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互聯網名人都說去做農業,實際上呢?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傳統行業的轉型往往需要依託於互聯網賦能,那麼,當互聯網進入農業之後,又給行業內貿易方式、從業人員、產品服務模式等方面帶來了什麼樣的變化?本篇文章里,作者發表了他的看法,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在繼遠古時代房地產企業攝入農業以後,拼多多和位元組跳動的兩大掌舵者也步入農業(食品行業/生物行業),這兩位可是中國財富榜一度都是前五的人物。

整個農業行業也為之一振,認為資本和頭部的top互聯網企業都在一直關注農業。大企業的農業試水一直沒有停止過,不斷在大農業中尋找小的機會點、細分領域開始嘗試。

一、農業與生物行業及食品行業

但是貌似這兩位大佬做的不是純農業,而是生物行業和食品行業,是和農業的相關的領域,並不等於農業。他們應該不會全資去做農業直接生產。正如我一直告誡大家不要輕易做農業生產一樣,投入周期長、不好營銷,完全不適合互聯網打法。同時一般行業被資本關注都不是什麼好事,就如同我們A股里買只股被大基金看上了,他們要拋售的時候總需要你來接盤買。

言歸正傳,我發此文並不是想說他們兩人做這個方向不好,畢竟人家財富和名聲就夠碾壓我,我想說的是很多名人其實做的不是農業,應該算其他行業。這也是我為什麼過了這麼久才發此文的原因,避免熱點,客觀評價。

你可能會問,那真正做農業的大企家在哪。答案是褚橙之類的,雖然個別真正做農業的企業現在也不行了。他們做一產、做品牌,亦或者做農產品貿易,做農業服務、做農資、做農用設備創新等。

二、農產品和食品有本質的區別

第一,大多數農產品不是標品,他們不會去商務部門申請商品碼,他們最小包裝不定(300g的最小包裝是消費者大眾經常接觸到的,還有批發的10KG一箱),重量也會隨時間而改變,他們的損耗管理要遠遠複雜與食品的生產損耗,他們的品控也更為複雜。食品上市都得申請商品碼,因為它是標品。

第二,食品的供應鏈管理是降成本的,農產品的供應鏈管理現在業界是用來跳過一批二批這些貿易商的,對於供應鏈的核心思想並沒有應用,如零庫存、供應商寄售等,兩者有本質的區別。多說一句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是讓自己的採購、生產加工過程更加規範、流程化、標準化,所以節約成本;銷售則是對外開疆闢土,不斷帶來現金流。

很多互聯網名人都說去做農業,而實際上呢?

第三,食品屬於工業了,屬於工業製品,一般都得用現代管理,農產品很多時候是批發,很多農企現代管理不如農企。所以這些做過大企業的,會去食品和生物行業,繼續踐行他們的管理能力。

第四,他們的電商屬性對食品行業和生物行業的加成。可以讓他們不斷打造網紅產品,渠道不愁,銷售不愁,現金流不愁,所以他們才會選擇這個新賽道,源於自信和歷史資本積累。至於農業,她可以是輔助其他行業的形態存在。

第五,哪個大佬會直接選擇一產投資,除非他喜歡一產生產出來的東西,比如黑豬肉、三文魚、大鯢、河豚、黑枸杞,大家可以看到大佬們好的都是有溢價的農產品,一旦打出品牌,做好精細化管理,就能從自己食用偏高,到大家一起發展。如果再加上飢餓營銷等營銷手段,那簡直就是把他們不熟悉的賽道瞬間變成他們熟悉的領域,這就是降維打擊。

至於其他人,一般不會做農產品生產,基本上做的是農業服務,包括我們現在火熱的生鮮電商,它也是服務行業。

第六,農民對於他們只不過是生產資源(生產工具),該怎麼管理怎麼管理,現代管理里管組織績效、個人績效、激勵、人財物管理等都會對這些農民用上,畢竟人家給農民了穩定的收入(還有社保),這其實與「血棉」的歸宿是一樣的,當然可能有點誇張。

但無論是農民還是合作社群體,只要在農業,是供應鏈的最上游,議價能力就越弱,哪怕有工會農會有時候也是如此。熟悉供應鏈管理的都知道供應鏈環節越往後議價能力越強。所以我們大家一起拭目以待最後的結果吧,也歡迎駁斥我們的觀點,好久沒辯論了手癢。熱搜已過,也正是我們發此文的好時機。

#專欄作家#

清河落河清,公眾號:農業一二事,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名熟悉農業的IT架構師,現從事企業架構工作,創建農業微信公眾號、農業社群。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