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飛防,新農人的新戰場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目前為止,對於農業方面的建設,大都是老一輩的人在耕耘,農業缺乏競爭力,年輕人少有心甘情願從事農業生產工作的。那麼,如果才能夠讓農業生產彙集更多年輕人的力量,農業更加具有競爭力?本文分析了無人機飛防對農業的幫助,這將會成為新農人的新戰場。

數字農業、精準農業、智慧農業,正一步步從理想走向現實。

最近,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打造的大型工業紀錄片《強國基石》第五集《逐夢》在央視財經頻道播出,其中就展示了在智慧農業領域的科技創新實力和賦能農村青年逐夢創業的故事。

如何讓年輕人心甘情願地從事農業生產?如何讓農業重獲競爭能力?通過無人化的技術推動農業價值鏈的重新分配,至少是目前業界努力的方向之一。

無人機飛防,就是科技賦能傳統農業的重要變數。

無人機飛防不僅可以實現人機分離、人葯分離,規避農藥對人體的毒害,並且通過全自主作業的形式,可以大大提升效率。目前,無人機已深入農作物的播種、施肥、打葯等各環節,作業範圍也從有關大田低矮作物向高桿作物、經濟作物深度延伸。

無人機植保飛防現狀到底如何,近期又有哪些新的發展趨勢和動態,目前還存在哪些不足?其對我國智慧農業的未來,又將意味著什麼?

「探客Tanker」聯繫到了相關專家、植保作業隊伍以及行業內的重要廠商,來一窺鄉村振興大環境下,以無人機為代表的智能化產品在農業產業化和數字化落地過程中的重要助推角色。

一、讓年輕人甘願回鄉種地

在無人機行業應用之中,植保飛防無疑是目前為止發展得最好的領域。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民用無人機市場中,農林植保類無人機佔比最多,達42%,遠高於無人機在電力巡檢、物流運輸、安防方面的佔比。

「農業植保是農業生產最大的難題之一,因為打葯時正值農業生產高溫季節,加之我國農業從業人員老齡化,還有不合理使用農藥造成的中毒風險,未來用噴霧機器人替代人工作業,實現人機分離、人葯分離、提高效率是它的主要發展方向。」中國農業大學無人機系統研究院院長、中國農業大學葯械與施藥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何雄奎教授對「探客Tanker」表示。

當前,植保飛防發展迅速,也是緊跟農業的發展趨勢。除了植保無人機對各種地形的適應性好之外,無人機「人機分離、人葯分離」打葯可以不碾壓地面,不跟作物接觸,不造成損傷,這都是無人機的優點,也是其吸引年輕人甘願回鄉種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出生於1960年的王炳南,已經在新疆一線從業多年,他認為無人機植保讓年輕人對種地明顯有加分的效果。「現在很多農民都不想人工打葯了,越來越喜歡用無人機,即便只是三五畝地也不例外。」

王炳南之前當過老師和管教幹部,後來開始搞農資。2013年,他去大面積種植棉花的庫爾勒時,發現當地每年都有人因農藥中毒而身亡。在了解相關情況后,他跟朋友們做了市場考察,發現用無人機代替人力去打農藥這一業務有發展前景。之後,他便跟朋友們成立了一家公司,以植保為起點,兼顧售賣農藥化肥種子的業務。

「農業無人機這類智慧農業生產工具的出現,逐漸改變了傳統農業管理環節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產模式,用高科技設備代替了傳統危險繁複的體力勞作,讓農民不必再擔心種地的辛勞。」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龔檟欽對「探客Tanker」表示。

在他看來,隨著農業無人機這類智能化裝備的普及應用,農村出現了無人機飛手、無人機教員等新興工作崗位,為農村年輕人帶來了更多全新、體面的職業選擇,讓年輕人願意留在鄉村。更重要的是,隨著產品技術智能化更強,使用門檻降低,在年輕人的帶動下,越來越多年紀大的農戶也開始使用農業無人機進行作業。

「據我所知,現在使用極飛農業無人機的人年齡跨度從20多歲的小夥子到60歲的老農戶,都有覆蓋。」龔檟欽說。

近期,央視大型工業紀錄片《強國基石》「逐夢」篇就報道了回鄉的那些年輕人的故事,主人公之一閆文炯,1996年出生,退役返鄉后加入無人機植保行業,今年帶領團隊通過社會化競標,獲得了當地縣政府一個百萬畝級的小麥統防統治訂單。

因為要在一周內完成任務,他每天要調度200多架農業無人機同時作業,完成10萬畝的植保任務。

「每到小麥統防統治期間,在安徽,在河南,在陝西等麥區,有 100 多個像閆文炯這樣的新農人,他們不分晝夜地調度著上萬架農業無人機,連著數萬名飛手和農戶,守護著『中國糧倉』的安全。」龔檟欽說。

微信圖片_20211009220906.jpg

(圖 / 閆文炯植保作業中)

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建設智慧農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也是十四五規劃的題中之義。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的新目標,提高農機裝備自主研製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研發製造,加大購置補貼力度,開展農機作業補貼。

「中國有近20億畝耕地,雖然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但還存在著薄弱的環節、產業和區域,如中小田塊植保、山地果園植保等等。」大疆農業市場總監樊文澤對「探客Tanker」表示。

他認為,相比地面機械,農業無人機除了具有效率高,還具有地形適應性強、智能化水平高等優勢。無人機的普及,特別是在機械化薄弱地區的普及,能提高農業「種管」環節整體機械化與自動化水平。

而在中原植保聯盟秘書長葉文成看來,傳統農業對於年輕人的吸引力欠缺一直是阻礙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葉文成認為,「鄉村振興」有一個關鍵就是「人才振興」,但僅有無人機這樣的智能裝備就能吸引人才迴流,並讓年輕人產生種地熱情嗎?也不盡然。

「大家都知道,北上廣或者說大城市特別吸引人,大家對這些城市也很有熱情,但吸引大家的從來都不是城市裡的高樓大廈,而是城市裡面的發展機會,是在這些城市可以掙到錢。順著這個思路,未來農村想要吸引年輕人應該也得靠發展機會,得讓大家看到做農業能掙到錢。」葉文成說。

在他看來,儘管農業的空間很大,機會也一定很多,但鄉村振興才剛剛開始,「我們只是離機會最近的一群人,但我們要學會尋找和發現機會。」

二、改造農業「價值窪地」

時至今日,植保無人機已由高價格門檻向成本價傾斜,行業門檻不斷降低,行業巨頭逐漸明朗,大疆和極飛已成為無人機植保的「雙巨頭」。

大疆農業市場總監樊文澤介紹,截至2021年9月29日,大疆植保機年度作業面積突破10億畝次,增長率高達90%以上。這個數據的達成,代表著無人機將不僅在北方大田有了普及,而且在南方中小田塊也有了規模化的應用,這是大疆植保機在噴洒應用方面的大致情況。

微信圖片_20211009220909.jpg

(圖 / 大疆植保機作業現場)

而在播撒和果樹應用方面,也不乏大疆無人機的蹤跡。

「今年來,隨著無人機固體播撒技術的成熟,肥料播撒已在黑龍江、江蘇等地區實現了突破。它不僅效率高,而且更均勻。」樊文澤說,中國僅水稻種植面積就有4.5億畝,隨著一系列技術的投放,在播撒應用市場將進入快速普及期。

目前,黑龍江無人機播撒作業已超過6000萬畝次,但在全國其他種植大區,無人機肥料播撒還處於發展初期。

微信圖片_20211009220912.jpg

(圖 / 作業中的大疆農業無人機)

在果樹應用方面,根據大疆農業方面提供的數據,中國的果樹種植面積約為2億畝,平均年作業規模將超過17億畝次,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

「今年來,隨著噴洒效果的提升,作業流程的優化,果樹飛防也在海南、廣西、江西等地區獲得了規模應用。特別是在海南,無人機不僅幫助當地芒果園實現了全自動化作業,減少人工依賴,還實現了30%的農藥減量。隨著面向果園場景的一系列技術應用的落地,這個市場也將持續進入普及期。」樊文澤說。

微信圖片_20211009220914.jpg

(圖 / 無人機配藥現場)

據「探客Tanker」了解,植保作業涉及到很多專業的問題,比如不同作物之間,藥劑的噴洒方式都會不一樣,飛手如果不專業,可能會影響作業的效果。

「中國地大物博,各省各地因地制宜種植不同的農作物,不同農作物之間的生長習性、管理要求也不同,這是客觀存在的情況。」龔檟欽說,極飛研發和創新的智能化、無人化農業科技產品和技術,聚焦在不同農作物「耕種管收」環節的痛點,這些客觀存在的農業生產痛點也恰是極飛的市場機會。

微信圖片_20211009220917.jpg

(圖 / 極飛無人機在棉田作業)

如棉花,作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作物之一,也是極飛進入農業的起點。2013年,極飛團隊在新疆發現農業無人機可以有效地在棉花殺蟲,除草和化調等管理環節起到明顯效果,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

因此,從技術在棉花上驗證開始,極飛隨之深度介入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在生產管理不同的痛點和場景,包括播種、施肥、打葯等等,通過對產品進行功能模塊化的設計實現對不同工作場景的智能化工具替代。

「農業價值鏈也存在著一條『微笑曲線』,位於兩端的產前供應體系和產後銷售加工體系價值較高,而處於中部的產中生產體系為價值窪地。」龔檟欽表示。

隨著國際糧食價格的普遍上漲,國家對種業、農業的政策扶持加大,農業產業鏈上游的種業公司佔領了價值高地。而位於產業鏈下游的營銷與品牌環節,由於人們的消費方式已從純粹的物質消費向文化消費轉變,因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也從價格競爭、質量競爭和服務競爭轉向品牌競爭,附加價值也顯著上升。

但中游的農業種植和養殖環節仍面臨著科技含量低、深加工不足和產品質量不高的困境,成為整個價值鏈條中附加值最低的部分,處於「微笑曲線」的最底端。

目前,隨著越來越多農業科技產品及技術落地,一方面提高了生產效率且可替代生產環節繁重重複的工作,減少了用人成本,另一方面,因為先進技術帶來了更精準的管理,有效節約了農資投入等硬成本,兩廂增加實現對中游整體成本的下降,而這些減少的成本則直接增加為農民的收入。

微信圖片_20211009220920.jpg

(圖 / 極飛雙旋翼植保機V40)

可以說,得益於新技術的在農業領域的大規模使用,整個農業價值鏈將會更均衡,同時,因為生產成本的降低,也將有助於中國農業在世界競爭力的增強。

三、為何「吃苦不掙錢」?

客觀來看,無人機飛防作為智慧農業的重要體現,不僅對農業的管理環節有幫助,也正重塑農業的價值鏈,那麼,在這些一線操作者和實踐者的眼中,是如何看待目前的飛防植保行業現狀的?

微信圖片_20211009220923.jpg

(圖 / 無人機植保作業)

在葉文成看來,目前無人機飛防行業已初具規模,其中植保隊的發展就可分為以下四種模式:

第一種是傳統的「以跨區作業掙服務費」的模式。其中,老道的從業者對市場熟悉,也有相對穩定的客戶資源,發展穩定;而行業新手容易過於樂觀、接受不了現實的殘酷,進得快,出得也快,賠錢落跑的人較多。

第二種是「在本地市場紮根」的模式。其中,一部分人已度過轉型陣痛期,逐步穩定存活;另一部分人正在轉型陣痛期,但若咬牙堅持下去,來年可能就會有收穫。

第三種是「轉型和農資合作」的模式。這種算是折衷的選擇,但依附於別人並不能保持長期的穩定。

第四種是「原有農資經銷商主動增加植保業務」的模式。「這一類的隊伍運行相對封閉獨立,並不被大家所熟知,但這一類才是在本地紮根的隊伍要著重去學習的,畢竟他們在農資行業深耕多年,植保知識比較紮實,思想比較開明,又能主動擁抱新事物,將是未來飛防植保市場的一支重要力量。」葉文成說。

不過,他認為從行業總體來看,無人機植保的發展還算不上很成熟。「到現在我們還能見到認不全藥名的飛手且不在少數,對作物管理更是一竅不通,所以相對於設備的迭代進步,從業者的專業水平提升是嚴重滯后的,這就是為什麼說從原有農資經銷商轉型飛防植保或引入飛防植保業務的這類群體值得我們學習。」

微信圖片_20211009220926.jpg

(圖 / 無人機給樹林噴洒農藥)

飛防植保是一個季節性很強的營生,所以大家逐「水草」遷徙——哪裡有活兒去哪裡,跨區作業依然是大部分植保隊伍的主要作業方式。

但有一小部分隊伍目前已經「上岸了」——開始擺脫對飛防費的依賴或對跨區作業的依賴,主動選擇在本地市場紮根,有了穩定的客戶資源並涉及更多的農機服務和農資銷售,這也是葉文成所在的聯盟近兩年一直在大力推動的發展模式。

目前,中原飛防植保聯盟聯接較為緊密的飛手維持在200人左右,這些飛手經驗豐富,熟悉市場,而且他們每個人身邊都有圍繞緊密的小團隊,通過這200人的聯接,能迅速響應的飛機數量保守估計在1000架以上。

「我們在小麥作業高峰期可以做到一天內抽調300架以上無人機,響應速度非常快。」葉文成對「探客Tanker」說,「事實上,這兩年老隊伍、成熟飛手的沉澱速度,並沒完全跟上行業發展的速度,快進快出的人多了,所以我們認為抓住圈子裡面的核心力量才是重點。」

而在王炳南看來,無人機原本是門檻比較高的高科技的產品,現在因為進入門檻降低,也影響到行業的發展,尤其是作業的價格體系混亂,行業尚未有統一規範。「由於價格的混亂,讓無人機行業給人的印象是『吃苦不掙錢』。」

比如,之前有植保隊伍將打葯的價格壓低到3、4塊錢一畝地,這意味著根本賺不到什麼錢了,但卻把行業的價格體系打亂了。

他認為最少還要五六年,行業亂象才會得到遏制,而且很多不利於發展的東西都會被淘汰。「原來我打算搞個無人機農藥培訓班,但現在找不到合適的贊助商以及政策支持。」

總的來說,無人機飛防在我國的智慧農業戰略中,已體現出不小的助力作用——讓智能機器替代人力,解放了人們勞作的雙手,從而讓農業的生產成本降低、生產效率提升、生產方式創新、產品的產量增加、農民的收入增長……這也讓更多的年輕人願意回歸鄉土,成為一名新農人。

如今,作為新農人的新戰場,無人機飛防行業不僅誕生了規模化的植保隊,還有無人機廠商的發展壯大以及農業無人機的應用範圍擴大,都在說明這個行業的發展向好。但與此同時,市場的快速發展也產生了不少的亂象,亟待政策端的規範與約束,才能讓無人機飛防進入更良性的發展循環。

 

作者:彭輝,編輯:蛋總,微信公眾號:探客Tan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