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極一時的Clubhouse,現在怎麼樣了?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讀:還記得一碼難求的Clubhouse嗎?當初火爆全球,閑魚上一度將它的邀請碼炒上天價。如今風頭過去,Clubhouse現在的發展怎麼樣了?本文作者將從四個方面展開分析,與你分享。

01

Paul Davison和Rohan Seth是Clubhouse的創始人。

兩人都是斯坦福大學畢業,在2011年通過共同的朋友認識,由於兩人都對社交產品有很濃烈的興趣,兩位成為了很好的朋友。在接下來的十年中,他們各自致力於開發社交類的產品,在失敗中不斷嘗試。

Paul Davison在2006在谷歌負責商業運作。2007年擔任Metaweb公司的VP。2011年創辦Highlight,主要方向是基於位置的社交。後來Highlight被Pinterest收購。被收購后,Paul去Pinterest擔任產品經理,負責一些用戶資料,UGC和購物等功能。2018年任職CoinList,出任CEO。

Rohan Seth是谷歌移動團隊的早期成員。致力於安卓、谷歌地圖和位置平台的產品設計和開發。

2014年Rohan創建了專註於社交產品的公司Memry Labs。可以看到這個公司發布了多款社交產品,探索了很多社交模式。

圖片來自:http://www.memrylabs.com/products/

Memry Labs在2017年3月份被被Opendoor收購。Rohan也去Opendoor公司負責產品增長。2019年因為剛出生的女兒的基因突變造成終身殘疾,成立一個非營利性的研究中心,針對個性化基因治療。

就是因為這個研究中心的一些工作事項中,Rohan和Paul重新聯繫上了。在2019年的秋天,他們再次合作。

推出的第一款產品是Talkshow。該應用可以講實時對話錄音然後傳輸到Twitter,然後在Twitter上收集問題。但是因為一些技術缺陷,比如錄音會消失,音頻會被剪輯。他們最後放棄了。

關於要不要繼續開發另外的應用,其實Davison是很矛盾的:當時已經40歲了,還有3個小孩。

不過他們還是繼續了。

在2020年3月推出基於語音社交App——Clubhouse。

02

Clubhouse於2020年3月推出,在早期,這是一個很小的社區,主要由風險投資家組成。成立兩個月後,Clubhouse背後的公司Alpha Exploration Co.從Andreessen Horowitz獲得了1200萬美元的投資。

2020年5月份當時只有3500個用戶,獲得了A輪融資,估值1億美元。到12月份註冊用戶達60萬。

2021年1月份,Clubhouse擁有200萬用戶,完成B輪融資,估值10億美元。

2021年2月初,由於馬斯克和扎克伯格的入駐和直播,Clubhouse進一步大爆。2021年2月份達到600萬用戶。2月下旬,周活躍用戶達1000萬。

2021年4月18日,Clubhouse完成C輪融資,新的C輪融資由a16z的Andrew Chen領導,主要投資者DST Global,Tiger Global和Elad Gil參與了此次融資。此次融資將用於大規模擴展團隊以支持國際發展,促進本地化,增強伺服器性能,啟動更多的一些計劃,比如創造者加速計劃,開發收入能力(小費、門票和訂閱)等。

此時,clubhouse估值為40億美元。

5月份,Clubhouse有了一系列新的動作:

Clubhouse於2021年5月9日向公眾發布了他們的應用的Beta版Android版本。

5月20日,發布正式的Android版本。

2021年5月21日面向所有用戶開放了支付能力。用戶可以向喜歡的用戶付款。這使創作者能獲得收入,能激勵創作者更好的創作。

截圖來自:https://twitter.com/Clubhouse

03

短短2年的時間,Clubhouse從用戶1500到如今用戶超千萬,從估值1億美金到如今40億美金,不得不說是一個超級明星了。

但是巔峰之後,是否能保持長紅呢?

確實有些難。

1)話題度、下載量呈現回落趨勢。

但潮水終有退潮之時,驕陽終有漸落之態,巔峰之後的Clubhouse,雖然估值更高,但是話題度和下載量都有所回落。

根據Sensor Tower的數據,2021年1月份240萬次安裝,2月份激增到960萬次。但是3月份回落到270萬次,到4月份就只有92.2萬次,環比下降了66%。

Clubhouse的App Store的榜單排名也不斷下跌。

截圖來自:https://www.qimai.cn/app/rank/appid/1503133294/country/us

話題度也是逐漸遞減。從谷歌的搜索來看,2月份大爆發之後,搜索熱度也一直在下降。

截圖來自:https://explodingtopics.com/topic/clubhouse-app?period=6

2)競爭對手也在不斷增多,這對Clubhouse來說也是很大的挑戰。

Clubhouse的爆紅,讓社交大廠也比較眼饞。

各個社交大廠爭先恐後推出了多款對標Clubhouse的音頻類產品。

2020年12月份,Twitter推出了類似的功能的 Spaces的Beta測試版本。

截圖來自:https://techcrunch.com/2020/12/17/twitter-launches-its-voice-based-spaces-social-networking-feature-into-beta-testing/

4月,LinkedIn,Discord都推出了自己的語音社交功能。

截圖來自:https://techcrunch.com/2021/04/03/this-week-in-apps-clubhouse-clones-wwdc21-apps-have-their-best-ever-quarter/

Facebook也打出一套組合拳,推出類似的產品Hotline,加入了視頻和問答的一些元素。

同時Facebook也在Facebook和Messager應用內加入了Live Audio Rooms 的功能。另外,Facebook也在開發短音頻產品Soundbites,是一款和TikTok短視頻對應的短音頻產品。

截圖來自:https://techcrunch.com/2021/04/07/facebook-tests-hotline-a-qa-product-thats-a-mashup-of-clubhouse-and-instagram-live/

Reddit推出其Clubhouse克隆版本Reddit Talk。

截圖來自:https://techcrunch.com/2021/04/19/reddit-unveils-its-clubhouse-clone-reddit-talk/

女性社交網路應用程序Peanut增加了直播音頻室。

截圖來自:https://techcrunch.com/2021/04/27/social-networking-app-for-women-peanut-adds-live-audio-rooms/

04

雖然面臨話題的降溫和競爭對手的挑戰,Clubhouse還是不容小覷。

一定的客觀條件:

1)國外新冠病毒的流行

目前看來,國外很多國家還會有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到疫情前的狀態。這段時間,對線上的聚會和消費還是很有熱情的。

2)聲音的價值

聲音的價值在慢慢的凸顯。有一些特定的場景,在不方便用眼的條件下,聲音可以起到很好的陪伴作用。比如通勤、睡前、開車、家務等場景。

Clubhouse自身也有一定的優勢:

1)先發優勢

作為先發者,Clubhouse本身就有一定的話題性。

在應用市場也獲得了較好的排名和評分。

當然更為關鍵的是,Clubhouse前期積累了優質的創作者和優質的用戶。這些生產者和消費者都貢獻了非常多的用戶行為數據。對這種強依賴於內容分發的產品,這些數據可以優化分發演算法,精準推薦個性化房間或者話題,對用戶的留存和活躍都有很大的好處。

2)優秀的管理團隊

兩位創始人對社交的強烈興趣和深刻的理解,而且之前就有在社交方面比較深厚的經驗。比如

3)資本的力量

C輪融資,資本圈的看好。讓他們能專註一些產品相關的事情,不用太擔心錢的事情。

4)優質的創作者

前期就有馬斯克等用戶的站台。後面也有很多名人入駐。

這些優質創造者能帶來穩定的話題和自帶用戶量。

截圖來自:https://findstack.com/clubhouse-user-statistics/

5)極好的產品設計和體驗

Clubhouse基本上把產品做到了極致。可以從截圖中看到後續的競爭對手幾乎都是對Clubhouse模仿。

期待潮水退後,Clubhouse會有更良性的發展。

資料來源: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clubhouse-founders-story-origin-2021-4?r=kc-sub

https://www.clubhouse.com/blog/welcoming-more-voices

https://www.linkedin.com/in/davison/

https://www.linkedin.com/in/rohanseth/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clubhouse-downloads-900000-in-april-2021-5

#專欄作家#

熊不知;公眾號:產品經理熊不知(ID:xiongbuzhia),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5年產品經理經驗,專註海外社交APP和編輯工具類APP的產品設計。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