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車聯網,才能讓你在車內放棄使用智能手機?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我們用一部手機就能夠走遍天下。也正是因為手機的誘惑力,我們難以放下手中的手機,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作者引出車聯網的概念,分析人們在車內對於互聯網的需求,並探討什麼樣的車聯網,才能夠讓用戶在車內放下手機。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

車聯網是一個較大的概念,包含了車與雲平台、車與車、車與路、車與人、車內等全方位網路鏈接。將車聯網與智能手機作比較,其實提問者已經將範圍縮小到智能座艙,甚至車機上。

此外,車裡的人需要分為駕駛員和乘員兩種用戶討論,因為他們對手機的需求很不一樣。駕駛員在駕駛時,使用手機最主要的功能是導航、聽音樂和社交,而乘員和駐車時的駕駛員,則可能使用到手機的所有功能。我們主要討論乘員和駐車時的駕駛員,在車內對移動互聯網的需求。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人們都在手機上幹什麼。

一、人們都在手機上幹什麼?

QuestMobile 分別從使用時長、使用次數、活躍滲透率3個指標,描述了人們使用移動互聯網的情況,我們可以了解到:

  • 人們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了騰訊系App上,四分之一的時間花在了頭條和快手系App上,短視頻對人們的吸引力,擠佔了部分原本花在BAT系App上的時間。
  • 社交、視頻、購物是人們使用移動互聯網的三大典型類型,遊戲和數字閱讀對近一半的用戶屬於高頻應用。

除App外,免安裝即點即用的小程序生態已枝繁葉茂,所以人們使用小程序的類別也需要關注。

綜合人們在App和小程序上的使用情況,可將移動互聯網使用類別總結為社交、內容、生活服務、遊戲。

如果要在車內放下手機,在車機上實現手機的所有功能是必要條件,所以你很容會產生下面這個不算大膽的想法。

二、能否把手機粘在車內當車機使用?

手機和車機執行的行業標準不同,手機執行消費級標準,車機執行車規級標準,後者要求更高。例如車機需要在-40℃至85℃之間正常工作,而iPhone的工作溫度是0℃至35℃,蘋果官方文檔還特別指出不要將設備留在車內,以免超過設備能承受的存放環境溫度(-20℃至45℃)。

蘋果設備的工作溫度(蘋果官網)

某車廠對車載顯示屏的冷熱衝擊試驗要求(ITAS官網)

所以僅憑工作溫度這一條,我們正在用的這台手機,肯定是不能粘在車內當車機使用的。但你肯定還不死心,又提出了下面這個問題。

三、做一台車規級手機,粘在車裡,用戶就會放下手裡的手機嗎?

很遺憾,還是不行。在選擇替代品時,用戶會選擇體驗更好的,而不是完全一致的,因為需要用更好的體驗抵消遷移成本。

也就是說,上車時把自己的手機換為車裡的手機,下車時再換回來,如果是無緣無故,沒有人願意這麼折騰自己。用余軍老師的公式描述為:用戶價值=新體驗-舊體驗-替換成本。

除替換成本外,把手機的功能和服務搬到車機上還存在兩個突出的問題:

1. 隱私

手機幾乎是一款絕對私人屬性的產品,而車機更類似於電視,在一定範圍內公開使用。所以除非是只有一個座椅的汽車,總有些手機里有,卻不適合在車機上展示的信息。

2. 交互

(1)觸控

設計人員在多數情況下都會為了減少一部操作、更合適的按鈕位置而挖空心思,用戶在車內可以躺著玩手機,而為了使用車機不得不調直靠背,舉起胳膊,極大增加了操作成本。

時任蘋果高級副總裁的席勒在MacBook Air廣告片中介紹:

「在與軟體交互的過程中,觸控顯得至關重要,我們也試圖將它應用在顯示屏上,但發現那個位置不太合適,當你把手懸在空中進行觸控時,你會感到不太舒服。在筆記本上進行多點觸控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用觸控板。」

廣告中的每一個字都為營銷服務,所以我們不能把席勒的講解當做教學。而且蘋果在設計產品中也有打眼的時候,例如在iPhone上已經被拋棄的3D touch,以及MacBook上融合進觸控欄,又恢復為實體按鍵的Esc鍵。

但席勒的這番話,我還是贊同的。

專為手持觸屏設備設計的App,直接搬到車機上,是沒法長時間使用的。

(2)文字輸入

語音交互在智能座艙中的地位得到全行業的認可,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率已高達98%,那語音輸入可以代替鍵盤輸入了嗎?

並不能,至少當前還不能,主推語音交互的TNT工作站,也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

語音交互非常適合短句輸入,或指令下達,但不適合長篇大論的輸入。因為我們大都無法出口成章,形成大段文字思考所需的時間,往往比輸入文字本身需要的時間更長,而鍵盤輸入的過程本身就伴隨著思考。

本著讓用戶在座艙內放下手機的目的,文字輸入的需求還是需要解決的,機艙中的有線遙控器值得借鑒。

機艙中帶有鍵盤的遙控器(圖片來自網路)

四、總結

人們使用手機的用途可以歸納為社交、內容、生活服務、遊戲4個方面。

由於手機屬於消費級電子產品,達不到車規要求,所以不能粘在車裡當車機用。

就算通過生產車規級手機粘在車裡,將手機功能全部搬上車,也不能完全替代手機。因為手機中的隱私信息不適合在一定範圍內公開的車機上展示,並且手機App專為手持觸屏設備設計,不適合固定的中控大屏長時間操作。

一定要我在車內放下手機,須同時做到以下4點:

  1. 車機實現手機所有功能
  2. 確保我的隱私不會泄露
  3. 提供便捷的交互,能夠讓我長時間操作不累,並能夠方便地輸入文字
  4. 車機和手機互聯互通,上下車沒有切換設備的成本

如果智能座艙提供了手機上沒有的功能,那我會同時使用兩者,而不是放下手機。

五、結尾

手機屏幕增大到接近7寸后,就沒有進一步增大了,因為手和褲兜的大小是有限的,因為人們需要隨時隨地連上互聯網,目前手機就是滿足這個需求的產品。

手機可以隨身攜帶,當然也可以帶進車裡,替代掉手機的會是另外一個隨身攜帶的產品,而不會是固定在車裡的另一台手機。

就算僅僅只做到在車內完全放下手機,且不考慮個別手機上的隱私信息,也需要解決交互和上下車設備切換的成本問題。

與其希望讓用戶在車內完全放下手機,不如提供更高效的交互方式,發揮車機和手機各自的優勢,並將兩者打通默契配合,為用戶帶來更多價值。

那麼智能座艙應該如何構建自身產品力,與手機互聯互通到什麼程度,才算是無縫切換呢?且聽下回分解(如果有朋友催更的話,我會加緊安排)。

 

作者:25磅,微信公眾號:25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