一個很不錯的智能家居。

而第三個方面標準化,則是至關重要的。

在 2014 年「智能硬體元年」前後,出現過一些現在看來相當奇葩的產品,舉兩個例子:

一個超大,超沉,音質還不錯的音箱,不能用藍牙,只能用 WiFi 聯網由 APP 激活,中轉到 QQ 音樂、豆瓣、蝦米等服務和網路電台。

最重要的是,它連 3.5mm 耳機線都沒有。當該公司倒閉后,APP失效,該音箱成為徹頭徹尾的電子垃圾。

另一塊手錶是當年支付寶官方認證的,首款可以顯示付款碼的智能表,但第一步激活就需要下載 APP 配對。同樣,在公司倒閉后,它也成為一塊廢鐵。

那個年代恨不得水杯都給你智能一下,而智能的定義就是在配對的手機 APP 上可以顯示你喝了多少水,還剩多少,打敗了全國百分之多少的用戶。

而標準的不統一,使當年絕大部分這些玩意兒都徹底失效,即使硬體本身狀態良好。唯一還能發揮餘熱的就是那些保留了一部分傳統使用方法的設備,比如還留下了耳機孔和藍牙模式的音箱。

到 2019 年,情況仍未明顯改觀。社長在去過上海 AWE 2019 家電展后寫道:

一台「智能電視」,它最根本的本職工作還是顯示畫面,所以清晰度、色彩還原度、聲音等指標還是優先於它的「智能控制全屋家電」指標。

一台「智能冰箱」,它的優先指標也還是容量、能耗、製冷效率、溫控能力等基礎指標,而不是智能特性。

但是,基於語音的家居控制方案,有的同一品牌喚醒詞不統一。

某廠商智能電視的助手喚醒詞是「小x小x」,但冰箱的喚醒詞是「你好冰箱」。

有的終端太多並且「搶話」,有的是「半拉子」智能。

比如說在冰箱屏幕上記錄你放進去了什麼食物,需要手動掃描實物商品的條形碼。

而當時對全屋智能家電形成最大障礙的,是各個廠商之間的各懷心思,彼此設限。

「海爾、TCL 和格力這樣提供全屋智能整套方案的傳統廠商,均選擇自主研發各自方案,不僅是喚醒詞不同,而且從軟硬體設計到底層邏輯都有區別。

唯一的共同點是:它們都選擇不跟第三方合作。這就無可避免地給消費者帶來選邊站隊的問題。

為了讓跨品牌家電可以互相兼容智能特性,中國家用電器協會(CHEAA)與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CCSA)主導了「云云互聯」項目,讓 A 廠商的喚醒詞可以控制 B 廠商的設備。

然而家電廠商口頭上答應,但只是拿出了一些並非最新款的型號應付,用戶的選擇依然很有限。隨意搭配不同廠商各自為政的設備,還是會因互不兼容帶來智能「降級」。

可以說,當年跨品牌結盟的互通嘗試要是有戲,就沒有後來華為 HiLink 和現在的物聯網版鴻蒙什麼事了。

在認清現實,放棄幻想之後,廠商們靜下心來發現只有國際通行的藍牙、WiFi 這些東西才是真的可用。

同時,蘋果成為幾乎唯一的例外,作為一家商業公司,它為自家產品設定的一些標準被國內其它廠商主動兼容,最典型的就是 Airplay。

各家智能電視現在收取 iOS 投屏信號的穩定性已經大為提升,哪怕電視機的系統都是安卓魔改。

在部分友商之間的談判也有局部進展,比如小米、OPPO、Vivo 成立「互傳聯盟」。但是,在有生之年看到華為陣營跟小米陣營之間互通,則是不太可能的了。

因為廠家更為務實,所以現在的家電、穿戴設備、車輛都會儘可能兼容更多跨廠商的私有協議,至少也會兼容那幾個公有協議。

鴻蒙的出現本身也是華為對其智能硬體生態的一次梳理,你可以發現這次鴻蒙在手機上可升級的範圍很廣,一些四五年歷史的舊手機也一樣可以更新,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利用起人們家裡的所有終端,讓手機當好「遙控器」,不讓它們過早淘汰。

但是再早一點的那些奇葩產品就沒辦法了。如同安卓碎片化一樣,智能硬體的碎片化現在依然是跨設備協同不得不面對的大問題。

二、如何看待不同設備上的「鴻蒙」

綜上可以看出,鴻蒙主推的「萬物互聯」並不是它獨有的能力,也不是說華為的設備唯獨是因為鴻蒙的出現,才能融合的這麼好。

但基本可以說,華為和蘋果分別走在跨設備互聯互通的比較靠前的位置上。

相對的,Windows桌面版的很多東西都不能最先跟Windows Phone配對,最終導致了微軟手機戰略的失敗。

那麼,對於華為來說,不同設備、不同結構但都叫「鴻蒙」的操作系統之間能高度互通,有什麼重要的意義呢?

事實證明,鴻蒙主要的戰場還是在手機上。

一方面,手機、平板和電視(智慧屏)上的鴻蒙(以下簡稱「手機版鴻蒙」),相當於蘋果生態中的 iOS、iPadOS,注意因為國內電視機大多也是基於 Android,所以電視也算在這裡。

它為了支持安卓生態,在其中適度引入了屬於安卓開源代碼(AOSP)的一部分,以構建一個可以運行安卓應用的環境。

這引發了對於該系統是否為「自主知識產權」的爭論,文章最後也會再講到。

而另一方面,鴻蒙真正 100% 自研的部分是適用於物聯網的操作系統(以下簡稱「物聯網版鴻蒙」),相當於蘋果生態中的 WatchOS、tvOS、以及兼容 carplay 協議的車機界面,其植入的對象涵蓋單片機、有簡單屏幕交互的設備,乃至手錶等更複雜的設備。

適合這些設備的操作系統代碼被放在由「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管理的代碼庫里,但它們的實際意義是可以讓燈具、空調、路由器等家電、智能硬體生產商將自身設備適配華為生態。

這些代碼編譯后開發的產品並不能安裝 APK 包運行安卓應用,大多數其實也不支持安裝其它格式的應用。

因此我們看到對外宣傳時,用了比較模糊的措辭,比如「三大銀行率先支持鴻蒙」、「魅族宣布支持鴻蒙」等等。

但銀行說的「支持鴻蒙」指其安卓客戶端針對手機版鴻蒙獨有的編譯器做了調整,避免了直接安裝可能出現的強退、卡頓等問題,以及可能針對鴻蒙手機版的「服務卡片」加入一些快捷方式。

由於 AOSP 部分代碼及開發工具(IDE)的熟悉性,這樣的適配 1-2 天內基本就能完成。

而魅族等廠商說的「支持鴻蒙」,當然是指智能硬體安裝了物聯網版鴻蒙。

以前可能這個智能家居協議叫 HiLink,可以在普通安卓手機上用「華為智能生活」客戶端(就是圖標長得像香奈兒的那個)控制。現在它們針對第一方的手機版鴻蒙系統可能會適配得更好,僅此而已。

現在,華為 PC 產品面向消費者依然預裝 Windows 10 操作系統,政企客戶則可以選擇預裝了統信 UOS 的整機。但這兩個都跟鴻蒙系統沒啥關係。萬一華為打算輸出「電腦版鴻蒙」,那麼它非常有可能將會是又一個 Linux 發行版。

而問題在於,華為截至目前開發的「多屏協同」,即手機畫面投射電腦屏幕,電腦共享手機文件、剪貼板的功能,是基於 Windows 10 環境下的「華為電腦管家」軟體開發的,到時候又要針對 Linux 再做移植了。

鑒於美國所謂「制裁」當前並未影響華為獲取到 Windows 系統,以及國家推廣國產 PC 操作系統的資源向 UOS 和銀河麒麟等更成熟的玩家傾斜,產生一個 Linux「電腦版鴻蒙」的可能性不高。

將手機版和物聯網版鴻蒙算到一起的話,大「鴻蒙」對「應用」的定義超出了單設備(手機)單平台(安卓),在手錶、電視上的應用界面,以及其它無界面的智能家居開關狀態等都可以被手機調用,手機的應用也可以被其它屏調用。

由於華為的宣傳策略如此,或者說它們內部定義如此,所以可能對最終消費者產生一定的混淆。

但是一旦接受了這種設定……那麼你可以把家中的硬體設備也作為一種「應用」,把語音助手的某個技能也作為一種「應用」,再加上手錶應用、電視應用……這樣一來整個大「鴻蒙」當中的「應用池」就被擴大,而安卓應用在裡面的佔比就會被稀釋。屆時,鴻蒙是否「借鑒」了 AOSP 也就不再重要了。

這當然需要華為的行業號召力足夠大,需要更多廠商和設備接入。

而從鴻蒙「服務卡片」剛剛開始的適配進程,以及蘋果將 macOS 從英特爾處理器轉至自研 ARM 架構處理器時的策略,可以認為,新操作系統的生態建設,也難,也不難,相對來說沒有以前想象的那麼不可能。

這是因為我們對手機應用的使用場景,正由以前的分散變為高度集中。

現在人們在大多數時間都被限制在幾個巨頭開發的超級 APP 裡面,幾乎很少有機會跳出來去其它 APP 和瀏覽器做事情。

這個集中度越來越高,就使得某個操作系統想要搞事情的話,只要挨個去拜訪頭部的 100 個甚至更少的應用開發者,就可以初步達到目的。

隨著汽車日益成為一種新的「智能硬體」,一部手機、一塊手錶或者一副眼鏡需要控制的東西只會越來越多,跨設備協同將成為今後操作系統必備的一項基礎能力。而鴻蒙和蘋果的系統更新,只是更明確地確認了這一點而已。

三、如何看待鴻蒙的「自主性」

最後一部分,直接說下手機版鴻蒙跟安卓產生交集的地方。鴻蒙跟 AOSP 的關係一直是被多方關注和聚焦的部分。我們應該,也只能從最終展示的結果來看這個問題。

在初次公開鴻蒙名稱及路線圖的時候,華為已經預告了將對該系統下運行的 APK 採用自研的「方舟編譯器」,實現比 Android 虛擬機更快的啟動速度。

而 Android 的 Java 虛擬機主要是為了適配不同機型才犧牲了效率,華為做的更特異和更適合少數機型的調整,將使得這一編譯器失去對其它硬體的普遍支持。當然在手機上你本來也不能隨便換系統,這個問題不是最重要的。

從手機版鴻蒙 2.0 最終效果看,APK 安裝、運行效率不說更快,至少沒有明顯慢於 AOSP。這說明鴻蒙在適配 APK 時,對 Android 代碼執行部分做的改動,不說基本沒改,至少也應該說不是大改。

從常識推斷,完全從地基開始寫起的對另一平台的兼容,隨著目標平台新版本的複雜度提升,難度是指數級上升的,非常難以做到「完美模擬」。

如此前文章講到,微軟自己模擬自己,在 ARM 架構模擬 x86 運行時,目前只實現了 32 位,對 64 位的兼容仍磕磕絆絆。

外界模擬 x86 主要是 Linux 下的 Wine 和單獨的 ReactOS 兩條路線,它們能實現的兼容性就更低,其中 ReactOS 是基於之前 XP 代碼庫的閱讀理解之後寫出來的,儘管微軟經過嚴格的審核認為它沒有直接侵犯其知識產權。

順便一說,深度-統信軟體對 UOS/Deepin 下的 Wine 做了大量細緻的工作,使得分支 Deepin-wine 對部分國產軟體的兼容適配程度大為提高。

早年 Android 還很基礎的時候,中國移動曾寫過一款 OMS(OPhone)系統,並基於運營商當時的強勢地位要求合作廠商一起預裝,上鉤的廠家叫苦不迭(社長寫過)。當時該系統兼容的 APK 是基於 Android 2.x,結果 3.x 和 4.x 的更新幅度都非常大,使得後續升級后的軟體就無法使用。

所以,社長一開始就認為,在已經準備兼容大部分市場上的 Android 應用那一刻開始,糾結手機版鴻蒙是否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就是一個意義不大的問題。此後人們從代碼庫中找出各種「證據」也是一定會發生的既定事件,而這真的是無關緊要的。

萬丈高樓平地起。鴻蒙如有志完全替代 Android,那就應該在自主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時候,界面交互等等也創新一下,但目前看,2.0手機和平板上的基本交互形態沒有改變,用戶可以從其它品牌手機上非常熟悉的切換過來,不需要額外的學習成本。

在屏幕內部能使用的花樣基本已經被嘗試過了,連圖標圓角的弧度,也大致都被註冊過專利,說實在的進化空間確實很有限。當然,主要是因為沒有在每個方面都重新造輪子的必要。最終還是以用戶用的舒服作為目標。

現在看來,鴻蒙在不同屏幕、不同設備之間實現無縫的協同和任務連續,這才是真正值得期待的交互改變。

同時,跨設備協同會改變我們對「應用」的定義。承認其系統的某一部分「借鑒」了 AOSP 與否,並不重要。問題在於鴻蒙身邊總是會圍繞一些與技術、產品無關的奇怪問題。

我們不要忘記當初為什麼會有鴻蒙,它作為一個「備胎」為什麼會出來,而不是永遠存放在華為的倉庫里。

結合當時的背景我們就能理解,一定要從宣傳上把鴻蒙定義為「自主」的象徵,這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如果鴻蒙的目的是跟谷歌決裂,相信華為依然有能力做出雖然效果遠遜於當前,但代碼完整度更高,自研屬性更明確的操作系統。

但華為曾明確表示,如果外部壓力消失,隨時準備擁抱谷歌 GMS,在鴻蒙手機端也應該有辦法繼續旁載入谷歌服務框架。

目前 HMS 及華為自主生態的推進,可以說只是看到了相關外部壓力長期化、常態化的悲觀前景,從而採取的備用方案而已,但這裡面存在著「哀兵必勝」的轉機。

社長以前曾分析過,為什麼在大環境改變之後,政府採購寧可讓神州網信做個 Win10 專版,也選擇繼續信任微軟作為其中一個服務商。

當然不可否認,現在對國產整機的採購量在增加。這是因為,我們沒必要為了爭一口氣而尋求「自主」,根本目的是「可控」。自主是通往可控的手段,而不是自主本身就是目的。

鴻蒙手機端有一部分為了兼容 APK 的需要,而服從與 AOSP 相同的邏輯。而 UOS、中標麒麟都是「國外產」Linux 的不同發行版,它們都有一部分「外族的血統」,但只要做到可控,我們的目的就已經達到。

與此同時,從華為完全剝離出去的榮耀,現在已經可以用上 GMS,成為獨立發展的「對照組」,得以繼續展現一幅假如貿易爭端沒有發生,世界大同的美麗圖景。

這其實正是因為華為遭受了暫時困難,聚集了「火力」,換來了其它友商現階段的安全,就像雜交水稻不見得很好吃,但它的存在本身確保了中國的糧食安全。

參考資料:

  • https://mp.weixin.qq.com/s/9Aw_5qmtQ6oxJDFY0NcMAw
  • https://mp.weixin.qq.com/s/p7ODqcEgfCxS0SZ2Sw0_jw
  • https://mp.weixin.qq.com/s/1lHxYMidettzIDT_WFqRrQ

#專欄作家#

書航,微信公眾號:航通社 (ID:lifeissohappy),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提供全原創科技新聞和觀點。為您呈現文字有力、觀點鮮明、打動人心的文章。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鴻蒙官網,基於CC0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