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款免費產品的輸入法,如何才能構造成熟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免費的工具應用並不必然局限於產品周期里,當它的功能服務和內容掛鉤,當這種內容能夠衍生出社交網路的可能性,這種工具便有可能實現一種新的突破。

輸入法究竟意味著什麼?

英語強勢文化之下的用戶們或許對它沒有多少概念和認識,但是,在中國,在這個充滿著機遇和陷阱的互聯網市場里,曾經有一家公司依靠以輸入法為核心的產品體系在競爭激烈的市場殺出了一條血路。

這家公司叫搜狗,其輸入法一度佔據了八成左右的市場份額。

但是,讓人唏噓的是,就像絕大多數工具型產品公司的命運一樣,輸入法並沒有能夠從商業上給予搜狗足夠的回報。更尷尬的地方是,在輸入法這種中國用戶日常使用最頻繁、對用戶體驗要求最高的產品上,任何試圖通過流量和用戶規模來實現商業變現的方式都是不切實際並必然失敗的。

當搜狗輸入法的體積越來越大、響應越來越慢、附帶的累贅功能越來越多時,它自然而然地遭遇了用戶的杯葛和拋棄。直到先後和阿里巴巴、騰訊合作之後,搜狗才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它逐漸淡化了輸入法的價值和功能,而更多地聚焦於垂直內容搜索。

搜狗的歷史不止是一家創業公司在互聯網割裂壟斷局面中長袖善舞尋找自己出路、機會的故事,從某種意義而言,它更為我們顯示了以輸入法為代表的工具型產品服務在互聯網發展中的生死疲勞。

那麼,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顯而易見的問題是,輸入法或者包括它在內的工具型應用現在的出路究竟在哪裡?不妨跳脫出來設想一下,假如有一個有著用戶數以千萬計的輸入法,那麼我們如何為它設計成熟、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數千萬的用戶規模自然而然地會讓人對蘊藏於其中的巨大流量紅利垂涎欲滴,這樣的流量入口當然也能提供穩定持續的收入,但是,上述的搜狗的故事已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異常生動而血淋淋的教訓,輸入法或工具型應用對用戶的黏性遠遠沒有想象的那麼大,它在市場上的競爭門檻也沒有那麼高。

它的門檻實際上取決於用戶體驗,而免費的輸入法或工具應用又從根本上決定了用戶選擇或拋棄的成本異常低,只要用戶有任何不滿,都可以輕而易舉地遷移到競爭對手陣營中去。

而流量攫取式的商業模式又天然地會對用戶體驗造成影響傷害,看上去,輸入法或工具應用存在著一種根深蒂固的悖論。當你用戶體驗足夠好獲得足夠多的用戶時,你會想到賺錢,於是你利用這些用戶流量,然後,用戶就拋棄了你。

究竟什麼地方出了問題?

免費機制或許算是罪魁禍首。越來越多的開發者意識到免費策略固然能吸引到大量用戶卻也同時讓產品本身在後續開發、商業運作受到越來越多的束縛時,他們更多地採用 freemium 或訂閱方式,通過價格手段來調節甄選用戶群體。

那麼, 這是否意味著免費產品必然就經歷上述的發展周期和結局呢?答案並不一定。

在海外市場,存在著大量中國公司,他們開發了不少在市場上取得巨大領先優勢的產品服務,而這些產品又通常是免費的,而他們目前並沒有遭遇到上述困境,而且,從投資者的反應來看,對他們的商業策略和發展前景也頗多認可。比如一家叫做 Kika 的輸入法公司,在去年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就完成了 B 輪及 B+輪的超過4億元人民幣的融資,公司估值超過18億元。

從某種角度而言,它的增長紅利正逐漸從之前的爆髮式發展趨於平穩,在經歷了一個用戶積累的過程之後,它現在正站在自己的轉捩點上,是落入窠臼還是突破舊路,這正是我們感興趣的地方。

實際上,Kika 乍看起來會讓人好奇,首先的問題是,表情輸入真得有那麼大的市場和用戶需求嗎?換種說法,當 iOS、Android 都有了各自系統的內置表情,一款具有表情輸入的第三方輸入法究竟是不是一種偽命題?

比較一下和 Evernote 與 Android 上的 Keep、iOS 上的備忘錄,儘管 Evernote 早已經走下神壇,但是在筆記工具應用市場上,相比后兩者,它依然有著無可取代的價值和便利性。

那麼,對用戶而言,表情輸入是一個強需求嗎?答案似乎是肯定的,早在1998年,日本工程師栗田穰崇就繪製出了最初的 Emoji,隨後表情輸入被 NTT DoCoMo 投放到 i-mode 上,直到2008年,Emoji 才真正隨著 iPhone、iTunes Store 的解鎖限制而逐漸流行,到2012年9月,iTunes 上有13款應用是幫助用戶突破 iOS 限制使用 Emoji 的,其中甚至不乏付費應用。到了2012年年底,蘋果才在 iOS5中提供了免費的 Emoji。

暴走漫畫(rage comic)早已經成為一種流行於全世界的亞文化現象

另一方面,2008年源起於4chan 的暴走漫畫及其變種隨後大行其道,種種跡象顯示出用戶表達方式正從傳統的文字轉向圖像。表情輸入已經變成一種日常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高頻強需求。

相比原生表情輸入法,Kika 這樣的第三方工具優勢更多地在於垂直細分領域中的精細化開發運營。提供更多的表情、表情市場以及搜索表情集成這樣的功能對於 Google、蘋果等公司來說或許只是為之錦上添花、不為亦無不可的事情,但對於工具應用來說,卻是它們真正能夠提升用戶體驗、提高自己競爭門檻的核心競爭力。

如果說從 Emoji 的大趨勢 和產品本身來說,這家公司已經取得了成功的基礎的話,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才是更至關重要的。作為只有這樣一款免費產品的商業公司,他們如何建構自己的商業模式?如何規避免費產品和用戶體驗之間的衝突?

Kika 中提供的兩款電影相關表情包

雖然規模、實力不可同日而語,但從本質上而言,Kika 類似於 Google,兩家公司的核心產品服務都是面向普通用戶,但是商業模式鏈條卻是建立在廣告主之上的。

廣告商通過內容投放和 Kika 進行合作,以 Emoji 的方式進行宣傳,比如之前的《瘋狂動物城》(Zootopia)、最近的《佩小姐的奇幻城堡》(Miss Peregrine’s Home for Peculiar Children)以及未來的《刺客信條》(Assassin’s Creed)。

與以前的展示廣告和彈窗廣告相比,這樣的廣告投放方式實際上已經和內容緊密結合在一起,廣告即內容,內容即產品,產品和用戶體驗、流量直接掛鉤。輸出和表達方式的變革實際上也同時帶來了內容呈現方式以及商業模式的新的可能性。

更有趣的地方在於,當輸入法本身就等同於內容時,它實際上已經具備了社交的屬性,如果從社交角度來看的話,也就意味著,內容的製造、傳播和收益更超過單純的工具產品。更重要的是,社交不止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聯繫,更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這樣的互動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技術的推動下則又有了人與物、物與物交互的可能性。

Kika 最有意義和價值的地方就在於此,它給我們帶來的是一種新的思路。

工具型產品服務並非完全無法擺脫自身的局限,免費的工具應用也並不必然局限於產品周期里,當它的功能服務和內容掛鉤,當這種內容能夠衍生出社交網路的可能性,這種工具便有可能實現一種新的突破。

這種突破帶來的變化是產品形態的嬗變,一個傳統的工具型產品基於社交和內容的橋樑便可以達到新的外延,在此基礎上,Kika 不僅可以實現更多元化更豐富的交互。

更重要的是,文字-表情輸出之間的轉換使得它同時又具備了搜索引擎的雛形,這也就意味著連接用戶和廣告主的精準投放商業模式成立的可能性,而這並不會以傷害用戶體驗為代價。而只有從商業模式上徹底變革單純依賴流量變現的傳統模式,才能讓工具型產品擺脫其生命周期的宿命。

這種突破得益於文字到圖片到視頻的溝通方式變革,得益於新的交互方式和技術的革命,最終,這些變化和革命都反應到了商業模式上。

 

作者:胡勇

來源:http://www.tmtpost.com/2565313.html

版權: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遵循行業規範,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註作者和來源,若標註有誤,請聯繫主編QQ:419297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