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po自拍也成了焦慮:社交媒體上的照片如何影響你的個人形象?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無論是刷微博,還是逛朋友圈,你會發現總有人在po自拍,A4腰、iPhone腿、紙片人……無瑕的皮膚,精緻的五官,完美的身材……看到這些你的心情會受到影響嗎?

刷微博,逛朋友圈,都是我們熟悉的日常。那些在社交媒體上po出的完美身材,不論是身邊朋友的假期美照,還是明星網紅的健身自拍,都讓我們不禁發出「我是檸檬,酸到憂傷」的長嘆。究竟是為什麼,檸檬會圍繞著我們?

A4腰、iPhone腿、紙片人,這些自帶迷因的熱搜辭彙是普通人可望不可即的身材目標,也是在社交媒體上大受追捧的美貌標籤。手指劃過屏幕,照片里的明星、網紅,甚至是關注的朋友都成為了社會凝視下的美人,摸摸自己腰間的二兩肥肉,求而不得,只有懊悔和自卑留在心間。但是社交媒體對我們的個人形象真的是百害而無一利嗎?

現實並不是非黑即白的。研究發現,我們可以通過自主調整微博的首頁消息,Instagram的照片流,藉助社交媒體增加對自身的滿意度,或至少減輕不滿感。

以下本文將綜合多項研究,聚焦社交媒體和現實世界中的個人形象,梳理社交媒體和不良情緒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為同在修鍊的檸檬精姐妹送上解酸真經。

社交媒體和不良情緒相關聯

是負面情緒跑到了社媒,還是社媒導致了消極觀感

關注社交媒體和身體形象這一議題的相關研究仍然處於起步階段,大多數研究證明,社交媒體和身體形象負面感受之間存在因果關係,但尚沒有強力的證據說明孰是因,孰是果。究竟是社交媒體導致人們對自身外表產生負面感受,還是本就對自身外表不滿意的人更喜歡使用社交媒體?

不過,人們普遍願意相信,社交媒體是身體形象負面感受的惡因。回顧2016年發表的20篇論文,以照片為基礎的社交活動,比如刷Instagram,發自拍等,對消極的身體形象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攀比對象決定情緒

越不熟,越消極

每個人都有自己玩社交媒體的方式,有的人只看帖不發帖,有的人偏愛發自拍;有些人關注了一溜的明星大咖,有些人只關注了親朋好友。研究結果顯示,產生負面情緒與否,關鍵在於我們把誰列為了比較的對象。「如果人們常常把自己的外貌和Instagram或者其他任何社交平台上的人放在一起對比,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就會趨向負面。」 澳大利亞悉尼麥考瑞大學的博士后研究員Jasmine Fardouly表示。

在一項針對227名女大學生的調查中,受試者們承認,當她們把自己和身邊同齡人或名人做比較的時候,負面情緒油然而生;但如果是家人,情況就不是這樣。研究發現,與消極情緒關聯最緊密的攀比對象是素不相識的同齡人,不相熟的朋友。

針對這個結果,Fardouly解釋說,人們傾向於在網路上展現完美。如果是相知相熟的好朋友,你很容易發現這些圖像只是他/她的最好狀態。但如果情況倒置,你很難分辨這是他/她的生活常態還是最好一面,更容易產生負面的情緒。

瀏覽內容影響觀感

社媒內容觀感有如四季

除了攀比對象,內容類型也對情緒有著不盡相同的影響,勵志言語讓人如沐和煦春風,健身圖像讓人如曆數九寒天。研究結果揭示,帥哥靚女的健身照片會讓觀者對自己產生更加苛刻的要求,至少在一段時間內觀者會假裝如此。

在布里斯托爾西英格蘭大學副教授Amy Slater2017年的研究中,研究者向分成三組的160名女大學生展示了來自Instagram上的圖文,一組是健身照片、另一組是自我勉勵的話語,剩下一組既瀏覽了健身照片也看了心靈雞湯。隨後,研究者要求參與者量化自我滿意度。那些只看了健身照片的受試者的自我評價分數較低,相反,另外一組對自己的態度更為寬容,就像那些鼓舞人心的話的一樣,她們覺得「自己現在這樣就很完美」。至於兩種圖文都接收了的第三組,勵志言語的溫暖力量更佔上風。

2019年年初,關注同一話題的另一項研究也成功開展。研究人員向195位年輕女性展示了三類照片:一類是有助於樹立正面身體形象的照片,大多是普通人的身材照片,一類是瘦瘦的女孩子穿著比基尼、或正在健身的照片,還有一類則是風景照。結果顯示,瀏覽第一類照片的受試者對自己身材的滿意度明顯提高,「這兩個研究連起來構成一種敘事,社交媒體上的部分內容有利於樹立正面的身體形象。」 Slater補充說。

但並不是說,這些帶來正面觀感的身體圖片就沒有缺陷。同一研究發現,看過這些照片的女性仍然會物化自己。瀏覽照片后,受試者們需要寫出10條對自己的描述。在這個環節中,她們的評價重點越是放在自身外貌、而非能力或性格上,「自我物化」這一項的分數就越高。

當我們寫下「我很美」的時候,我們還是沒有逃脫旁人對自己身材的負面評價。Slater建議這部分人從更廣闊的角度發現自身的美,不僅是肉體,還有心靈、身體素質等。Fardouly補充說,「雖然對自己的身體更喜歡更自信了,但對自身外貌太關注了。」

吾愛自己,吾更愛自拍

自拍讓我們多愛自己一點了嗎?

自拍一直是社交媒體的焦點。都說自拍即自戀,自拍真的讓我們多愛自己一點了嗎?

2018年,約克大學心理學系的Jennifer Mills研究了自拍和自身形象感知之間的關係。她的團隊招募了110名心理學女生(16歲至29歲),隨機分配到三個實驗組中。領導的科學家們研究了自拍和在網上發布的行為。第一組只能拍一張自拍且必須上傳,不能修圖,第二組的人可以挑選發布一張自己修整過且喜歡的圖片,第三組是對照組。論文寫道,「與對照組相比,那些在社交媒體上自拍的女性事後會感到更焦慮、更不自信。」Mills說,「就算她們可以修圖,她們還是會一直想著自己不喜歡的那部分。」

也有部分參與者想要先了解自己照片的點贊量,再回答發帖感受,不過,社交互動不在該研究的考察範圍內。Mills說:「發照片的情緒變化就像是過山車一樣,起起落落。起初,你會擔心,甚至感覺焦慮,一看到別人評價說『你真好看』,懸著的心立馬落地。這樣的情緒反反覆復,在下一張自拍發布的時候,你又會體驗一遍。」

2017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越是在自拍P圖上花時間,越說明自己對身體和樣貌不滿意。不過,截至目前,這一議題的研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大部分研究都只關注年輕女性。按照常理,這是最容易擔心自己外在形象的群體。不過,部分有男性參與的研究顯示,男性也未能免除社交媒體對個人情緒的左右。一項研究表明,瀏覽其他男人健身照片的男性更經常拿自己與他人比較,也更關心身體的肌肉。

接下來,更多長期研究的開展是必經之路,目前的實驗室研究都太過短暫而片面。Fardouly坦言,「我們還不清楚社交媒體是否會對人們產生長期的、滾雪球式的影響。」

放棄社媒不可能?試試調整內容

社媒不是心魔,心境才是關鍵

既然社媒上形形色色的圖片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如何儘可能地保持自己的平和心態,樹立自信呢?Mills給出一個萬能法寶,放下手機。「給自己放個假,參加一些和外表無關,也不需要和別人比較的活動。」她說。

不過,放棄社交媒體,聽起來像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或許,也可以慎重考慮一下自己的關注對象。如果社交媒體的首頁一直是無瑕的皮膚,精緻的五官,完美的身材,不妨在這之中插入一些遠方的風景,美味的食物或是鼓舞人心的語段,時時提醒自己,生命不止外表。

高曉松雲淡風輕的一句話——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勾起了埋頭工作九九六的年輕人對世界的嚮往,對未知的期待。依樣畫瓢,生活不只是完美的萬物,還有失望和灰心。希望這句話在划屏瀏覽照片的時候,也能時時浮上你的心頭,在社交媒體瘋狂展現完美生活的時間裡,我在現實世界獨自美麗。

 

公眾號:全媒派(ID:quanmeip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