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本質是互聯網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摘要 : 早上好,很高興能到這麼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地方,跟大家一起探討資產行業的話題,我自己雖然也在從事資產管理的工作,但是在互聯網金融這個領域,還只是屬於紙上談兵的範疇,因為這個領域太新,太熱,基本處於無專家狀態,我看了一年多,得出結論,就是誰扯的多,誰就是專家,屬於讓我來講這個話題屬於趕鴨子上架,所以,我現在很忐忑不安,誠惶誠恐,希望講的不對的地方請各位領導海涵。

最早接到主辦方的命題是《如何通過互聯網來提高資產行業核心競爭力》,但是想了很久以後,發現互聯網跟資產管理行業的核心競爭力關係不大,即使有關係,也不是我的水平所能講的,因為我如果能解答這個命題,我就是中國的巴菲特了。所以,就擅自改成了現在這個話題,談談趨勢或許會更好,因為更開放,更可以有探討的空間。

現在互聯網金融這麼熱,所有的金融行業不跟互聯網搭點邊,就感覺貌似落伍了一般,但是從我自己對資產管理行業的理解來看,的確兩者沒有什麼必然的關係,互聯網不是萬能的,任何東西帶來的結果必然是一天兩面的,有優點也必然帶來缺點,在高能力門檻領域和高金額門檻領域,互聯網其實是失效的,能力需要越高的行業,因為能力不能批量複製,無法量化操作,互聯網的優勢就會失去。而高金額的領域,反映的是單位收益和單位成本可以獲得均衡,只有那些單位投入成本很高,但是單位收益相對較小的行業,需要一種共同性的技術批量化的進行操作,反映為大量瑣碎事情的技術方式革新。

而我們所說資產管理行業的核心是什麼?其實是創造財富的能力,能在市場上獲得高收益,決定了資產管理公司核心競爭力。這個能力從全球迄今範圍來看,其實更多取決於兩個方面的因素,第一個是人的因素,這個其實廢話,但是也是真理,這個領域裡的核心競爭是人的競爭,資產管理行業里誕生了無數璀璨的新星,成為一個又一個傳奇,現在活著的那個神,叫巴菲特。第二個因素是什麼呢?是天氣。雖然很多人不認同這個因素,但是又不得不承認這個因素的存在,甚至對於絕大多數機構而言,這個因素要高於前面說的第一個因素。資產管理行業從很長的時間來看,其實就是個周期性行業,中國尤為明顯,個人能力很多時候無用。

這兩個條件下,互聯網能起到什麼作用?互聯網是可以改造人體呢?還是可以改變周期?我個人感覺兩個都不現實。現在很多人說,互聯網產生大數據可以幫助資產管理行業更有效的提升資產管理水平,從而形成核心競爭力,怎麼說呢?感覺對也不對,個體上或許是對的,但是總體上而言,很難說,從大環境來看,由於市場最終的投資標的物,客戶群體是一致的,從而,市場往往是相互博弈的,並非只有一家機構的情況下,從信貸市場角度來看,好的風控水平,往往導致無業務可做,在資產管理行業來看,相對會好點,畢竟還是有能力和眼光所形成的差異化管理水平,影響了不同的投資結果,但是從整體的資產管理行業來看,大面積的行業還是會因為這種博弈的存在,讓市場形成較為簡單的價格性競爭,極個別的企業才能利用能力謀取暴利,從社會的最終形態來看,資產管理行業最終的盈利水平是社會平均利潤,尤其,在流動性極為泛濫的情況下,大多數陷入了零和遊戲之中,這種格局上,你賺錢的錢很大程度上是別人虧的錢,作為互聯網即使形成了好的技術,也確切的說,只是幫助了個別資產管理公司打敗了別的資產管理公司的行為,資產管理行業其實長期來看,回到最後還是一個社會平均利潤。

那我們回來來看,市場上談的火熱的幾個互聯網金融模式,跟我們資產管理行業相關的,大部分人可能想到是餘額寶為代表的渠道模式,並且把他放到了一個極高的境界上去評價,得出各種結論,要靠近互聯網,學習互聯網思維,我跟很多人看法不一樣,餘額寶是個很好的互聯網金融模式,沒錯,但是確切的說,他跟我們資產管理行業事實上關係很有限,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看,餘額寶的本質是什麼?是餘額管理。先有餘額,再有管理。從這個角度看,他是典型的搭便車模式模式。

怎麼理解搭便車模式,簡單講,就如同開了一個網吧,你生意很好每天幾萬人來上網,你為了更好的服務他們,你就給他們提供水、速食麵,外賣、床鋪等等的服務,幫助他們更好的上網玩遊戲。但是這裡的前提是兩個,第一個是你要有很大的客戶群,幾萬人上網,第二你提供的東西是正相關的東西,你提供人家需要東西,不給人家造成反感,如果你沒事,心血來潮五分鐘就廣播一次問客戶要不要賣理財產品,我估計基本上客戶得走掉一半。所以這裡反映的實質是什麼呢?是這些人來這裡不是來買速食麵的,也不是來買水的,他們是來上網的。沒有速食麵,人家一樣來上網,基礎服務是網路。

餘額寶的成功的核心是客戶基礎,支付寶1.8億的用戶,你不提供餘額寶,人家也一樣會使用支付寶,這個是餘額寶的核心的核心,大家不是因為有了餘額寶才用支付寶,而是因為必須用支付寶,順手用了餘額寶,餘額寶讓客戶獲得更高的收益,而且基本可以等同於存款,典型的無成本的正相關替代,餘額寶大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冷靜看待餘額寶,其實可以發現,這個模式不可複製,只有基礎客戶群極大的網站才能用,第二,也僅限於提供貨幣基金,除了貨幣基金,其他產品也不適應,曾經無數基金公司寄予眾望的淘寶基金超市,上市之後,銷售慘淡,同樣基於海量的客戶群體,為什麼貨幣基金銷售的好,而其他基金不行呢?因為前者是正相關,後者是不相關。

所以很多人從餘額寶來類推互聯網金融對資產管理行業的影響,我個人感覺是個案推導,實際意義是不大的,全行業很難找出第二個擁有如此龐大的支付賬戶結算體系的互聯網企業來,而且更確切的說,這種模式基本上都無法做大規模,根本無法滿足資產管理行業的規模,餘額寶能做多少個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阿里巴巴的淘寶能做大,不是由余額寶自身所能決定的。因為他的推演邏輯是,要開更多,更多的網吧,才能有更多更多的客戶群,才能有更好的服務疊加,核心還是其自身業態,資產管理其實只是其優化自身業態的工具方式之一,資產管理其實只是附屬品,只是當工具,沒必要神話和惶恐不安。

所以,大量的資產管理行業說要學習餘額寶,我自己感覺路徑走反了,無論你怎麼學,你都學不好,很多人說要學習餘額寶以客戶為導向的互聯網思維,才能把資產管理行業做好,我們先不說,目前資產管理行業普遍都被渠道方割裂了用戶的來源問題,導致過於依賴渠道客戶,從而沒有自身客戶沉澱,根本談不上客戶為導向的問題。

就先扯扯,資產管理即使有了客戶以後,你如何以客戶為導向的問題吧?確切的說,資產管理行業其實比互聯網更在乎客戶的感受,因為客戶是資產管理行業的上帝,沒有客戶就沒有管理費,業務無從談起。但是問題在於如何滿足客戶需求呢?事實上,我發現互聯網的客戶需求其實相對複雜,但是供給反倒容易,而金融需求極為簡單,但是幾乎非常難以解決,資產管理行業的客戶需求,其實就是一句話,賺錢。如果你賺不了錢,客戶在至上都毫無用處,哪怕十年二十年的老客戶了,你讓他虧錢了,一樣再見。所以,在資產管理行業,外在的所謂客戶至上都是虛的,你拿到人家的錢,其實並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如何不斷的持續的呈現你的盈利能力,客戶才會有所停留,而這個問題,我前面論述了,互聯網技術其實是解答不了這個命題的。

現在很多人都在說互聯網企業未來會顛覆金融行業,顛覆資產管理行業,我個人跟這些人看法不一樣,我自己兩個觀點,第一互聯網企業沒這個想法,第二互聯網企業沒這個能力。先說第二點,所謂能力問題,其實是看情況的,很多人抨擊我國的強管制給了我國的各個金融機構的暴利空間,我自己覺得管制這個東西是好東西也是壞東西,好東西是給你合法排他性的業務操作權利,但是,事實他是一道免死金牌,但是同時也是個緊箍咒,他讓你手腳捆牢,到一個擂台上只能互相用嘴巴咬,再有能力的機構也無法表現出能力色彩,這種擂台腦子想想也知道很不好看,最終的格局就是我國的金融機構在管制內創新的可能性大幅度的降低,要有創新基本上就是貼著邊走,或者就是越界,越界是什麼?越界就是違法,這個就很能理解為什麼我國金融人才都在牢里的原因,創新快於管制的必然結果。

而為什麼說互聯網企業的優勢在於創新,在於活力,在於開放,從而能不斷的突破管制想象問題創造需求,但是,如果給了他一塊牌照,進到一個管制市場跟你一起玩,那他就是是等於自廢武功,有能力也變成沒能力了,所以,我自己感覺腦子稍微聰明點的人都不會這麼干,所以,現在看到很多互聯網企業進入了金融業,但是是否就理解他們要到裡面跟你一起玩金融了么?我的結論是否定的。

將這個話題前,我先簡單闡述下,我個人對互聯網的幾個特性的理解。核心關鍵詞有兩個:「打破層級」和「自發組織」,打破層級,其實改變的是我們的人才培養和產生體系,我們過去的人才培養體系其實是層級制的,考試考試在考試,就具備能力了,而考試這種東西因素極多。古代最有名的兩個落榜秀才,黃巢和洪秀全,他們都顛覆了兩個王朝,說明有足夠的能力,但是為什麼都落榜了呢?

因為層級制的人才認定機制是單一論定的,他們在層級制社會,無法獲得上升通道,只有打破了層級制的體系,才有可能使得人才更多樣化和多元化,互聯網最大的優勢,就是在於打破了層級制,提供了更多的人才產生的通道方式,互聯網會產生出了很多非專業的專業人士,這些人可以打敗很多專業的非專業人士,我自己在投資過程中,見過很多非專業人士,但是見識和談吐遠勝過專業機構的專業人士,對事物的認知更一針見血。

這些具備能力屬性的人的脫穎而出,並非是培養出現的,而是能力認定的,最近我推薦幾個朋友看一篇文章《你永遠成為不了巴菲特》,文章認為很多人12歲之後,就基本上天賦被決定了,沒有互聯網出現之前,這些人,大面積的被埋沒在投資領域之外,未來,他們會湧現,進入了能力要求極高的資產管理領域裡,或許能改變一些特定的行業格局,集中表現為,大中介外化為小中介業態。

在信貸領域裡,我是見識過不少這樣的模式了,在資產管理領域,目前確切的說,也湧現不少,前幾年流行的私募是典型的這種業態,還會不斷的湧現,打破目前大機構主導的資產管理格局,不斷的分化是主流的趨勢,確切的說,世界上,只要以能力為基礎的任何一個行業,必然是呈現彌散性的狀態,因為,能力第一不可批量複製,你能找到或者培養一個,但是沒辦法有十個,一百個的批量生產,第二能力會自我裂變,有能力的人都會要求獲得跟能力想匹配的收益,因此往往會分化和裂變,所以看到大多數的律師、會計事務所、財富管理、投資機構都是合夥制狀態存在,互聯網其實只是會加劇這個行為。所以,資產管理的未來的格局,跟美國應該不會相差太大,應該是幾大巨頭,加無數個小型特色機構的狀態,過幾天我去的美國拜訪一個老牌家族,他們就是委託給財富管理工作室,這個工作室我估計都沒人聽說過,非常小,就三四個人,但是管理了兩個家族的財富,規模破了千億美元。

「自發組織」,也叫人人組織,是互聯網的第二個特性,這個特性是指大量的人,會自發因為共同的價值觀等因素,聚集在一起,這些人可能來自不同的層級,不同的公司,不同的領域,通過互聯網化零為整,變成要給組織體系,當然也隨時可以化整為零,回到各自的體系中去,這種業態的出現,其實是加劇了金融的微型化趨勢,未來組建公司,組建投資團隊的成本會更低,創業成本降低的同時,其實投資成本也會下來,在金融領域就會出現兩個微型化,金額的逐步微型化,未來的投資,可能金額會更低,這個更低,並非單筆交易金額更低,而是表現形式更低,例如現在的微借貸、微理財、微保險、微慈善、微投資,金額更低,一千塊借給一個人,變成一千個人一塊錢,互聯網技術的出現使得這種形式發生變化,加劇了金融門檻更低。也加劇了金融更為跨界和模糊,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構進入到這個領域裡來,最終對市場格局產生極大的競爭,也必然對監管產生很大的挑戰。金融彌散性大幅度加強。

其實,我最近越來越發現一個有意思的命題,就是互聯網企業做金融,核心不是金融,是互聯網。這個顛覆了我自己以前的判斷,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發現,互聯網的邏輯跟金融邏輯最大的區別,其實是思維方式的不同,我這幾天一直在思考互聯網的邏輯是什麼?其實互聯網的邏輯就五個字:不走尋常路。以前很多人說,互聯網思維是客戶體驗至上,我曾經認為是,現在我認為不是,客戶體驗至上,其實是誰都想的事情,只是有動力無動力的區別,互聯網的業態決定了他只能如此做,否則不能賺錢,而別人不需要客戶至上就能賺錢,所以也就嘴巴上喊喊,實際不做,如果有一天互聯網企業也不需要客戶至上就能賺錢,估計一樣也不會客戶至上,這個區別很有限,利益問題罷了。但是「不走尋常路」這個互聯網思維就很有意思了。

我們回頭看這幾年,互聯網內部競爭也好,外部競爭也好,其實都不是正面對抗,都不是直接把你干趴下的方式,而是新物種的不斷替代,不斷的進行顛覆和自我顛覆的過程,這個是互聯網的最大的思維方式。他總能發現或者創造出客戶甚至自己都不知道的需求解決方案來顛覆掉之前的模式,這裡面一方面是技術的進步,一方面是思維方式的改變。很難說一定是客戶的需求角度衍生出來的,因為客戶或許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這個需求,客戶的需求是被創造的。

非要簡單來說就是,我是用一樣新的跟你不同的東西來替換你過去的做的東西,而不是你有一樣東西,我來做一件一樣的東西來替換你的。微信不能算是顛覆了微博,但是他極大的加速了微博的蕭條,因為他把人類的需求更多關注在身邊的人的事物上了,把公開的社交關係,拉回到封閉的狀態去,他沒有跟微博正面對抗,但是他搞殘了微博。微信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他構建了一個新的底層平台,創造了很多客戶新的需求,從而讓客戶撇棄過去的行為方式轉投到新的方式中去,但是你說馬化騰干微信是沖著微博去的?他自己估計也沒想過,所以,互聯網的顛覆邏輯就是這樣的,非正面對抗的過程中,把你給擠壓了,滲透了,搞殘了。這個過程有點像三體小說里的高維文明滅絕低維文明的心態,我做好我的,你能活就活,活不下來,其實跟我也關係不大,我壓根也不會來考慮你怎麼想。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還是堅定的認為,互聯網干金融,也是一樣的思路,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其實還是互聯網,我做我的互聯網事業,我不斷的做好我自己的事情,這裡面我會涉及到部分的金融業務,例如阿里巴巴用到了資產證券化,但是我們一定要記住,阿里不是為了證券化而證券化,他是為了給阿里小貸提供資金來源,而阿里小貸最終的目的是給商家貸款,阿里做餘額寶,回到最後其實只是想給他的客戶提供更多的資金收益,他也從未想過要干金融的事情。京東現在介入P2P,想法也很簡單,給他的供應商提供更多的貸款,以應對較長的賬期,這種把金融業務跟自身經營捆綁的行為,其實不但極大的降低了風險的同時,還表現出了對金融格局的重大影響,金融領域呈現出不斷的跨界性和彌散性,表現為大量的份具備金融屬性的非金融機構進入金融領域,最終是分化和瓦解了目前的金融格局,最終深刻的影響和改革著中國的金融格局,當然也包括我給的資產管理行業格局。

最後,我說一點,就是我國的金融體系在過去一直表現為極大的信貸化特徵,而美國則體現為證券化色彩濃厚,信貸化對抗風險的核心不在於技術手段,技術只能是輔助性優勢,更多還是集中在制度性優勢,特許經營權是核心保障,而非技術手段,證券化的本質其實是風險的市場化定價和市場化自我承擔,大量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其實本質就是幫助進行更好的市場化定價的中介,在我國目前信貸化獨大的情況下,大量的資產管理都淪為了附屬品的存在,而且信貸化的市場格局,更容易表現出看天吃飯的格局,能力基本無用,所以,我國的大量的機構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能力色彩,這種情況下,互聯網在渠道會表現出極大的優勢,但是,這種優勢是不可持續的,隨著監管的逐步放鬆,競爭的加劇,以及大量的能力認定的中介產生,資產管理行業的未來最終是差異化路線,互聯網金融在這個角度看,渠道的作用會不斷的分化和裂變。

但是這裡,我自己有個不成熟的看法是什麼呢?未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風險的市場化定價過程中,傳統的中介,可能會失去作用,網路在風險定價中,在信息披露,風險判斷上,或許會逐步發揮出更大的作用,甚至網路本身會形成一個極大的市場交易所,來替代傳統的線下市場交易所,從這個角度來看,過去的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傳統的大型中介的生存基礎或許會被打破,直接可能被拋棄。當然只是個設想,或許需要很多年。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