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圍城的利己主義式解決之道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利己主義往往是經濟行為的起點,但利他主義也會與之交雜出現,或成為其表現的形式或成為社會屬性的投影。

醞釀許久的「關於鼓勵和規範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終於於近日出台。文件中不僅明確了對共享單車的支持態度,更正式規範了共享單車企業應該在運維中承擔的多種責任和義務。例如備受關注的禁止向未滿12歲兒童提供服務,以及對車輛停放的規範,對損壞車輛的及時清理等等。

在此之前,共享單車經歷了相當長的野蠻增長階段,其中各種數據幾乎顯得聳人聽聞。2年時間內,這個市場湧進20家同質化平台,以及超過100億的資金。廣州市內的共享單車數量超過80萬,政府緊急叫停,禁止各平台繼續投放車輛。而與此同時,上海市的共享單車數量突破100萬。

一時之間,網上流傳著各種單車佔據公共空間的圖片。本應成為公眾便利出行工具的單車,變成了洶湧而來的圍城洪流。

從斯密到貝克爾,經濟學家一直熱衷於討論利己主義在經濟學中的作用。很顯然利己主義是人類社會誕生經濟行為的基礎動因之一,這個總被誤認為卑劣的詞語造就了如今商業社會的繁華。

利己主義驅使企業在市場中尋求最大化的利益,搶佔最大的市場份額,也會帶來無序競爭和盲目的混亂——一如盤踞在各個路口色彩繽紛爭奇鬥豔的共享單車們。然而市場經濟中的利己主義總是和利他主義交雜出現,後者迫使企業選擇讓渡部分利益,來保障市場的安全和持續。

共享單車發展到現在,擺在每個企業面前的問題,就是如何實現利己和利他的平衡。

出現在公共區域的密集單車,背後蘊藏的是企業將共享單車當做「商品」的運營思路。在「貨架」容量有限的前提下,更多的「鋪貨」自然就意味著更多的用戶觸點。但是市場對於共享單車的定位明顯有更高的要求,就如在「指導文件」中指出的,共享單車應該是城市綠色交通系統的組成部分。

也就是說,共享單車應該是一個交通服務平台,而並非單純的工具提供者。那麼也就是說,和地鐵以及公交的配套服務一樣,運營維護應該是共享單車生意里的一部分。

在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發布的數據中,成都的城市騎行指數全國排名第一,累計註冊用戶已經超過千萬人次,日均使用頻率4.5次。在這樣一個擁有150個施工路段的城市裡,共享單車是市民躲避擁堵的必要手段之一。

成都政府關於共享單車的管理意見在3月就已經發布,此後ofo小黃車在成都搭建了高效的運維後台團隊,並且協助政府規劃了280多處推薦停靠點。在將市區網格化劃分為400多塊「責任田」后,ofo搭配上數據後台的實時熱力圖,能夠時刻提醒哪個區域的單車過於集中。同時700多維護人員和街道辦、交警合作對接,通過微信群進行及時響應。

毫無疑問,以上龐雜的運維工作會產生不小的成本,這種使企業損耗利潤的做法似乎是典型的利他屬性。然而ofo在成都的這套做法卻帶來了雙贏的局面。成都市內「黑摩的」因為共享單車的普及而消失了80%,道路交通安全得到改善的同時,很多摩的師傅轉而成為了ofo的運維人員。另一方面,ofo在成都中心城區每台車平均每天使用8次,活躍度居全國前列,而與此同時報修率卻只有2%,在全國同類城市中為最低。

投入運營成本,帶來商業數據的增長。ofo在成都市場中的表現,不能簡單套用這條商業邏輯。在市場混亂和政府監管介入的情況下,誰更快實現良序的建立,誰就能夠更快找准市場地位的立足點。因此,在這裡,利他行為反而帶來的是排他性的優勢。

經濟學用利己主義作為交易行為的起源,而進化生物學中通常會將利他主義和種群延續聯繫起來。犧牲或者付出自己的部分利益,以期在將來能夠得到同類給予自己同樣的利益,這種在靈長類進化中廣泛存在的「互惠利他」理論,給出了利他和利己行為在哲學上的交匯。

貝克爾曾經將華爾街大佬們投資慈善的行為,描述為埋在利他主義背後的利己主義。越來越多的現代企業學會了如何損失現金利潤,來獲取一些看似無效率的精神收益。然而這種商業行為無論是對單個市場還是對人類社會,都有利無害。

共享單車作為一個必須使用城市公共資源的新生商業模式,註定有很多磨難。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有80萬居民,卻只有25萬個自行車位,其市政府也在日前宣布將清理街面上的共享單車。而西雅圖的共享單車竟然因為城市坡道太多遭遇滑鐵盧,騎車下坡的用戶遠多於騎車上坡的用戶。紐約Citibike曾經因為停車樁規劃不合理和各種技術問題瀕臨崩潰,直到如今也沒有實現盈利。

所有年輕的企業和新生的商業模式都會遇到很多致命的抉擇,是否砍掉現金牛?要不要犧牲眼前利益?能不能得罪一部分的用戶? 對於城市公共環境的依賴,以及註定會成為城市公共環境一部分的定位,都逼迫共享單車企業在考慮商業行為時多保持一份利他主義的態度。

經濟行為的根源永遠是利己主義的,但是這不妨礙利他主義成為它的表現形式和社會屬性的投影。ofo小黃車在成都的案例,給正在洶湧圍城的單車困局一個不錯的思路:埋頭布局,不如抬頭布局。

 

作者:闌夕,微信公眾號:Techread

來源:http://www.cyzone.cn/a/20170811/314119.html

本文來源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創業邦,作者@闌夕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