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之戰:微博/阿里巴巴/百度輪番上陣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對社交產品來說,這個領域永遠不缺虎視眈眈者。

社交市場的水越來越渾濁。

日前,有媒體發現百度上線了一款名為「聽筒」的社交應用,該應用已經在華為應用市場、百度手機助手、360手機助手等安卓系應用商店內公測,iOS版本暫未推出。

眾所周知,中國的「社交之王」是騰訊,騰訊坐擁中國最大的兩款社交應用微信和QQ,騰訊2019年Q2季度財報顯示,微信及WeChat的合併月活躍賬戶數達11.33億,即使刨去海外用戶,微信在中國的月活賬戶數也近10億左右,微信是真正的「國民應用」。

微信已經如此強大,在中國做社交還有戲嗎?想必這是大多數人的疑問。最近幾年,社交行業非常低調,每段時間都會有不知名的小社交產品推出,但這些產品並未獲得外界的關注。

社交行業的新聞都集中在了2019年,從馬桶MT、聊天寶、多閃同一天推出開始,社交行業的新聞就絡繹不絕,搜狐的狐友、新浪微博的綠洲,再到阿里巴巴的real如我,再到如今百度的聽筒。巨頭們都在前赴後繼去往社交賽道,難道社交行業的機會又來了嗎?或者說它們認為已經能夠衝破微信的「天空」了?微信還能坐穩「社交之王」的寶座嗎?

1. 一半巨頭搞社交

社交是互聯網行業最底層部分,它就像地基一樣,我們在互聯網上的任何行為,幾乎都離不開社交,要麼發生在熟人之間,要麼發生在陌生人之間,若沒有社交進行連接和嵌入,互聯網就會斷層。

從商業角度考量,社交能夠自下而上衍生出遊戲、電商、廣告等盈利模式,而遊戲、電商、廣告要想自上而下進入社交行業,幾無可能。阿里巴巴此前在社交行業的數次挑戰都以失敗而告終,直到釘釘的推出,2019年8月,阿里釘釘宣布用戶數突破2億,企業組織數突破1000萬,釘釘的崛起讓阿里巴巴摘掉了「無社交」的帽子。

釘釘的成功,要歸功於它的錯位競爭,傳統社交玩法都是從C端進入,而從C端入手,必然邁不過微信和QQ這兩道坎,釘釘卻是以B端為中心不斷擴散,在B端方面,微信是滯后的,釘釘在2014年就已推出,企業微信直到2016年4月才推出,整整比釘釘晚了一年多,也讓釘釘率先佔了坑。

當然,企業服務方面的競爭還未結束,釘釘和企業微信還有的打,只是釘釘已經成長為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郭靜的互聯網圈梳理了中國社交行業2019年的時間線:

  • 1月15日,位元組跳動、雲歌人工智慧、快如科技分別推出多閃、馬桶MT、聊天寶三款社交產品,雲歌人工智慧、快如科技和背後分別是前快播創始人王欣、鎚子手機創辦人羅永浩,再加上最近幾年名聲最火的互聯網公司位元組跳動,這次聲量很大。
  • 5月20日,位元組跳動上線新的社交產品「飛聊」,上線不足兩天時間,飛聊就登頂App Store社交免費榜第一名。
  • 5月21日,京東金融上線了校園社交產品「兔肚」,該App在8月29日更名為梨喔喔,被媒體關注后逐漸為外界所知。
  • 6月4日,YY上線社交產品「追吖」。
  • 6月9日,搜狐上線社交產品「狐友」,張朝陽親自站台,柳岩也親自來捧場。
  • 6月14日,陌陌上線社交產品「瞧瞧」。
  • 7月15日,映客發布公告稱,將以85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陌生人社交軟體積目。
  • 7月22日,快手上線社交產品「歡脫」,不過這款產品很快就被隱藏了,快手將「歡脫」上的用戶導到了其3月20日推出的社交產品「喜翻」上。
  • 8月2日,網易雲音樂正式將社交戰略整合成雲村社區對外發布,不到一周后,網易雲音樂便宣布註冊用戶數突破8億人。
  • 9月2日,新浪微博上線社交產品「綠洲」,不到一天時間,綠洲就登頂App Store社交免費榜第一名。
  • 9月22日,YY再度上線社交產品「尋你交友」。
  • 9月24日,阿里重啟來往項目,推出校園社交產品「Real如我」,Real如我採用邀請註冊制,需要邀請碼才可以註冊。
  • 10月22日,愛奇藝上線社交打卡應用「JUE」。
  • 10月25日,曾經因「偷菜」而風靡一時的人人網重回社交,人人App重新在App Store上架,人人App介紹稱,從2005年至今,有10億註冊用戶,百億動態和照片。
  • 10月25日,新浪再次在App Store上線了一款3D時尚社交新產品——ADA社區。
  • 11月5日,即刻收購匿名社交應用「一罐」。

再到最近百度上線的聽筒,中國互聯網排名前十的巨頭公司中,除騰訊外,竟然有6家公司都在今年涉足了社交領域,這在以往非常罕見。巨頭做社交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他們竟然一同瞄準了社交領域,其所釋放的信號不得不讓人遐想無限。

2. 騰訊也沒「消停」

儘管坐擁中國的「社交之王」寶座,微信的月活用戶數甚至超過了99% App的註冊用戶數,但並不代表騰訊沒有危機和創新意識。

互聯網行業的變化太快,誰也沒辦法預測幾年後會發生什麼。2015年,美拍、秒拍、小咖秀佔據短視頻行業的頭部位置,眾人皆以為短視頻行業「格局已定」,但如今短視頻已經是抖音、快手的天下,美拍、秒拍與前者的差距日漸變大。

2015年,中國電商行業的頭三甲是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易購,誰知道突然殺出來個拼多多,拼多多僅用了三年時間就赴美上市,按照目前的勢頭,依然看不到它「剎車」的跡象。

正如吳春波、田濤寫的《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一樣,若沒有危機意識在,誰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倒下的公司。

面對各種突如其來的變化,就需要跑的比別人更快,更會創新。騰訊在QQ尚處於頂峰之際推出了全新的社交應用微信,這才有了「移動互聯網船票」的故事。

社交行業不存在一勞永逸。

7月8日,騰訊上線了一款社交應用「企鵝同行」。

7月15日,騰訊又上線了一款視頻社交軟體「貓呼」,這款應用直到最近才被媒體爆料出來。應用寶的數據顯示,貓呼目前的下載量為3308次,七麥數據預估,貓呼最近3個月內在App Store中的累計下載量約為35541次。從下載量來看,貓呼的表現並不好,但從側面也反映出,騰訊面對外部的圍剿,也不是無動於衷。

9月10日,騰訊上海團隊上線了一款音樂短視頻社交應用「響風」。

據36氪報道,騰訊內部還在秘密測試一款「記錄認真生活的你」,以及另外一款「高品質脫單」的戀愛交友App。社交是騰訊的根,騰訊也不希望在這裡「翻船」,因此,它也相繼推出了一系列社交產品進行嘗試。

3. 聽筒的亮點和困境

聽筒並非百度首次進軍社交領域,PC時代百度貼吧就是非常知名的社交產品,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百度貼吧也長期位於App Store社交免費榜的前十名。

早在2015年,百度就推出了圖片社交應用百度圖片App,這款App後來更名為短視頻應用榴槤,2017年6月1日榴槤App宣布下線。

2017年,百度推出了一款百度校園粉絲的線上交流應用正鯨說,不過,這款App也處於長期未更新狀態,上次更新還是2018年3月16日,距今超過1年半時間。

2018年4月,百度還上線過一款基於圈子的社交應用——友話,這款應用也已經關停。

數次折戟並未打退百度在社交市場的決心,直到這次「聽筒」上線。據郭靜的互聯網圈觀察,聽筒應用還未火,就已經有多位產品經理上去「潛水」,可見產品經理們都很勤奮。

在微博、阿里巴巴、快手等公司輪番上社交之後,後來的聽筒又有哪些亮點和困境呢?

亮點方面:

1)與微信割裂。聽筒App的內容並未與微信、QQ、微博打通,不支持將社區的內容分享到其他社交平台上,這樣做的好處是不會與微信產生衝突,用戶產生的的內容不會受到微信的掣肘。

2)目前「校園社交一個能打的都沒有」。自從人人網淪落後,校園社交的市場空間逐漸萎縮,行業也產生了「校園社交一個能打的都沒有」說法,中國每年在校生都有幾千萬人,但垂直領域的社交應用並不存在。聽筒有機會做出自己的特色。

3)支持LBS社交。基於百度地圖,用戶可在地圖內查看附近的人,這在社交應用中並不稀奇,不過,如今支持這個功能的社交應用越來越少,聽筒能靠這個優勢做成也說不定。

4)沒有廣告以及複雜功能。無論是微信還是QQ,隨著用戶量的增多,他們的功能也越來越複雜,整體顯得很臃腫,而聽筒目前並沒有廣告,UI風格也很簡潔。有許多用戶需要在微信之外展示出真實的自我。

困境方面:

1)用戶來源。

所有移動互聯網應用,最終都離不開一個問題,即用戶來源,聽筒App整體看來確實跟微信有所不同,因為它並不是一款IM工具,更偏社區屬性。

微信最初的用戶來源是QQ,聽筒的用戶來源又是哪裡呢?沒有微信、QQ這些用戶基礎,聽筒就需要重新去尋找新用戶,而要讓校園用戶主動使用它,並非推出這樣一款產品就足夠,用戶需要消耗不菲的人力、物力、財力才可以獲得。有用戶基礎,才會有更多的內容,而更多的內容會吸引更多的人進來,用戶是核心。

2)影響力和知名度。移動應用,特別是社交應用,其影響力和知名度不夠的話,很難產生「病毒式」爆發效應,如果用戶增長過緩,最初拉過來的用戶又會慢慢流失。

3)留存率。就目前來看,儘管聽筒並沒有進行大規模推廣,但仍然有一些用戶進來,很明顯這些用戶是抱著試試看、好奇的心態進來的,若聽筒沒有東西能留住他們,聽筒會很快被用戶長按卸載。

誰都想打破當前的社交局面,因此,在功能和領域的選擇上,他們都不願意直接和微信對抗,可問題在於,垂直社交的規模本就不大,在這個規模不大的盤子里,要想做到極致,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他們的天花板就是微信,而與微信對抗,無異於以卵擊石。

4. 微信地位依舊,挑戰者落寞

微信不僅是中國的「社交之王」,同時它還是「殺時間」最多的應用。CNNIC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即時通訊應用在中國網民的使用率中佔比高達96.5%,遠遠高於其他互聯網應用,微信很大程度上就扮演了即時通訊的角色。

多閃、馬桶MT、聊天寶等應用雖然在某些功能上比微信做的更好,用戶體驗更佳,但微信擁有中國最大的社交關係鏈,任何社交應用都無法替代這條複雜的關係鏈,關係鏈沒換,微信就無法被替代。

因此,儘管挑戰者們聲勢浩大,但微信的地位依舊,而挑戰者們卻逐漸落寞。用戶對一款應用的熱情和好奇心消失后,就會悄然離開,很少有東西能讓用戶長期留存。社交應用的核心就是人,沒有足夠的人在,跟誰去社交呢?人去了哪裡呢?

人都在微信上。

微信越來越臃腫,可我們始終無法離開,我們也曾希望看到有挑戰者能脫穎而出,奈何,始終沒跳出微信的圈子。終究原因在於,巨頭旗下的產品太多。

以百度為例,百度雲計算技術(北京)有限公司旗下的應用就有78款,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 Technology Co.,Ltd旗下的應用有74款,百度旗下的App近200款。

騰訊公司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開發者賬戶的App多達129款,Tencent Technology (Beijing) Company Limited開發者賬戶下的App有32款。

巨頭們的產品太多、產品線太廣,社交屬於創新業務線,能做成最好,做不成對巨頭的影響也不大。它們沒有「背水一戰」的勇氣,也沒有「敢為天下先」的心思,自然追不上。

#專欄作家#

郭靜,微信公眾號:郭靜的互聯網圈。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自媒體人,百度百家作者,搜狐科技自媒體成員,鈦媒體專欄作者,網易科技專欄作者。同時為多家雜誌長期供稿。關注互聯網,關注TMT,用心做一個互聯網領域的原創狗。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