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時代下,老年人該怎麼辦?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在如今這個智能化時代,智能產品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衣食住行都可以通過智能產品來解決。對於年輕人來說,這是一件節省時間、節省精力的事情,但是對於跟不上「時代潮流」的老年人來說,生活則變得很不方便,有被時代「拋棄」的感覺。那麼,在這個智能時代,老年人該怎麼辦呢?

2020年10月25日重陽節,央視CCTV13《共同關注》節目提到2019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億5388萬人,將近2億老人未接觸過網路(《共同關注》 20201025)。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移動互聯網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但同時,也給很多人帶來了不便。

其中,大部分人為老年人,包括不識字的老年人,包括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有知識有文化的老年人。智能手機目前已很普及,但是有多少老年人能熟練的使用智能手機和手機中的應用呢?

這種情況在隨著今年新冠疫情的持續控制下,被放大,只要出門,不管去哪都需要提供健康碼,超市、坐公交、銀行、市場等等所有場所幾乎都需要提供健康碼。

我們常常能看到因為沒有健康碼而被拒之門外的老人,沒有健康碼可以說是寸步難行。

不僅僅是健康碼,目前各行各業都在向移動互聯網轉型,力爭實現無紙化、自動化,各種移動應用層出不窮,導致老年人與這個社會的脫軌現象顯得尤為突出。

一、現狀分析

縱觀身邊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據我的觀察,因智能手機使用不熟練,影響老年人生活,對老年人日常出行、生活造成影響的有幾種情況,來舉幾個例子。

1. 網路支付

現象描述:很多老年人不敢把錢放在軟體里,更不敢綁定銀行卡,恐怕哪天不小心把錢全部支付出去,錢怎麼花出去的都不知道。對網路支付操作不熟練,不敢放心使用。

造成結果:網路支付已很普遍,手機支付不會用,出門買東西商家找不開零錢。

2. 網約車

現象描述:近幾年網約車的出現,在需要打車時,都是先在網上約車,等待司機來接,很少再有路邊攔車打車的現象。

造成結果:老年人不會網約車,出門想打個車,很困難,就是看到空車也攔不下。

3. 銀行認證

現象描述:銀行的好多業務目前已實現自動化,需要手機配合操作完成業務。

造成結果:辛辛苦苦跑一趟銀行,但因手機使用不熟練,或者需要下載相關的應用,導致業務無法順利辦理。

4. 火車票

現象描述:外出前使用手機線上查票、購票、余票數量等信息透明可查,篩選、退票、改簽均可操作,趕上節假日,提前30天即可購票。

造成結果:老年人不會使用購票軟體,在不知是否有票的情況下也只能去車站窗口排隊碰碰運氣,退票、改簽等也只能跑窗口。節假日購票需求量大,去窗口買到票的機率非常小。

5. 醫院挂號

現象描述:在線預約挂號的方式越來越普遍,醫院一般提前五天放號,用戶可以在網上提前預約挂號。如不在網上預約,醫院裡大多也採用自助機挂號和取號的方式,人工窗口越來越少。

造成結果:老年人在不會使用軟體挂號和自助機挂號的情況下,只能到窗口排隊挂號,需要早起很早去排隊,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能成功掛到號,給老年人看病帶來不便。

社會的進步,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智能化應用,我們足不出戶,只要動一動手指,吃穿住行都能解決,外賣、打車、購物、購票、就醫等等。

我們在追求更快更好更高效,在誇讚當今科技的發達,社會的進步時,是否聽到身邊的老人也在感嘆:「現在真好,什麼都能手機操作,可就是學不會,不會用呀」。

這句話提醒我們,老年人是想用想學的,但由於自身能力和身邊環境的問題,學起來困難,學不會。他們並沒有享受到智能化帶來的便捷,反而卻是因種種原因感受到各種不便。

進入社區市場,除了擺滿的菜品外,還多了樣東西,就是收款碼,客戶買完東西后,直接掃描二維碼進行支付,但實際上市場的主力軍多為老年人,網路支付明顯不太適用。

相比之下,老年人現金支付使用的更多。那麼,老年人為什麼不使用,甚至是不願意學著使用智能手機和應用呢?

  • 不願意學,覺得自己這麼大歲數了,還要學習,從心底里抵觸。
  • 記不住,功能多、步驟多,操作複雜。
  • 安全意識,覺得網路不安全,怕被騙。

智能手機、智能應用軟體操作複雜、功能繁瑣,用戶目標定位上主要面向的還是中青年,面向老年人、適合老年人使用的軟體相對較少。

有的應用雖然有使用教程,使用說明等,但對於老年人來說還是很難學。

很多子女與老年人不住在一起,回家了教一教,當時會用,但是過後還是不會。很多老年人只能是自己琢磨使用,但學起來還是比較吃力。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怕弄壞,不敢盲目使用和操作。

有些老年人使用智能設備、聊天、看視頻、看新聞等等,也僅限於最基本的操作。

對於深一點的,設置密碼、人臉識別、註冊登錄、發送驗證碼等等這些操作還是有難度的,他們僅僅還是停留在最基本的、表面的功能使用方面,藏的稍微深一點的功能就找不到不會用了。

二、用戶分析

以下是幾款APP中使用人群年齡佔比:

1. 滴滴

(數據來源:百度指數)

2. 抖音

(數據來源:艾瑞數據)

(數據來源:百度指數)

3. 12306

(數據來源:百度指數)

4. 114挂號

(數據來源:百度指數)

5. 京東

(數據來源:百度指數)

6. 拼多多

(數據來源:百度指數)

7. 全民K歌

(數據來源:艾瑞諮詢)

8. 淘寶

(數據來源:百度指數)

9. 微信

(數據來源:百度指數)

由以上數據可見,各應用使用年齡分佈,大部分用戶年齡在20-40歲,50歲以上用戶低於10%,甚至更多,可想而知,60歲以上的用戶就少知又少了。

從數據統計也可看到,平台統計的年齡分界點為50歲,並沒有60歲以上用戶的統計,可見,這部分用戶幾乎沒有被考慮到應用的使用人群當中,大部分應用年輕人使用佔比趨高,多數產品主要服務於年輕人。

根據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億5388萬人,將近2億老人未接觸過網路。(《共同關注》 20201025)。老年人是一大部分用戶群體,如何讓老年人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進步,不被淘汰和拋棄呢?

三、如何解決

老年人腦力及體力的退化,在快速發展的時代,可以說他們已經沒有能力來接受新事物,與時代奔跑。

那麼在應用產品的設計上,尤其是工具類,智能應用場景等,是否該多考慮一下使用群體,注重適合老年人使用的設計呢?

包括:頁面展示設計、操作流程設計、幫助說明設計等等都應該考慮老年人的感受和體驗。

1. 產品頁面展示設計

盡量採用大字體、大按鈕,功能展示簡明扼要,一個頁面展示的功能不要太多。

減少使用手勢操作如左划右划、下拉等等,盡量將功能展示在表面比較明顯的位置。因老年人對於設備的功能或是互聯網的默認功能不了解,因此盡量不使用,減少困擾。

2. 產品操作流程設計

操作簡單,流程簡化,一個頁面盡量完成一個功能,操作流程指示性強,清晰易懂。

如做一件事情共需要幾步,當前是第幾步,還需要幾步,少一些選擇,多一些指引,將容易混淆的內容進行剝離,減少判斷和操作失誤。

3. 產品幫助說明設計

幫助按鈕明顯,幫助內容包括操作指引、功能介紹、頁面說明等,可以考慮在相應頁面增加單獨的功能幫助或語音播報幫助內容,可以一邊聽一邊操作。

因此,在APP的設計上,產品經理是不是該考慮設計一些適用於老年人的版本,去解決老年人在產品使用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

 

作者:產品經理大卉(微信公眾號:產品經理大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