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的藝術:關於互聯網的另一種進化論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者按:本文主要參考了知名科技創業者兼投資人Chris Dixon的一篇博文,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點這裡閱讀原文。Chris Dixon現任Andreessen Horowitz的資深合伙人,投資過Coinbase、Oculus、kickstarter等項目。

互聯網的演化歷程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在這篇文章里我們想要化繁為簡,粗略的將這一演化歷程分為兩個不同的紀元,這兩個紀元之間的差異代表了互聯網進化過程中最容易理解的顯性變化,也代表了互聯網背後的「推拿」藝術。不廢話了,進入正文:

把互聯網看成是一個人人都可以接觸得到的大箱子,用戶對這個大箱子做出的動作主要分兩種:推和拿。

先說拿。

拿,是用戶基於自身需求主動向互聯網尋求信息的過程,通常是某個問題的答案,比如北京哪裡的烤鴨店最正宗,明天的天氣情況,附近哪裡有旅館等等。用 戶從互聯網這個大箱子里拿自己需要的東西,或者把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拉出來。這一方面的殺手級應用是搜索引擎,其中最大的人生贏家是Google。

搜索在 2000 年左右的全盛時期都是以指數級別在增長,這得益於「拿」這種動作在供求關係里產生的良性循環:用戶拿的越多,會刺激互聯網產生並供應更多的內容來滿足搜索 需求,同時內容的增多又會促進存儲的需求。這裡面真正發展起來的內容供應商通常是一些數據服務網站,比如維基百科、Yelp和TripAdvisor。

再來說推。

推,是用戶另一種比較被動的使用互聯網的方式。這方面的殺手級應用是各種社交平台,比如Facebook。在這裡,內容是自己主動奔向用戶的——通過用戶的一次喜歡、分享或者轉發,內容被推送到其他用戶面前。通常被推的信息內容是那些有趣的、好玩的、感人的題材,呈現形式往往是各種各樣的多媒體,比如文章、視頻、圖片、gif 圖等等。

推和拿這兩個動作的背後,代表著互聯網發展的兩個不同紀元。目前,社交網路和媒體公眾號正在經歷一個類似十年前的搜索和信息之間的良性循環,但二者又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1、PC vs 移動:

「推」代表的第二紀元,和第一紀元最大的不同在於,第二紀元里由於移動的發展新增了另一個維度,複雜度也大大增加了。用戶正在逐漸從 PC 端轉移到移動端,導致的結果包括原生應用相比於傳統網站的崛起,以及覆蓋範圍更廣的擁有更多觸角的移動互聯網。

2、累積 vs 流動:

媒體相比於信息內容,保質期要短的多。第一紀元里的內容發布者,靠的是長期積累得來的內容大倉庫。而現在這一時期更看重的是把人、科技、金融和其他資產結合起來的機器,可以源源不斷的產生流動的內容。

3、捆綁 vs 非捆綁消費:

在第一紀元里,盈利模式通常是在網站內容旁邊掛上廣告。而在新紀元里,內容更多是以原子塊的形式在社交網路里流動,然後在移動端被用戶消費。這時效果最好的廣告是那些本身非常有趣的、好玩的、引人注目的原生廣告,他們不再依賴於傳統的捆綁消費。

「推」代表的第二紀元應該會有一些新的發展機會,可能未來就會產生幾家非常成功的大公司。至於「拿」代表的第一紀元,現有的巨頭會繼續強化那條運作順暢的良性循環鏈條,面對新的發展趨勢,他們更多的選擇是借勢而為,而不是抵擋和抗擊。

而在推拿之外,互聯網下一步的進化方向又會是什麼?

原文來自:36KR