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醫學的疆界,用科技賦能整合醫療

筆者從醫療行業現狀出發,對科技賦能整合醫療的未來機會展開了討論。

醫學的疆界是什麼?大多數病患的現狀是病前無預防,術后難康復,愈后又複發。為什麼會這樣?這些問題是每個真正致力於用科技去改變醫療的從業者,認真思考的,並用心解答的。

在給出我自己的答案前,我們先來看一段視頻,視頻是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劉東博士在TED上面的演講

看完這段視頻后,我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感受,我看完后,是真的熱血沸騰。看了視頻后,身心雙重都受到很大觸動!

安貞醫院作為全中國單學科垂直領域最好的醫院,最牛的醫院,在當前醫療大環境的現狀事實下,也只是在做診療,有邊界的展開診療行為。並未跨越傳統的醫療範圍。(按國際主流的醫療趨勢,這裡的「傳統」可能是二十年前)

當然,出現這種結果一定是有其背後原因的,可能是該醫院承擔的或所追求的就是診療的部分,不看重或沒必要來拓展自己的邊界。

但從整體社會效率來看,一定是做到完整的醫療鏈條,也就是預防、保健、診斷、治療、康復、管理,這才是對整個國家、社會、人民最公平、最有利的閉環行為。

現狀

在整體社會學和醫療學的交界點,通過我們深度探究,發現現有的醫療組織機構及產業鏈中的上下游廠商中都並沒有真的閉環,還是有特定的分工特定的產出。

從未來看,無論從PEST的各個維度,都應該是一個比較明確的趨勢。我們應該除了診療外,注重預防、注重保健、注重康復、注重管理。

從而,讓我們的診療能盡量少的展開,如無必要,則無須診療;讓我們的診療能盡量少的多次重複展開,如康復管理做得好,則不需要患者一遍遍重複住院,多次承受痛苦。

我們整體社會的醫療支出,也因為我們醫療大行業大生態未完全閉環,導致了大量的無效支出,我們的醫保費用為慢病患者做了一輪輪的統籌支付,我們消耗了很多金錢精力在藥品、耗材的支付上。

調研情況

通過我過往調研過很多醫院和醫生,尤其是跟多位體檢科、康復科的主任們的深度交流,在國內,不說普通的老百姓,就是醫生們對於預防、保健、康復這個事情也並沒有很多理解。

關於預防和保健,很多醫生,甚至很多體檢科主任,對於其的理解,也大多停留在健教,最多會升級到健康管理中心,完成衛健委安排的對公眾健康教育的任務,對於引入新硬體、新平台來提升科室預防保健的力量,給可能的患者帶來更多的額外幫助上,並沒有太多想法。

至於康復,在國內醫療組織中推廣的也並不順利,大量醫生對於康復的理解還是停留在針灸、理療、推拿等服務項上,在循證醫學上,關於西式康復是有明確的標準、指南和文獻的,但大量醫生們的不理解、不重視,導致有些三級醫院的康復科缺乏病源,要跟神內、神外、心內、心外、骨外科、ICU等「化緣」,既要做患者的科普教育,又要做醫生的科普教育。

但推動這個事情,整合醫療的整體推進,這個真的是能誕生偉大公司的機會,在現有的醫療體系下,醫療機構、醫生沒動力也沒有太多能力去拓疆辟界,應該有偉大的企業或組織機構有機會在這部分突破。

如何做?

那接下來如何做呢?

一個完整的醫學鏈條應該是由「預防、保健、診斷、治療、康復」五個環節組成的,這五個環節,是醫學的疆界。

只有把醫學的疆與界再次擴展,擴展到一個無疆的境地,加入醫務社工的支持體系,才可以真正改變中國醫療的未來。從醫療、教育、心理、安全、社會融入、志願者、政策、法律等方面著手,組成一個完整的社會支持系統,把醫學和社會學融合起來,為中國老百姓提供完整的醫學鏈條。

我想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招募一批有識之士,大家聯合起來,「利他思維」,一起把現有醫療機構沒辦法做的,「有遠大志向的大咖們」想做的,通過在科技、人文、醫療的跨界結合中,實現對現有醫療整個完整鏈條的補充。

我認為以上種種,可以用當前我所服務的公司新使命來概括:

「用科技賦能整合醫療,做每個人的家庭醫生」

具體圖示,供大家參考:

#專欄作家#

田絲兒,公眾號:田絲兒(ID:U-4EverYoung),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多年互聯網創業經驗,數年醫療互聯網實戰經驗。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